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 缅怀

叶间新抽出的稻叶还是嫩绿色,在阳光下闪着光泽。微风拂过,一片片稻田泛起绿色涟漪……眼前这幅充满诗意田园美景,饱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心血和期望。惊闻袁隆平院士逝世,阿克陶瑞天盐碱地修复有限公司总经理鲁延付不觉泪目——“是他把海水稻带到新疆,要让亿亩荒滩变良田。”

图片

新疆测试海水稻连续三年种植成功

2016年,86岁的袁隆平院士带领团队向海水稻发起挑战,并在新疆等全国五大类型盐碱地区域开展测试,连续三年在新疆试种海水稻取得成功。

这片试验田,位于喀什地区岳普湖县巴依阿瓦提乡与沙漠相连的地方。

如今,这片海水稻刚刚进入分蘖期,绿意青青,生机无限。秋天,这片附着白色盐壳的土地上,成片的金色稻田又将进入丰收期。

测产数据显示,2020年此处海水稻平均亩产达548.53公斤。

早在40多年前就来过新疆的袁隆平,对新疆的现代农业发展潜力和空间非常看好:“新疆发展农业潜力很大。新疆气候条件和生态条件好,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水稻生长。日照充足,水稻光合作用就强,积累养分就多;昼夜温差大,夜晚呼吸作用就弱,养分不损失,水稻容易高产。”

2018年开始,袁隆平院士带领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将岳普湖县巴依阿瓦提乡阿热盖买村作为全国首批盐碱地稻作改良试验基地之一,进行海水稻种植试验。从最开始的80亩到300亩,海水稻试种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不断改善,“让农业荒漠变良田”,一步步成为现实。

土壤改良后,这片曾经寸草不生的盐碱地,深秋冬小麦也生根发芽。

鲁延付解释,“海水稻”会让人误以为是在海水中种植的水稻,其实不然,它是一种能够生长在一定浓度盐碱地中生长的水稻品种,因此也称为耐盐碱水稻。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上第二大流动沙漠,也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地方。海水稻试验基地所在的岳普湖县土壤盐碱化严重,pH酸碱度高达7.8,90%的耕地中土壤盐含量超过了千分之十五,被视为“农业的荒漠”。

“我认为,在中国实现耐盐碱水稻种植1亿亩的目标,前景很美好。”袁隆平院士生前的希望亿亩荒滩变良田。

在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上,希望,正向远方延伸。

“我们只有把这些盐碱地利用起来,把土地利用好。这也是我们研发和种植海水稻的重要意义。”鲁延付说,项目规划一期盐碱地改造面积8260亩;二期盐碱地改造项目将建成3万亩优质农田,重点对当地的耐旱、耐碱类特色农产品进行小范围区试,初步构建现代智慧农业模式示范;三期盐碱地改造面积将达到7万亩,改良后的土地,全部用来耕种在地属性的农作物及经济作物,完成对新疆特色海水稻现代农业体系构建。

鲁延付在朋友圈发文悼念:“袁老师从海水稻技术到品种,从区试到推广,从国创中心到十百千工程,给了世人太多太多。我们要继承遗志,让亿亩荒滩变良田,拓荒人精神薪火相传!”

寻求“从盐碱地上产粮”系列核心技术重大突破

眼下,全疆稻区插秧播种结束,随着高温天气即将来临,水稻逐步进入生长旺盛期。

数据显示,新疆水稻种植面积约100万亩,平均亩产量650公斤右右(全国平均亩产470公斤左右)。

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新疆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奉斌带领团队在稻田间忙碌,寻求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争分夺秒地向盐碱地“要粮食”。

不久前,新疆农科院获科技部批准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西北分中心。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由袁隆平院士倡议创立,是全国农业领域首批启动建设的3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

西北分中心设在温宿县,将设立2个西北分中心试验站(宁夏和青海试验站),在南疆(于田县、阿克陶县、岳普湖县及阿克苏地区等地)、北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克拉玛依市等地)建设耐盐碱示范基地。

作为杂交水稻领域的世界级专家,袁隆平院士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他看来,新疆发展现代农业自然条件优越,同时农业基础雄厚,滴灌技术先进,具有良好的农业科研和成果转化条件。而高产水稻需要良种、良法、良田、良态的“四良”配套,其中新疆唯一缺乏的就是优良水稻品种。

目前,王奉斌团队主攻水稻种质资源创新(耐盐、抗旱等)及生物技术应用研究等科研项目,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培育更多优质新疆大米。

“西北分中心将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整合西北耐盐碱研究优势资源,加强盐碱地改良技术和耐盐碱水稻品种选育,对现有盐碱地改良和种植单项技术进行熟化和集成,形成干旱半干旱盐碱地改良及耐盐碱水稻栽培技术体系,取得‘从盐碱地上产粮’系列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增加粮食生产面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王奉斌说。

新疆水稻生产对保证新疆粮食安全、平抑米价及改良盐碱地、补充地下水到位、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奉斌说,“待秋日,让我们在‘稻花香里说丰年’”。

新疆科研人员追忆袁隆平 他喜欢听我们说说水稻的事儿

“沉痛悼念袁隆平老师!感谢老人家多年情系新疆水稻产业及盐碱地(改良)水稻发展。”

与袁隆平院士每一次的相识,定格在一帧帧保存在手机图册中,仿佛就在昨日。

图片

图为:2015年10月,新疆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奉斌在袁隆平院士位于湖南长沙的办公室与他探讨工作。(受访者提供)

22日,新疆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奉斌不断翻看手机中的相片,回忆中充满伤悲。

在他印象中,袁隆平对农业种植十分关心,特别是新疆水稻种植倾注诸多心血。2014,袁隆平曾亲赴新疆,助力新疆发展水稻产业。

实际上,由于从事水稻研究,从2007年起,几乎每年王奉斌都会去湖南袁隆平家中或者办公室。

令王奉斌印象深刻的是,“他是一个大专家,平时工作那么繁忙,但一定会放下其他事务,抽出时间接待新疆去的一线科研人员,跟我们见见面,听听水稻产业发展的事儿,并指导新疆水稻种植研究工作。”

袁隆平院士助力新疆现代农业发展,带动一批批科研人员扎根基层。

“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该团队累计承担国家及自治区级项目50多个,保证了水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等工作的开展。

王奉斌说,“袁老还鼓励新疆农业科技工作者踏踏实实做事,不仅要积累书本知识、实验知识,还要深入农田,把‘文章写在大地上’。新疆盐碱地多,土地改良是他老人家关心和牵挂的一个大问题,这也是我们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再续他与新疆的一米之缘”。

文图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江斌伟

图片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