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在崇州市集贤乡山泉村骏景鳗鳅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里,负责人张静正在照看台湾鳗鳅苗,据了解,台湾鳗鳅这一品种,长得快,产量高,两亩池塘3个月可以产1万多斤,按照最低价格7到8元一斤收购价,一季一亩纯利润有1万多块。
张静告诉记者:“自2012年发展鳗鳅养殖以来,基地现年产鳗鳅达120吨,直接经济效益约30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约50户,发展鳗鳅养殖面积500余亩,间接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张静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在发展鳗鳅养殖的这些年里,他充分结合自身经济学的专业优势,如灵活的“鳗鳅”一般在行业市场中“搅动着风云”。
创新营销手段,做好“生意经”
“2006年到2012年,我在广东做外贸,发现这里的农村之所以有钱,都是因为引进了一些好的农业项目,于是也想借鉴这里的经验带动家乡致富。”张静告诉记者,随后,他发现鳗鳅养殖利润高、风险低,并且售卖的每个环节都是现款现货,于是便决定发展鳗鳅产业。而他,也成了省内最早一批尝试养鳗鳅的人。
一开始,张静养了两亩鳗鳅试水,买来苗种养大售卖,可张静发现,苗种的自繁自育不解决,总会让自己在市场上处于“被动”的地位。于是,张静花了三、四年时间,终于将鳗鳅苗种繁育技术解决,并通过营销手段的创新,开始卖20—30天的寸苗。
“当时很多人都来卖成品鳅,于是便打起了‘价格战’,我就改卖寸苗,2毛多钱1条。” 张静说,“鳗鳅养殖掌握技术环节越多成本越低,同时,鳗鳅越小技术难度越大,鳗鳅越大技术难度越小。”就这样,张静又开始带领农户从“寸苗”卖到了“水花苗”,引领着市场的“风向”,2015年,专合社取得了四川省第一张水面经营权证,并成功申请“蜀鳅”商标,打响了自己的品牌。
在张静的养殖基地里,记者还看到,今年他计划繁育售卖的观赏“金鳗鳅”,据了解,这也是省内第一家养殖金鳗鳅的专合社,他再次走在了鳗鳅市场的发展前端。“鳗鳅有三种呼吸方式,鳃、肠道和皮肤,很多家长都会买金鳗鳅给孩子当宠物。”张静说,“这个金鳗鳅一条一两块多,我从东北、广东等地引种,现共有四五十万尾,一半已经预定出,在省内和各花鸟市场合作销售,也通过线上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带动乡民增收,做好“致富经”
如今,张静仍一边坐着外贸生意,一边发展鳗鳅产业“两不误”,2019年,更是获得中华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也是我省唯一一家获得该奖的企业,同年,在产业发展之余,张静还率先建立了国内第一家鳗鳅养殖培训学校。
“去年就在我们邻村,有一位新入行的鳗鳅养殖户,没技术而且也不了解行情,结果千里迢迢去湖北购买高价苗种,同时签了一份具有法律漏洞的陷阱合同,最终该养殖户亏了整整8万元,这本是他们家用来装修新房的钱。”张静说,“该养殖户打工多年本想自己做点事情,恰巧他的妻子去年出了车祸成了残疾人不能上班,于是他通过网上了解到鳗鳅养殖这个项目,寄希望于通过该项目能够创业成功同时也可以照顾家人,结果大失所望。在和我交流过程中该养殖户两夫妻声泪俱下,让我切身感受到弱势群体在这种情况下是多么的无助,更使我意识到,仅仅发展自己是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据了解,在参加了张静的培训后,如今这位养殖户已发展了5亩养殖面积,营收十几万块钱。而张静的培训学校至今已累计推广教学十余人,另有30多名对此模式感兴趣的外省养殖户正在接洽之中。“我们的培训覆盖从建塘规划指导到养殖的各个环节,来我这里7到15天学习孵化技术,其他的环节则是边养殖边指导。”张静介绍。
“我在这个行业踏实扎根7年,从没有离开过这个行业,目标是把我们企业做成鳗鳅产业界的‘黄埔军校’,让所有从这里毕业的学员都能够掌握真才实干,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而且全部可以授权使用我们的自有品牌‘蜀鳅’”,张静表示,“合作社将力争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并且有信心在5年内把教学产业发展到年产值超过500万人民币。”
记者 朱梦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