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 | 生猪养殖技术

农业与养殖技术_最新的农业技术养殖_养殖农业技术的应用情况怎么写

生猪养殖技术

一、猪场建设

(一)场址选择

建造一个猪场,首先要考虑选址问题。场址选择是否得当,不仅关系到猪场的卫生防疫、猪只的生长以及饲养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关系到养猪的成败和效益以及周围环境的保护。场址选择应根据猪场的性质、规模和任务,考虑地形地势、水源水质、电源、交通、土壤、防疫条件、自然灾害及经济环境等条件,禁止在饮用水的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人口集中区、文化教学科研区、屠宰加工区等区域内建设养殖场,综合分析后再作决定。

1、地形地势

地势要求较高、干燥、平坦、背风向阳、有缓坡,坡度以不大于25°为宜。一般要求地形开阔整齐、有足够的面积。猪场生产区面积一般可按上市商品育肥猪每头3~4 m2考虑,猪场生活区、行政管理区、隔离区另行考虑,并留有发展余地。

2、场地要有水源和电源

猪场水源要求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便于取用和进行卫生防护,并易于净化和消毒。水源水量必须满足场内生活用水、猪饮用及饲养管理用水的要求。

大型猪场有成套的机电设备,包括供水、保温、通风、饲料加工、清洁、消毒、冲洗等设备。如果当地电网不能稳定供电,大型猪场应自备相应的发电机组。

3、交通便利

养猪场饲料、产品、粪污、废弃物等运输量很大,交通方便才能保证饲料的就近供应、产品的就近销售及粪污和废弃物的就地转化,以降低生产成本和防止污染周围环境,但交通干线又往往是造成疫病传播的途径。因此,选择场址时既要求交通方便,又要求与交通干线保持适当的距离。一般来说,猪场距铁路、国家一、二级公路应不少于300~500m,距三级公路应不少于150~200m,距四级公路不少于50~100m。大型猪场与居民点间的距离应不少于1000m,与畜禽场间的距离应不少于1000~1500m。

选择场址时应避免在旧猪场场址或其它畜牧场地上重建或改建。注意地方病和疫情的调查。除了考虑以上影响条件外,还需考虑防疫条件、自然灾害及经济环境等条件。

(二)建筑物规划与布局

场地选定后,根据有利防疫、改善场区小气候、方便饲养管理、节约用地等原则,考虑当地气候、风向、场地的地形地势、猪场各种建筑物和设施的大小功能关系,规划全场的道路、排水系统、场区绿化等,安排各功能区的位置及每种建筑物和设施的位置和朝向。

猪场一般可分为4个功能区:即生产区、生产管理区、隔离区、生活区。为便于防疫和安全生产,应根据当地全年主风向与地势,顺序安排以上各区,即生活区——生产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生活区包括文化娱乐室、职工宿舍、食堂等;生产管理区包括行政和技术办公室、接待室、饲料加工车间、饲料储存库、水电供应设施、车库、消毒池、更衣消毒和洗澡间等;生产区包括各类猪舍和生产设施,也是猪场的最主要建筑区域,一般建筑面积约占全场总面积的70%~80%;隔离区包括兽医室和隔离猪舍、粪污处理设施等。

场内道路应分设净道、污道,互不交叉。净道用于运送饲料、产品等,污道则专运粪污、病猪、死猪等。

商品猪场可按种公猪舍、空怀母猪舍、妊娠母猪舍、产房、断奶仔猪舍、肥育舍、装猪台等建筑物顺序靠近排列。公猪舍多采用带运动场的单列式,给公猪设运动场,保证其充足的运动,可防止公猪过肥,对其健康和提高精液品质、延长公猪使用年限等均有好处;母猪舍多数为双列式或多列式排列;仔猪培育舍多为双列式,可采用在地面或网上群养;育成和肥育两个阶段往往会合并成一个阶段饲养,圈舍为双列式或多列式排列,生长育肥猪多采用地面饲养。

养猪生产的环节包括配种、妊娠、分娩、仔猪哺乳、育成和育肥等。现代化养猪普遍采用的是分段饲养、全进全出的生产工艺,它是适应集约化养猪生产要求,提高养猪生产效率的可靠保证。养猪生产工艺流程见下图:

二、品种介绍

猪种是发展养猪生产的重要物质条件之一。优良的猪种长得快,产肉多而且节省饲料。根据猪种来源,我国猪种可分为地方猪种、培育猪种、引进猪种。大约克猪、长白猪、杜洛克猪属于引入猪种,黔北黑猪、太湖猪、荣昌猪、香猪属于地方猪种。

(一)我市推广猪种

1、大约克猪

原产于英国。毛色全白,耳大直立,背腰多弯弓,四肢较高。乳头数平均7对。具有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等优点。饲料转化率2.8~3.0,屠宰率71%~73%,胴体瘦肉率64~65%。性成熟早,母猪初情期在5月龄左右,产仔数11.5~12.5头,初生重1.3公斤以上。大白猪与我国地方猪种杂交所得杂种猪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其生长性能接近外国良种猪,同时具有产仔数较多、耐粗饲等优点。

2、长白猪

原名兰德瑞斯猪,原产于丹麦,广泛分布于欧美各国。长白猪和大约克猪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两个猪种。长白猪体躯特长、毛色全白,故称为长白猪。其外形呈流线型,两耳向前下平行直伸,背腰特长,腹线平直,体躯丰满,臀部肌肉特别发达。母猪产仔数11~12头,生长发育期日增重600~700克,饲料转化率2.8~3.2,90公斤体重屠宰率72%~74%,瘦肉率62%~68%。长白猪在我国猪的品种改良和杂交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养猪生产中重要的父、母本品种。

3、杜洛克猪

原产于美国。毛色呈棕红色,体型大,耳中等大小向前倾,体躯深广,肌肉丰满,四肢粗壮。杜洛克猪产仔数较少,平均为9~10头,但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抗逆性强。肥育猪25~90公斤阶段日增重为700~800克,饲料转化率2.8~3.2,达90公斤体重日龄在170天以下;90公斤屠宰时,屠宰率为72%以上,胴体瘦肉率61~64%。杜洛克与我国猪均有良好的配合力,特别适合作终端父本。

4、黔北黑猪

黔北黑猪是我市的一个当家地方猪种,在我市分布广,体型较大、生产性能好,繁殖率高,产仔数多,母性好。它具有耐粗饲、适应性强、易育肥、屠宰率高、猪肉品质好、杂种优势率高等优点。1岁公母猪体重分别为150.83公斤、161.88公斤。黔北黑猪性成熟较早,母猪3月龄开始第一次发情,公猪2月龄前后就有爬跨行为,在农村公猪3~4月龄配种,母猪4~5月龄配种。屠宰率为70.06%,瘦肉率为41.69%。

(二)猪的经济杂交方式

杂交是指将遗传上不同的品种或品系的个体相互交配。杂种猪集合了亲本双方的优势,具有繁殖率高、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成本低的特点,养猪效益好,这样的杂交称为经济杂交。经济杂交是提高养猪生产水平的有效技术措施,经济杂交方式主要有:

1、二元杂交

是指利用两个不同品种或品系的种猪配种而繁育仔猪的杂交方式。二元杂交分为内二元杂交和外二元杂交。

内二元杂交:利用外来优良公猪与本地母猪配种繁育仔猪的杂交方式。

外二元杂交:利用两个不同品种或品系的外来猪种配种而繁育仔猪的杂交方式。

2、三元杂交

指从两品种或品系杂交所生一代母猪中,选留优良的个体,再与另一品种的公猪进行杂交,所得后代应全部作为商品猪育肥。这是生产瘦肉型商品猪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三元杂交分为内三元杂交和外三元杂交。

内三元杂交:指内二元母猪与第三个外来优良公猪的杂交。

外三元杂交:指外二元母猪与第三个外来优良公猪的杂交。

目前我市推广的经济杂交模式有两种:

1、长白猪(公)配大约克猪(母)繁育的杂交一代,公猪阉割育肥,选留的外二元母猪再与杜洛克公猪配种,所得的外三元猪全部作为商品猪生产。

2、大约克猪(公)配长白猪(母)产生的杂交一代,公猪阉割育肥,选留的外二元母猪再与杜洛克公猪配种,所得的外三元猪全部作为商品猪生产。

开展多元杂交是发展商品瘦肉猪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二元母猪是发展三元杂交瘦肉猪的基础。外三元商品猪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经济效益好,因此在我市大力推广农户饲养外二元母猪。但是,外二元母猪对圈舍条件、饲料质量、饲养管理、疫病防治技术等要求很高。

三、猪的营养与饲料配方

(一)饲料配方

饲料成本占养猪生产总成本的70%左右。因此我们必须得选用科学的饲料配方、降低饲料成本、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养猪经济效益。饲料配方应就地取材,按以上原则科学搭配。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市场上直接购买浓缩饲料,自己配制饲料。

浓缩饲料是一种由添加剂预混料、蛋白质饲料、常量矿物质等组成的配合饲料。该浓缩料主要原料采用进口鱼粉、蛋白粉、豆粕、赖氨酸、磷酸氢钙、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及氯化胆碱等,其蛋白含量高、氨基酸平衡,有充足的维生素、微量元素、适宜的Ca、P、Na等矿物质,以及不同生长阶段所需的抗生素及驱虫药等药物。

使用非常方便。浓缩饲料只需和适宜比例的能量饲料如玉米、大麦、麦麸、米糠等充分混匀,即可配成全价配合饲料。这对于广大农村和小型饲料加工厂来说非常方便、快捷,而且能保证产品质量。

(二)饲喂技术

1、生料湿拌喂猪

根据实践证明,生料湿拌喂猪好。此法可使仔猪断奶重、肉猪日增重比熟料高。饲料经过加热,其维生素等遭到破坏,既费财又费力,增加饲养成本。湿拌料便于采食,糟蹋浪费饲料较少,减少呼吸道疾病,节省饮水次数。拌料时,加水比例与原料的含水量、吸水性有关,饲料与水的比例一般以1:0.8~1.2左右为宜,即手握不出水、松手即散为佳。

2、饲喂次数:每天2~3次即可。

3、饲喂顺序:先青饲料后精饲料。

4、供给充足的饮水。

四、饲养管理

(一)种公猪的饲养与管理

在养猪生产中,养好公猪,保持公猪体质健壮,提高配种能力,一方面在于喂给营养价值完全的日粮,另一方面要加强日常饲养管理。

1、一定要单关。

2、适当运动。

公猪运动每天不少于1000米,一般在早晚进行为宜。运动不足,会严重影响配种利用。

3、刷拭和修蹄。

猪体最好每天用刷子刷拭1~2次,夏天让公猪经常洗澡,以减少皮肤病和外寄生虫病。要经常注意修整公猪的蹄子,以免在交配时刺伤母猪。

4、经常检查精液品质。

根据精液品质的好坏,调整营养、运动和配种次数,这是保证公猪健壮和提高受胎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5、适时调教公猪。

引进品种的公猪,一般在4月龄出现性行为,但没有使母猪受胎的能力,5~8个月达到性成熟,8~9个月龄达到体成熟。故在7~8个月龄开始对后备公猪进行调整。

(二)母猪的饲养管理

情期间隔21天左右,发情持续期3~7天;孕期114天左右,仔猪35~42日龄断奶。母猪断奶后5~7天发情配种。每头母猪可年产2窝以上。

初配条件:外二元母猪比本地母猪和内二元母猪性成熟晚。在良好的饲养环境下一般5~6月龄才达到初情期,但此时因没有达到体成熟,并不意味着都能排卵。根据饲养和管理情况,育成母猪初次配种年龄平均7~8月龄,体重达到成年体重的60%以上(即90~100公斤),第三次发情才能配种。

发情鉴定:二元杂交母猪发情时,有外部特征,也有内部变化,同时又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发情鉴定时,必须联系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用特殊与一般相结合的办法,才能获得较准确的鉴定。我们归纳总结出“一看、二听、三算、四按背”的发情鉴定方法。

一看:看外阴变化、行为表现、采食情形。

二听:听母猪的鸣叫声。

三算:算发情周期、持续期、断奶隔离期。

四按背:按背试验,出现静立反射。

五用公猪试情。

适时配种:母猪发情后24~36小时是排卵高峰期。在实际工作中,用手按其背腰而出现静立发呆且粘液变稠时为最佳配种时期,此时进行第一次配种,隔12~24小时后再进行第二次配种,注意是用同一头公猪的精液进行人工输配。

1、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

后备母猪体况过肥或过瘦,都会影响发情,要保持中等体况。

2、怀孕母猪的饲养管理

此阶段管理的重点是防止流产、增加产仔数和仔猪出生重量,并为产仔、泌乳做好准备。饲养管理要点如下:减少猪只的争斗,保持圈舍清洁,地面要平整防滑。猪舍温度保持在20℃左右。怀孕母猪的饲喂量大概每天2~3 公斤,产后期应逐渐增加饲料喂量,最好采用自由采食的方式。

3、产仔及哺乳母猪的管理

做好接产准备。母猪产仔前精神兴奋,频频起卧,阴户肿大,乳房膨胀发亮。当阴户流出少量黏液及所有乳头均能挤出多量较浓的乳汁时,母猪即将产仔。产仔前圈舍要消毒,力求彻底,以减少疾病。无论母猪膘情好坏,临产前1~2天都应减料。准备好接产用具,如仔猪保温箱,擦仔猪的毛巾,剪脐带的剪刀等。

产后母猪饲养管理。母猪产仔后体质虚弱,在3~5天内切不可多喂饲料。产后数小时可喂给少量的麦麸汤,饲料由少到多,逐渐增加,6~7天才恢复到正常吃饱的料量,产后如果奶水不足或无奶,并结合多喂嫩草、麦芽、胡萝卜等饲料,加喂鱼虾汤、骨头汤等动物性饲料,促进产奶。

仔猪的接产护理。无论在白天还是深夜,母猪产仔都要有专人守候,及时接产护理。母猪正常产仔一般需要2.5~5小时,在仔猪全部产出后10~30分钟,胎盘自行排出。仔猪出生后应立即用毛巾将其口、鼻的黏液擦干净,以防闷死仔猪,然后擦干全身。放入温暖的产仔箱。产后10分钟左右即可剪断脐带。

(三)仔猪的饲养管理

为了提高仔猪的成活率,要抓好“三关”:

1、抓乳食,过好初生关。让仔猪尽早吃足初乳,并人工辅助固定乳头,弱小仔猪尽量固定在靠近前面的乳头;保温防压,防贼风侵袭。仔猪出生后2~3天需要补铁。

2、抓开食,过好补料关。仔猪在出生后6~7日龄进行开食训练,诱料可用专门的乳猪颗粒料,撒在干净的地面上或仔猪补料盘内让仔猪拱、咬。开食后,要逐渐向全价仔猪料过渡,仔猪全价料要求适口性好、易消化、营养全面。

3、抓防病,过好断奶关。预防仔猪黄白痢等疾病。

(四)育肥猪的饲养管理

选择无外伤、无跛行,皮肤无异常斑点,被毛光亮,眼睛明亮有神,鼻端湿润,活动正常,发育良好,无生长受阻现象,无气喘咳嗽症状;体态结实,健壮匀称,骨骼粗大的仔猪进行育肥。

采用直线育肥法饲养;采食、睡觉、排便三角定位调教,保持猪栏干燥清洁;合理的饲养密度,每头猪平均占地1~1.5平方米;做好去势、防疫、驱虫等工作;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猪舍内的温度控制在18~22℃最适合猪只生长发育;注意通风。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