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特派’,你不是前两天刚回去吗?怎么又来啦!”7月4日,在衢江区岭洋乡上珠坂村,村民们看到梁卫青又出现在板栗树基地里,热情地上前打招呼。
“这段时间天气多变,降雨刚结束又转为炎热高温,我就多过来看看。”梁卫青俯下身,仔细观察前两天刚捆绑在树上的粘虫板,看到上面粘了不少虫子,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科技特派员是乡村振兴的领航员,梁卫青就是其中的一员。
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并出台了科技特派员等机制,全方位支持农村发展。
2012年,在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药用资源研究中心工作的梁卫青被派驻到岭洋乡担任省科技特派员,带着一份“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的使命,一头扎进了绿水青山的浙江西部山区偏远乡村。
山沟沟里“冒出”成片中草药
从杭州出发开车5个多小时后,梁卫青来到了岭洋乡上珠坂村。他顾不上休息,换上一套深绿色的野外工作服,直奔雨鑫家庭农场。
“夏季是病虫害高发季节,粘虫板捆绑到树上没几天,就粘了不少虫子。看来这种物理防虫方式还是有效果的,接下来可以在农场大面积推广。”梁卫青对身旁的农场场主说道。
去年4月,该农场采用了板栗树上铁皮石斛活树附生栽培技术,在树干上种植铁皮石斛,今年下半年就可以采摘。
“来,你尝尝!”随行的上珠坂村党支部书记、雨鑫家庭农场场主柳晨辉随手掰下一条铁皮石斛鲜条,递到记者手里。“我们的铁皮石斛鲜条吃起来富含黏液,且没有渣,这些都是品质好的标志。多亏了‘梁特派’,我们才能种出这些高品质的铁皮石斛。”
岭洋乡位于衢州市衢江区最南端,与丽水市遂昌县相接。这里山高路远,从衢州城里来一趟要开两个多小时的盘山公路,连本地人都不太愿意进来。然而,在担任科技特派员的11年里,梁卫青基本上每月都会来一趟。
时间回溯到2012年,梁卫青刚被派到岭洋乡任省科技特派员。他从杭州出发,印象中坐了很久很久的车才抵达乡里,从不会晕车的他,这次晕车了。看到这里交通不便,基础条件又差,他的心里有点打退堂鼓。
站在好山好水的岭洋乡,梁卫青第一次对自己发出了拷问——“我能做些什么?”“能帮到乡亲吗?”
然而,淳朴的村民、急需改变的现状、科技特派员的身份,让梁卫青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容不得多想,他直接搬进了乡政府的宿舍楼,开始了一系列调研。他敏锐地意识到,岭洋乡优良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宜于一些中药材的种植。
“一开始老百姓不敢种,我们就在家庭农场里做试验,种了浙贝、前胡、重楼、黄精等品种。”岭洋乡副乡长、赖家村党支部书记邱小勇介绍,一些中草药种植的周期长达四五年,“梁特派”带着大家慢慢摸索,筛选出黄精、重楼、前胡等适合在岭洋栽培且市场风险低、经济效益好的中药材品种。“‘梁特派’还帮助对接磐安等地的中药材市场,让这些中药材得以顺利销售。”
经过多年的试验,去年,赖家村开始大规模种植黄精、重楼、铁皮石斛。不少村民看到这些中药材质量好、有销路,也自发在房前屋后种了起来。这个远离城市的山沟沟里,“冒出”了成片的中草药。
科技加持拓宽村民致富路
赖家村村民周春林之前从没想过,自己能成功种出中草药三叶青,一种成就感在这个朴实的农民心里萌生。
“‘梁特派’到来后,改变了我们一家的命运。”周春林相告,他是个单亲爸爸,孩子下半年上初一,家里有个80多岁的老母亲需要照顾,他无法走出大山去务工。“在‘梁特派’的指导下,我掌握了重楼、三叶青的种植技能,现在接管了竹轩家庭农场,变成给别人发工资了。”
中草药的播种、除草、浇水、采摘等需要大量人力,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了。
“我丈夫空闲的时候就会去铁皮石斛基地帮忙,一年下来能有近两万元的收入。”坑坞村村民黄元娟对“梁特派”很是感激,每次看到他就要喊他来家里喝杯茶,“‘梁特派’对这些中药材就像对自己的孩子那样细心呵护,也为我们增加了额外的收入。”
在柳晨辉看来,村民们对“梁特派”的敬重和热情,不仅因为他带来了中药材种植技术,更在于他朴实、谦虚的性格,“没有半点架子,和村民‘打成了一片’”。
“‘梁特派’刚来的时候,我们这里还没网络,有时看到他一个人在夜里抬头看星星,可能是想家了。”柳晨辉说,和村民熟了之后,“梁特派”还会跟着村民种菜,村民家杀年猪时也会叫他一起吃饭,大家已经把他当作村里人。
这些年来,村民们欣喜地看到,当传统农业遇上现代科技,碰撞出了神奇的“火花”——梁卫青先后帮助赖家村、上珠坂村成立家庭农场3个,累计建立了重楼、前胡、铁皮石斛等中药材人工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200余亩,引进新品种3个。2020年9月,赖家村入围衢江区最具投资价值村庄项目,获得项目启动资金100万元。
“他不仅服务岭洋乡,在廿里镇、灰坪乡等地,都有他的身影。”邱小勇向记者介绍,在梁卫青的推动下,省中医药研究院与浙江广胜药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浙产三叶青大健康产业联合研发中心”,通过三叶青仿野生生态种植技术和低温超微粉碎等技术攻关,实现三叶青产品全过程溯源管理。目前该产品已投放市场,被一些省、市级医院和医药公司采用,去年产值达3200余万元,辐射带动就业人数200余人,廿里镇山下村农民年人均收入增加2万余元。
对山区农户“授之以渔”
为了调查中药资源分布现状,梁卫青曾经好几次被蜱虫叮咬,有一次甚至上医院打麻药才把蜱虫摘除;为了采集野生种植资源,他曾经走失在深山老林,水杯里只剩下一小口不敢喝掉的水……
遇到过种种困难,却不曾改变梁卫青“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的初心。他知道,自从自己被派到岭洋那天起,这里就成了乡亲们“梦开始的地方”。他要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种”在大山里。
“我们这里‘七山一水二分田’,土地资源有限,‘梁特派’知道后,就千方百计对村民们‘授之以渔’,不定期开展中药材种植技能培训,让大家掌握更多谋生技能。”对此,邱小勇感激在心。
在这个过程中,梁卫青深切感受到农民朋友对知识、对技术的渴望。“在2020年的一次科普讲座上,现场提问的村民一个接一个,还有一个村民专门将我请到车上,请教中药材种植技术。”梁卫青说,这件事让他很受触动,也更坚定了他躬耕乡村的决心。
如今,梁卫青已是副研究员、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药用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工作更忙了,但他来衢州的次数反而更多了。他手把手地对农民进行现场指导,帮助引进了白花前胡、铁皮石斛等中药材的新品种和种植新技术,累计推广种植面积500余亩,为岭洋乡及周边地区寻找到了一条符合乡村发展的产业之路。
从2012年派驻衢江区担任科技特派员以来,梁卫青先后获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省成绩突出科技特派员”“省卫健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铁皮石斛不缺市场,缺的是好品质。”如今,梁卫青正打算再利用2至3年时间,在岭洋乡推进建设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并进行全产业链追溯,打造品牌效应,通过形成利益联合机制,继续带动当地村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