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的王淑芹,闯出了一条生猪集约化养殖致富路,带动了一大批乡亲脱贫奔小康。
1987年冬天,王淑芹嫁到一个出了名的穷村,砀山周寨镇赵楼村。村民除了种粮,没别的收入,副业收入就是养几只鸡。
聪慧的王淑芹发现,旺季的低价鸡蛋,放到淡季就能卖个好价钱。她买来了科技书籍,自学掌握了鸡蛋保鲜技术,然后借了2万多元,旺季收鸡蛋,等到淡季高价出售。
1988年,她还清了2万元借款,还盈利1万多元。第一次创业成功了!
1991年,农村出现了养殖热,家家都养两三头猪,市场出现大量饲料需求。王淑芹果断决定转产,配齐了面粉、饲料加工设备,从事饲料加工。
王淑芹用这些废弃物养了10多头猪,加工与养殖并举,每年收入都在2万元左右。第二次创业,让王淑芹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她开始了第三次创业—规模化养猪。1995年,王淑芹建了8间猪舍,购买仔猪40多头,可当3个多月后每头猪平均长到180多斤时,一场无情的瘟疫席卷而来,猪死了80%以上。王淑芹失声痛哭。
1996年,她带着2000元钱,丢下幼小的孩子,只身来到山东农业大学畜牧系。两年后,她拿回了畜牧专业的文凭。
还在山东农大学习的第二年下半年,一个投资20多万元,占地6500平方米的良种养猪场便在王淑芹手里创办起来了。
这一回,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王淑芹的养殖产业迅速起飞,猪场效益一年比一年好。
目前,她的良种养猪场已拥有猪舍260多间,每年可向市场提供3200多头商品猪和1000多头良种猪,年获利达30余万元。
2003年4月,王淑芹成立了兴达良种养殖协会,到目前已发展会员560多名。
几年来,她免费培训会员达3500多人次。每年5、6月份,山东农大等地的专家在她邀请下来猪场授课。
此外,本地农户购买种猪,她每头让利100元,对困难户、贫困户她还减免更多费用。
在王淑芹的带动下,当地年出栏三、四百头商品猪的养殖大户已达50多户,一个年出栏万头生猪的养猪生产基地已经成型。
王淑芹又投资800万元,规划新建了一个占地117亩的大型现代化良种猪养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