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压弯枝头的时刻,是每一个果农最期盼的丰收时刻。然而,每到那个时候,总会有一个常见的问题困扰着果农——落果。

落果多,收入就会减少。今年,为了让钱袋子更鼓,果农在示范区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帮助下,多方探索、对标学访,将经验、好做法、新理念揽进门,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将落果、废弃果枝变废为宝的增收之路。

技农连心 急群众之所忧

“每年我们村的落果有10多万斤,加上周边几个村,落果高达30万斤,这要是都卖出去换成钱,百姓肯定高兴。”这是邵原镇史家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小卫多年来心中的郁结。

果农心疼,技术人员心焦。哪块土地的庄稼长势不好了,哪里的果树出问题了,哪里就有农技人员的身影。在与群众田间地头话家常时,示范区农业农村局的技术人员了解到,落果是困扰果农的一大问题。他们下定决心要与这一难题“死磕”到底。

据了解,史家腰村以果树种植为主导产业,种植品种以苹果和白桃为主。为了培育品质优、产量高的水果品种,该村果农不错过每一堂和果树种植相关的高素质农民培训课,将学习到的知识不断运用到实践中,不断改良果品品质,改进果树管理方式。经过不懈努力,该村苹果和白桃的种植从亩产3000斤提升到了4000斤,果农的收入也节节攀升。

李小卫下定决心,今年落果问题一定要得到改善,不能让果农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有所流失。为了解决落果较多的问题,一群人开始了行动。

“寻医问药” 解群众之难题

找“病根”,寻“解药”。

分析土壤成分、翻看各类科普书籍、浏览种植类技术网站,请教教授专家……为解群众之难题,保群众之增收,示范区农业农村局、济源市农广校技术人员各司其职、各显神通,充分发挥高素质农民培育后续服务的保障作用。

经多方打听,技术人员得知许昌市鄢陵县、驻马店市西平县和灵宝市的果品深加工项目,有望成为解决落果问题的“良药”。于是,多方商量后,济源市农广校技术人员和邵原镇镇村干部决定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共赴外地考察学习,为解决落果难题寻找“良方”。

3月中旬,怀揣“学经验、取真经、解难题”的初心,他们去往许昌市鄢陵县参观了果品深加工的业务流程线,到驻马店市西平县对接了设备合作业务,与灵宝市果汁加工厂进行了信息共享和互动。

收获颇丰,干劲满满。李小卫说,经过参观学习,他们豁然开朗,顿觉“柳暗花明又一村”,困惑无解的落果难题,也逐渐有了换种思路、换种做法便能迎刃而解的释怀和轻松。

变废为宝 实现群众增收梦

对标学访归来后,示范区农业农村局要求济源市农广校不能照搬所考察地区的经验做法,要结合各村实际,帮助果农走出一条变废为宝的创新之路。

变废为宝——落果深加工。

济源市农广校技术人员与邵原镇镇村干部一致认为,将落果深加工为果汁等成品,可实现变废为宝,但目前果品生产线投资较大,一时间难以行动。大家商量,在生产线投入之前,落果及其他废果也不可浪费,可以收集起来集中运输到果品企业,由果品企业进行回收。

李小卫算了一笔账,这样一来,在扣除运输、包装等费用后,每个果农也能增加一笔不小的收入。

据济源市农广校校长吕杰介绍,目前,济源市农广校已帮助史家腰村联系好果品企业,后期的落果将由该企业直接回收。

变废为宝——废枝再利用。

在走出去考察学习之前,李小卫和果农们不仅为落果发愁,还为剪下来的果树枝条发愁。废弃的果树枝条数量多、体积大,不能焚烧,无处安放,成为垃圾。

在考察学习后,吕杰、李小卫等人发现,废果枝竟能华丽变身为“菌棒”。这样不仅能保护生态环境,解决乱堆乱放问题,还能进一步帮助农户增收。

吕杰介绍,“菌棒”是生产香菇的载体,由木屑装袋高温发酵后制成。“菌棒”本身的生产工艺要求高、投入大,目前投产存在一定难度。但木屑的生产很简单,只需一台粉碎设备,然后根据“菌棒”企业的规格要求,将废果枝加工成即可。这种处理废果枝的方法简单易上手,村民一学就会,与当地实际最为贴合。

于是,商议之后,史家腰村村干部决定购买粉碎设备,就地利用资源,将村里的废果枝也变成宝,为果农创收再加码。

吕杰表示,目前,济源市农广校已经帮助史家腰村联系好了“菌棒”企业,史家腰村通过粉碎设备加工的木屑将由该企业统一收购,再华丽变身为“菌棒”。

据李小卫保守估计,史家腰村的落果及废果枝变废为宝后,能为果农增加收益30余万元。(记者 王莉 通讯员 原欣欣)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