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是鲤鱼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开展鲤鱼养殖的国家。据史料查证,远在纪元前十二世纪的殷商时代,我国先民便开始池塘养鲤。据《诗经》中记载,周文王凿池养鲤。春秋战国时代,越国大夫范蠡编著了世界上第一部养鲤经。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仕越为大夫,后擢升上将军,春秋末年越国的著名谋士。曾辅佐越王勾践二十余年,愤发图强,灭亡吴国,为越建立了霸业。然而更令后世惊叹的是范蠡所著的《养鱼经》(又称《范蠡养鱼经》,也作《陶朱公养鱼经》),却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养鱼的专门文献。《范蠡养鱼经》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选择鲤鱼作为池塘养殖的对象。“鲤不相食,易生又贵也”,指出了鲤鱼在生产和经济上都有很高的价值,且可以利用鲤鱼能在池塘中自然繁殖的有利条件来解决苗种来源;经验之二是池塘构造适应鱼类生活环境。鱼池筑有“九洲八谷”,谷又有深浅之分,使鱼环绕九洲游行,并可在谷中栖息,为鱼类生长创造了优越环境;经验之三是提出了密养轮捕的丰产措施。书中关于鲤鱼养殖所采取的密养、轮捕、留种等方法,即使在今天,仍然是池塘高产增收的有效措施之一。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书中某些论述带有神话色彩,如“神守者鳖也,……内鳖者则鱼不复去”。但这并非主要部分。《范蠡养鱼经》所总结的养鲤经验及其科学价值,对中国后世仍至欧洲养鲤业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如今《范蠢养鱼经》已被译成英、法、日、俄、西班牙文,成为人类鱼类养殖史中的宝贵文献遗产。古往今来,人们为范蠡对养鱼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而赞颂、而骄傲。
二、孔子为子取名“鲤”,字“伯鱼”。据《史记·孔子世家》,周景王十三年,即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十九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为孔子生下一子。孔子当时是管理仓库的委吏,得到鲁昭公赏识。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以国君亲自赐物为莫大的荣幸,因此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以志纪念,后成习俗,有人生子,亲朋好友往往执鲤前去祝贺,或馈赠以鲤形的礼物,寄意新生儿健如鲤,不怕艰难,博浪成长,“鲤”成为“弄璋之喜”的珍品。
三、唐朝陆龟蒙所作《奉酬袭美苦雨》:“层云愁天低,久雨倚槛冷。丝禽藏荷香,锦鲤绕岛影。”这是我国古代诗中首次出现锦鲤,也是现今世界上最早的锦鲤名称使用记录。然而,中国拥有最早的观赏鲤,最早使用了锦鲤名字,但真正“锦鲤”一词是在二战以后才确立使用。“锦鲤”一词现在仅指用来观赏的所有鲤鱼。古今的“锦鲤”说法,有一脉相承的味道。
四、鲤鱼被视为“九五之尊”,始盛于唐代。由于巧合“鲤”与“李”谐音,鱼姓了唐皇帝之姓,鲤鱼由鱼类中的“形象大使”跃居为鱼类中的“九五之尊”。因此鲤鱼身价百倍,尊“鲤”之风盛行。皇帝和达官显贵,身上都佩有鲤形饰物,朝廷发布命令或调动军队,皆用鲤鱼形状的兵符(即鲤符,雕木或铸铜为鲤鱼形,刻字其上,剖而分执之,以为凭信)。为了避讳,唐朝法律规定:得鲤鱼不论大小,只准放生,不得杀食,敢卖鲤鱼的人要遭六十杖责。民间也不得不以鲤为讳,改称鲤鱼为“我鲜公”。
五、唐朝的李白在《赠崔侍郎》中有“黄河二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后来“鱼跃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埤雅-释鱼》中有:“鲤鱼之贵,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是以仙人乘龙,亦为骑鲤。”之说。意思是说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跳不过去仍为鱼,而能跳过龙门的,只有善跳的鲤鱼。比喻青云得路,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寒窗苦读,功名有成。“鲤鱼跳龙门”是中国应用最广泛的吉祥图案,也是中国传统年画中的常见题材,久传不衰,寓意为吉庆有余。景德镇陶瓷中有一作品名为“九龙十八鲤”也来源于这个传说。就是说九条龙里边,十有八九是鲤鱼。“十八”这里不是一个数字,是十之八的意思。
至此,鲤鱼文化和龙文化开始有了交集。
济南喜顺锦鲤养殖场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仲宫镇园区北路路北喜顺锦鲤
电话: 1509887760613864135200
15966612202
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