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位于深圳大鹏新区的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试验基地的水稻田在机器轰鸣声中完成收割。这是深圳首次试种多年生水稻,收割后不用重新犁田、插秧,能像韭菜一样实现“一种多收”,不仅大大降低人力成本,也有助实现水稻种植的绿色减碳。据悉,该产品有望从深圳向全国乃至全球推广。
“地面的秸秆留多一些,促进光合作用待明年萌发新苗。”站在试验基地水稻田垄,云南大学教授胡凤益大声向操作收割机的工作人员喊道。
胡凤益告诉记者,多年生作物是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各国科学家都在努力实现作物生产方式由一年生向多年生的转变。他们团队经过20多年的探索,特别是在深圳基因测序团队的协助下,原创性地培育出多年生水稻品种,成为目前全球第一也是唯一一款能够商业化应用的多年生粮食作物。
“现代水稻是经过人类一万年来从多年生野生稻驯化来的,现在我们把一年生的栽培种培育成多年生,是靠20多年的技术和经验积累以及最前沿的基因科技。” 胡凤益说,像种韭菜一样种水稻,割了又长,种一次可以连续收割三到五年甚至更久,一年亩产量超过1000公斤。
胡凤益团队培育的多年生稻是用具有地下茎生物学特性的多年生长雄野生稻为父本与一年生栽培水稻为母本进行种间远缘杂交,在此基础上,团队结合地下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出宿根(茎)聚集、多年再生、产量稳定、经济可行的多年生稻品种,最大特点是“地下茎腋芽能够越冬,并在第二年适合条件下萌发出新苗”。
“多年生稻是农业生产模式的革命性创新,它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农业生产带来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深圳国家基因库主任王韧表示,该项目不仅节省种子及劳动力等的投入,实现水稻种植节本增效和节能减碳绿色发展。
据介绍,多年生稻每亩每季可节约种子2至3公斤、节约5至6个人工的投入,可收获的稻谷产量和当地常规水稻品种持平。通过免耕生产,每年每亩能固定二氧化碳20公斤、增加土壤有机质54公斤,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多年生稻将在深圳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未来将进行大规模的种植推广造福百姓。”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多样性领域首席科学家刘欢表示,他们将和胡凤益团队携手,将从科学机理研究到科研成果转化,打造成深圳品牌向全国乃至全球推广。
(原标题《深圳首亩多年生水稻今收割 一种多收节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