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庄走出致富新路子(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洪涛

戴庄村,江苏镇江句容市最南端茅山丘陵腹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过去,这里一度是镇江最穷的村。如今,这里村民人均纯收入超3万元,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房,成了全国示范村、国家级最美乡村和文明村。

从“最穷村”到富裕村,这得益于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他把致富经从一个村念到千家万户。

废地变宝地

2001年,专注了半辈子农业科技的赵亚夫退休后,来到戴庄村,希望能帮助其探索一条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

岗坡地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60%,经检测,土壤偏酸、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村集体负债严重。农作物种类少、品质差、产量低,耕种方式单一……当时的戴庄,一片凋敝。

“戴庄有污染程度低,环境资源好的优势。”赵亚夫为戴庄量身定制了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的路子。

“啥?种田不打农药?”面对新事物,村民们从思想上就难以接受。

赵亚夫从培养示范户上寻求突破。杜中志就是最早跟着赵亚夫尝试有机种植的村民之一。杜中志回忆说,当时村里种的桃子小且涩,卖不上价钱。在赵亚夫担保下,他将信将疑地种了有机桃,没想到很快就见到了成效。“2004年,有机桃一公斤能卖到16元。以往想都不敢想。”种桃成功的杜中志一举成了示范户,随后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开始了有机种植。

在赵亚夫的指导下,戴庄全村禁用农药化肥,选抗病良种,施醋糟肥田,靠蛇鸟驱虫。农作物产量虽然短期降下来了,但是品质大大提高了。

如今的戴庄村,山下水田稻谷杂粮连年丰收,岗坡经济林果、高效园艺作物四季飘香,山顶林木葱茏,野猪、猕猴、蟒蛇重现身影,基本形成水田“稻+草+畜禽”、岗坡“林果+草+畜禽”的有机农业生态系统,“森林+野生动、植物”的自然林业生态系统。

“过去是‘以粮为纲’,如今是‘水田增粮、岗坡致富’。” 赵亚夫说,这是江苏丘陵山区农业开发思路上的转变。

“专业机构生物多样性监测,发现我们村稻田生存有130种小动物,是邻村的6倍多。”戴庄村党委书记姚伟超说,通过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废地”变成了“宝地”。

一户都不落

尝试有机种植的农民都富起来了,剩余贫困户怎么办?

“把村民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在赵亚夫指导下,2006年,戴庄成立了全省首家有机农业合作社。合作社统一生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加工销售,从产前、产中到产后为农户做好跟踪服务,村民只需做好简单的田间管理。所得利润的80%返给村民,用提留的公积金为村民办事,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增长”。村“两委”干部通过法定程序,担任合作社理事长、理事、监事等,实现人员“村社合一”。

“当时,合作社还是新生事物,通过交叉任职,提高了合作社的公信力、号召力,保证了合作社的公益服务性,避免了企业大户主导可能带来的与民争利。”姚伟超介绍,目前他在合作社兼任理事长,纯公益性质,不拿一分钱报酬。

起初100多户村民入社,后来村里有地的812户村民,全部入社。一些深度贫困户跟着合作社也实现了脱贫致富。“我们一家4口虽然全部残疾,但加入合作社的第二年就不吃低保了。”村民黄永红自小患有小儿麻痹症,落下肢体残疾,外出打工过得很苦。2014年,黄永红回乡,加入了合作社,在大家的帮助下种植高架草莓成功,年收入很快超过10万元。

依托合作社,戴庄还建立了残疾人扶贫基地。“什么都有人教,只要跟着做就行了。”黄永红说,他又带动了15位残疾人搞起有机种植,“比出去打工强多了。”

一户都不落、一个都不少,戴庄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看得见未来

“戴庄当前的奋斗方向,是开辟中高端农产品市场,走消费升级之路。跟着赵亚夫,我们村干部也学起了营销学。”姚伟超说,村里推广种植日本“越光”水稻后,赵亚夫亲自带着大家打开销路。

2018年,赵亚夫对“越光”水稻种植技术进行了改进,试种成功了“越光”双季稻,实现了稻米品质和产量的双提升。姚伟超说:“亩产上来了,价格就降下来了,‘越光’水稻的订单接连不断。”

据介绍,经过多年发展,戴庄村已种植了有机桃、梨、柿、无花果等多种果树,养殖了多种畜禽,形成草莓、大米、茶叶等多条有机农业产业链,有机水稻面积达3000亩,有机果树500亩、有机蔬菜200亩。

2020年12月,南京盒马鲜生和句容市天王镇签约,戴庄村成为江苏省首个“盒马村”。“好产品要卖出好价格,才能让村民有信心,让农业产业有奔头。”赵亚夫说,成为“盒马”常态化的稳定供应基地,不仅让戴庄的优质安全农产品有了稳定销售渠道,还帮助其打入长三角地区的中高端消费市场。这为戴庄继续走生物多样性农业鼓足了信心。

“坚持这条路走下去,戴庄的明天一定更美好。”赵亚夫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