从高空俯瞰,九月的两当远山延绵、碧水澄澈,晨曦下的村子里白墙红瓦房整齐亮丽,清风徐来,房前屋后树叶沙沙作响,鸡叫声此起彼伏,绿水青山中蕴藏着勃勃生机。
森林覆盖率76.37%、林木绿化率84%,均居全省第一。立足于这一巨大的生态优势,两当县借“绿”生金,大力发展生态放养绿壳蛋鸡等特色产业,通过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等方式,走“小群体、大规模”之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两当县生态放养绿壳蛋鸡。
经过几年来的发展,目前全县共建成42个生态放养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养殖场),今年上半年,全县养殖生态放养鸡115万羽,其中,放养蛋鸡以绿壳蛋鸡居多,存栏48.6万羽。
预计两当县今年年末养殖生态放养鸡将突破150万羽,年产蛋量可达1.5亿枚,产业产值预计达到3亿元,农户户均1.9万元,一个惠及数千农户的生态养殖产业正在加速崛起。
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引路子
走进张家乡兴隆场村林下鸡养殖基地内,工人们正将脱温后的鸡苗装进笼子里,随后将送到村党群服务中心发给等待的养殖户们。
据了解,该林下鸡养殖场筹建初期,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正是依靠申请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50万元,才得以顺利建成。
目前,该基地占地8.5亩,有现代化养殖圈舍2座,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条,为农户分散养殖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辐射带动全乡及周边乡镇发展生态放养鸡养殖,每年为村集体分红4万元。
2019年以来,两当县持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资金1050万元,下拨县级财政资金700万元,统筹整合村级资产、资源,实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项目40个,聚力打造成规模、成体系的产业发展集群。
两当县“小群体大规模”生态鸡养殖模式。
“兴隆场地处秦岭大山深处,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养殖的传统,但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发展规模化养殖产业缺少资金、技术和经验,乡村振兴任务艰巨。”时任兴隆场村包村干部刘红梅介绍道。
“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为我们解决了大难题,通过建基地、引人才、做示范,充分发挥了村级集体经济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参与‘小群体、大规模’养殖的群众越来越多,效益也一年比一年好,目前基地养殖了绿壳蛋鸡1万余羽,带动群众达60余户。”刘红梅说。
为了让农户消除顾虑,张家乡生态养殖推行“四统一”,即统一购买鸡苗、统一鸡舍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不但提升了产品质量,也更新了群众的思想观念,产业结构不断迭代优化,联合分散经营的农户抱团发展,项目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彰显,达到了“支部带动、项目拉动、群众联动”的效果,村级集体经济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跟着支部走、领着党员干、做给群众看。两当县全面推行“党支部+”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组织召开全县基层党建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推进会、组织暨人才工作现场观摩等活动,选树不同基础、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以点带面、整体推进,逐步形成全县党员群众人人抓产业的良好局面。
今年上半年,全县村集体经济累计收入达到1400余万元,116个村平均收入为12.75万元;经营性收入累计1200余万元,村平均收入为10.65万元,目前在全市排名第一。
产业奖补,一石激起千层浪
初秋时节,暑气还未消散,站在鱼池乡蒲湾村陇兴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现代化鸡棚外,风吹来都是扑鼻的草木清香。墙上两只巨大的风扇轰轰作响,为鸡棚调节室内温度,棚内几千只鸡苗吃料、喝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养鸡是两当人的传统营生,村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多少都散养了几只,吃蛋吃肉都非常方便。”刘刚是鱼池乡蒲湾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也是鱼池乡陇兴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发展生态鸡养殖已有9个年头。“社员们都想赚钱,但更不想赔钱,要想把大家都动员起来,那就先得给他们吃上一剂‘定心丸’。”
“咱们县对生态放养鸡扶持力度很大,就今年来说,‘三类户’脱温鸡苗奖补标准为12元/羽,新建标准鸡舍并投入使用的一次性奖励2000元;一般户脱温鸡苗奖补标准为7元/羽,新建标准鸡舍并投入使用的一次性奖励1000元。全县上半年预拨生态鸡奖补资金达到336.28万元。”县畜牧兽医站站长晋华杰说。
两当县金洞乡给农户发放生态放养鸡鸡苗。
据了解,两当县已连续7年持续落实《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奖补办法》《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奖补实施方案》,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向种植养殖户和合作社累计兑现奖补资金9000余万元,为全县山地立体农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全县各乡镇、工作站抢抓政策机遇,党员干部带头加入,给大家讲优势、谈效益、解疑惑,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逐步发展成为规模化产业。
今年,刘刚的合作社继续采用“借鸡下蛋”模式,前期为周边50户群众免费提供脱温鸡苗6万余羽,后期保底回收鸡蛋和淘汰鸡,并提供技术指导,配合产业奖补政策的扶持,有效破解了农户养鸡缺资金、缺技术和销售难问题。
两当县在发展生态产业上持续用力,集中全力发展“双百千万”(花椒、核桃“人均双百、总量千万”)长效产业和“三养一药”(食用菌、生态放养鸡、中蜂、中药材)速效产业,大力推行地下有药、地上有果、林中有鸡、空中有蜂、棚中有菇、水中有鱼、四季有花、村里有客“八有”山地立体农业新模式,走出长短结合、优势互补、立体循环的农业产业发展新路子。
2022年,全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经营性收入占比51%,居全省第一;农业增加值中畜牧业增加值占比19.15%,居全市第一。特色山地农业强势发展对冲疫情对劳务输出的影响,有力支撑了群众收入的增长。
回乡创业,筑巢引得雁归来
“赵文书,你现在是‘红人’呀!”听到村民调侃他,西坡镇西坡村文书赵炳乐只是摸摸头憨厚地笑笑说:“没有没有……”
2013年之前在外务工的赵炳乐,没有想过几年后的他能够成为让大家信任和尊敬的致富带头人,还当上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市的党代表和优秀乡土人才。
回想过去,并不轻松。赵炳乐为了不让自己的妻子孩子也变成农村“三留守”人员,2013年他毅然返乡创业,务工的时候他掌握了一些养殖技术,想要在家乡发展土鸡养殖,但农村年轻的劳动力大量流失、产业基础薄弱、缺乏起步资金等困难也摆在他的面前。
西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得知他有发展养殖产业的意向后非常重视,多次到他家共同商议发展计划,为他争取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和产业奖补资金,邀请县内外专家来进行技术指导,将他推荐为乡土人才,多次联系外出培训。
全市乡土人才、西坡镇西坡村文书、合心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炳乐。
赵炳乐也不负众望,将他领办的合心种植养殖合作社发展成为了集土鸡孵化、育雏、养殖、销售以及深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养殖龙头企业,成为了县里的养殖标杆。
“像赵炳乐这样的返乡创业青年人才,有技术、有理想、有干劲,我们肯定要帮助他、扶持他,让他能够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大展拳脚,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西坡镇党委组织委员姚红珍介绍道,“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回到两当、建设两当,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让两当变得更加美好!”
为了助力多元富民产业发展,县上为12个乡镇选派科技专员及金融专员24名,还专门成立生态鸡养殖、中蜂养殖、食用菌种植专家工作站,邀请县内外专家定期进行技术指导,广泛推广生态鸡、中蜂、食用菌等主导特色产业发展的经验做法。同时,将相关领域的省内外高层次人才认定为“人才志愿者”,为全县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近两年来,全县共推荐17名市级优秀乡土人才,选纳96名县级乡土人才,建立专业人才联系帮带机制,在县内主流媒体对乡土人才事迹进行集中报道,并将第一批市县乡土人才事迹收录成册印制《乡土人才纪实》,持续加强对乡土人才的宣传推介,营造“关爱人才、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鼓励引导在外优秀人才回乡创业。
“捣蛋书记”,捣出一片新天地
“大家好,我是显龙镇板凳村专业化管理的党支部书记张利莹……”这句开场白,张利莹在参加工作以来的3年多里已经面对镜头讲了无数次,她的视频里有土鸡蛋,有抢收的麦子,有新摘的苹果、葡萄、西瓜,有美丽的新农村。大家也通过短视频认识了这名“捣蛋书记”。
“鸡蛋品质这么好,如何宣传出去,拓宽销售渠道?”90后青年张利莹走上村支部书记的工作岗位后,发现村上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户家里有那么多优质农特产品却无人问津,在企业的工作经历让她一开始就思考如何为土特产打开销路的问题。
拍视频、做直播、开网店,张利莹说干就干,为了引流,她以普通村干部的形象入镜拍摄视频,还动员党员干部和村民都加入进来,全村人从最开始的尴尬局促,到如今的驾轻就熟,张利莹在其中没少下功夫。
“捣蛋书记”张利莹。
朴实的笑容、勤劳的身影和真实的农村生活吸引了大量关注,带火了家乡特产,许多大商贩联系张利莹直接视频远程验货、收货,从而减少成本,让利于民,为传统农业打开线上营销的大门。“为什么叫我‘捣蛋书记’?因为我天天在村里和土鸡、土鸡蛋打交道!”张利莹笑着说。
截至目前,通过电商带货,张利莹销售鸡蛋、核桃、花椒、腊肉、蜂蜜、中药材等农特产品达70万元,为板凳村村集体分红5.2万元。
酒香也怕巷子深。传统农特产品的销售渠道狭窄,很多优质的农特产品根本无法远销,即便有订单,由于中间环节过多,农民的利润也被大大削减。
为了让农特产品走出大山,推向全国市场,乘上网络电商直播带货的东风,两当县大力支持各新型农业经营体、各村支部领办合作社与小农生产联合起来,开展直采直销、订单农业、网上销售等合作,县上各级领导也纷纷“披挂上阵”为农特产品“站台”直播,带来了流量,更带来了销量,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成了网络上的近在咫尺。
站儿巷镇组建6个农特产品带货微信群,吸纳县城周边群众2600余人,为辖区内的农户提供便捷的网上宣传和售卖平台,农户将香菇、鸡蛋、应季水果等产品信息和图片发到群里,新鲜的农货很快就一售而空,仅2022年一年,全镇通过微信群线上线下的销售额就达到160余万元。
各乡镇(工作站)用电商为多元富民产业发展插上“云翅膀”,在“养得好”的同时也实现了“卖得好”,增添了全县党员群众的干劲和希望。
莱西帮扶,来了就有惊喜
今年两当县城里流传着一件“新鲜事”——来自亲朋好友带回的青岛特产突然变多了。虾米、鱼干、贝柱、海螺……走亲访友的礼品中都带着遥远大海的气息。
同时,在县城周边的乡镇里,土鸡蛋、香菇、木耳、蜂蜜等一车车“山珍”也陆续出发,赶赴青岛莱西与“海味”邂逅。
东西协作,资金扶持是一个方面,更要打通农特产品“出山”的“快车道”。今年以来,两当县12个乡镇党政干部团分别赴莱西与帮扶乡镇接洽东西部协作相关事宜,举办特色农特产品推介会,就消费帮扶、社会捐助、搭建旅游招商平台等方面达成了协议,为县内农特产品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截至7月底,莱西市消费帮扶累计达5350余万元。
两当县西坡镇在莱西市河头店镇举办农特产品推荐会。
“我们的鸡都是饿了捉虫吃、渴了喝山泉长大的生态放养鸡,产的绿壳鸡蛋纯天然无公害,不管是味道、口感和营养都比城市超市里的‘洋鸡蛋’好得多,深受莱西人的喜爱。”西坡镇副镇长梁骁描述了西坡镇在莱西市河头店镇开展农特产品推介活动的火爆场面。“消费扶贫,让莱西人的餐桌更丰盛,让两当人的钱袋子沉甸甸。”
不以山海为远,携手共赴新程。近年来,青岛莱西市始终带着深情厚谊支持两当,在人才交流、产业合作、劳务协作等关键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帮扶作用。
——通过点对点、一站式组织输转农村劳动力795人,援建帮扶车间34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729人;
——组织商贸企业参加青岛消费扶贫特色产品会销售农特产品,通过开展消费帮扶行动、集中推介、展示、销售农特产品的方式,向莱西供销食用菌、蜂蜜、中药材等农特产品;
——2023年莱西选派了13名专业技术人才援助两当县医疗和教育工作,其中7名医生,6名教师;两当县选派赴莱西交流学习专业技术人员29名,培训党政干部2期434人,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期100人。
网上销售鸡蛋。
近年来,两当县坚持党建引领,围绕全县“八有”山地立体农业、“三养一药”等重点特色产业,不断优化特色产业奖补方案,在产业人才引育管用上下功夫,加强与东西部协作帮扶地莱西市的深度合作,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和群众意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遍地开花,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壮大。
在“八有”模式带动下,两当县农民经营性收入从2013年的1598.95元增长到2022年的4560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从2013年的35.3%增长到2022年的51%,位居全省前列。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将镜头从林前自由散步的生态鸡上拉远,再次俯瞰两当,“八有”立体山地农业格局初现,“三养一药”收益快,“双百千万”效用长,山区农业县强县域行动新路子行稳致远,两当人守护的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也将是群众的“幸福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