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黑山羊,因原产于重庆市大足区而得名,属于肉皮兼用型地方优良山羊品种。近些年来,大足黑山羊随着知名度提高和消费者的认可,在大足本地从事大足黑山羊养殖的养殖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2021年底,大足区存栏黑山羊17.7万只,出栏22.5万只,成为大足畜牧业的重点特色产业和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笔者从2014年开始从事大足黑山羊疾病诊疗,实地到200余家黑山羊养殖场开展大足黑山羊疾病诊治,通过诊治发现以山羊传染性脓疱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传染性疾病较为常见,占大足黑山羊疾病种类40%以上,一旦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将造成大面积羊群感染,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针对大足黑山羊常见传染性疾病,笔者整理并参考相关文献总结出一套诊疗技术,以供各位养殖业主参考。

一、山羊传染性脓疱病(山羊传染性口疮)

1.本地流行病学。该病属于病毒性传染疾病,本地发病率在95%以上,感染率20%~35%。以1~3月龄羔羊或断奶羔羊发病最多,成年羊同样易感,人和猪也可感染,无季节性,以夏秋季空气湿度大和环境卫生较差的养殖场多发。

2.临床症状。多发生在山羊口唇嘴角部、齿龈,鼻、面部、耳缘等部位也较易发生,出现齿龈红肿,口唇等部位丘疹、脓胞,溃后成黄色或棕色疣状硬痂,严重时口中流出发臭、浑浊唾液,严重影响采食,病羊日趋消瘦后衰竭死亡。

3.防治措施。

(1)预防。

①严格消毒。饲料和畜产品要做好消毒工作,特别是新引进得黑山羊要隔离观察2~3周。可以用2%烧碱溶液、10%石灰乳溶液等对环境和用具消毒,用2%聚维酮碘带羊消毒,用0.5%过氧乙酸溶液熏蒸消毒。

②加强饲养管理。适当补充精料和放置舔砖,减少黑山羊直接啃咬墙土次数,及时捡出草料中的芒刺等对皮肤有损伤的物质。

(2)治疗。

①及时隔离患病羊,患病羊舔食过舔砖不要用于未患病羊只舔食。

②症状较轻的患病羊可用蜂蜜250克、冰片(或冰硼散)3克、小苏打30克、碘甘油25毫升混匀搅拌成糊状,每天涂抹病羊患处2~3次,连用2~3天。

③对于患处起疣状硬痂、吃食减少并流涎者,可将硬痂轻轻去掉,用少许生理盐水先冲洗,然后重复上述涂抹方法,肌肉注射氟尼辛葡甲胺、地塞米松、青霉素钾(怀孕患病母羊禁用地塞米松),每天1次,连续3天。用手去掉硬痂时,操作者一定要带上医用手套,严格消毒,防止人被感染。

二、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羊支原体肺炎)

1.本地流行病学。该病在本地发病率在80%以上,感染率为10%~50%。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发生在头年11月份到次年2月份,特别是在气温骤降时节,多数养殖场防寒保暖措施未及时做好,羊群秋冬季节草料减少,抵抗力减弱,导致该病易发。

2.临床症状。最急性和急性患病羊体温达到40.5~41.5℃,食欲减少,呆立,发抖、呼吸困难、咳嗽、打喷嚏,鼻液为黏性或脓性,粘于鼻孔及上唇。

3.防治措施。

(1)预防。

①加强饲养管理。进入秋冬季节要提前准备好草料和精料,补充营养元素,可在饲料里面添加维生素、黄芪多糖粉等药物,提升羊群自身抗病能力,同时做好防寒保暖措施。

②免疫接种。选用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菌苗肌肉注射预防,6月龄以下山羊注射3毫升,6月龄以上山羊肌肉注射5毫升。鉴于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在大足本地发病率较高,可以每半年免疫1次。

(2)治疗。

①全群投喂荆防败毒颗粒、麻杏石甘颗粒各100克添加50千克饲料,连续投喂5天。

②肌肉注射30%氟苯尼考注射液20毫克/千克体重和5%头孢噻呋钠注射液6~8毫克/千克体重,要分左右两侧注射。

三、传染性结膜炎(红眼病)

1.本地流行病学。该病在本地发病率在65%以上,感染率5%~15%,多发生在蚊蝇较多的夏秋季节。此病通过直接或者间接传播,蚊蝇等飞虫可以机械传播此病,全放牧羊发病率较高,通风条件和环境条件差的羊场较易感染。

2.临床症状。多数病羊先一只眼患病,然后波及到另外一只眼,发病初期表现为流泪、羞明,眼睑半闭,眼内角流出浆液或黏性分泌物,不久变成脓性,使得上下眼睑闭合,眼结膜潮红,部分患病羊出现灰白色角膜;严重时晶状体脱落,导致永久性失明。

3.防治措施。

(1)预防。

①加强饲养管理。供给充足的营养,保持养殖场内干燥卫生的环境和通风,降低饲养密度。

②做好灭虫。安装杀虫灯和投放灭蚊蝇药物,适时使用安全、低毒的蚊香等灭蚊产品。

(2)治疗。

①将红霉素眼膏直接涂抹于眼睑或20%氟苯尼考注射液2~5毫升滴于患处,每天2次,连续3天。

②地塞米松眼药水加入青霉素混匀后点眼,每天2~3次,连续3天。

③严重发病羊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再采用肌肉注射,用板蓝根加头孢噻呋钠注射一侧,用20%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另外一侧,每天1次,连用2天。

四、羔羊痢疾

1.本地流行病学。该病是存在病毒性和细菌性混合感染的一种疾病,如魏氏梭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牛腹泻病毒以及轮状病毒等都能引起羔羊痢疾。本地发病率在50%以上,感染率较高。此病多发于7日龄以内羔羊,尤以刚出生2~5天的小羊羔抵抗能力差,很容易感染此病。

2.临床症状。羔羊在发病时会出现严重的拉稀、腹泻,个别羊羔还会出现便血的现象,少数羔羊因感染魏氏梭菌会出现腹胀而不腹泻,但能清楚听见腹部“叮咚”的水响声。病羊出现便血或排粪失禁现象,如没有及时治疗,常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亡。

3.防治措施。

(1)预防。

①加强对母羊的饲养管理,提供优质精料和草料。

②保持环境卫生,羔羊产前对产房彻底消毒,可用20%~30%石灰水消毒,冬季防寒保温,夏秋季降温防暑。

③每年秋季给母羊注射羔羊痢疾疫苗,产前2~3周可加强1次。

(2)治疗。

①肌肉注射5%氟苯尼考注射液20毫克/千克体重和黄藤素注射液0.2毫升/千克体重,分边注射,每天1次,连用2~3天。

②灌服杨树花口服液2~5毫升,每天2次,连用2~3天。

③出现腹胀现象,可用甲硝唑注射液10~15毫克/千克体重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

④给脱水严重的病羊口服补液盐。

五、羔羊大肠杆菌病(羔羊白痢)

1.本地流行病学。该病属于细菌性传染性疾病。本地发病率在50%~80%,感染率20%~90%。多数患病羔羊发病在数日龄至6周龄以内,又以冬春季节较易发生,多因气候多变、初乳不足、圈舍潮湿或母羊乳房炎所致。

2.临床症状。多以肠炎症状出现,患病羔羊拱背,精神不振,粪便先呈粥状、黄色,后呈淡灰白色,含有乳凝块,严重时脱水死亡。

3.防治措施。

(1)预防。

①加强饲养管理,改善提升羊舍卫生条件,保持圈舍环境干燥。

②保持母羊乳头干净,早吃初乳,避免母羊乳房炎。

(2)治疗。

①肌肉注射5%氟苯尼考注射液20毫克/千克体重和黄藤素注射液0.2毫升/千克体重,分两侧注射,每天1次,连用2~3天。

②灌服杨树花口服液2~5毫升,每天2次,连用2~3天。

③给患病羔羊的母羊口服四黄止痢颗粒,每次30~50克,每天2次,连用2天。

④给脱水严重的病羊口服补液盐。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