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立体种养模式_立体种养 致富经_立体养殖业

生态所 李双喜

2009年7月,我进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环境监测课题组工作,成为了一名农业科技人员。从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我积极主动学习各项农业实践知识,长期跟随课题组长吕卫光研究员到崇明一线生产基地学习实践,逐步了解了农业生产的疑点与难点,熟悉了上海郊区尤其是崇明地区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农民亟需什么样的农业科技知识。作为一名农业科技人员,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义务,暗暗下定决心,要为郊区农业生产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农村立体种养模式_立体养殖业_立体种养 致富经

无悔青春

2010年起,生态所多位科技骨干与上海灜西果蔬专业合作社开展了一系列产学研合作。合作之初,上海灜西果蔬专业合作社还是传统的种植模式,种植作物包括水稻、小麦、芋艿、花菜等,农业生产和结构模式还比较单一,农业管理耕作模式较粗放,农业技术不到位。农业抗风险能力极低,蔬菜亩净收入为600-800元,水稻亩收入为300-400元。如遇暴雨、台风等各种恶劣气候,水稻减产,蔬菜甚至绝产,农业生产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农民收入完全没有保障,经常陷入“菜贱伤农”和“辛苦一年到头两手空空”的境地,单位农田土地利用率和收益率低下。

如何转变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单位土地收益成为摆在合作社和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们与合作社一起开始探索新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平均每年往返崇明基地和实验室百余次,不怕艰苦,风雨无阻。我会同生态所的其他青年骨干郑宪清、张翰林、宋科、蔡树美、李涛、万年峰、季香云、白娜玲等频繁前往合作社开展相关研究与示范工作,青年科技团队涵盖了土壤肥料、杂草控制、害虫生态防控等学科,系统的展现与实施我院的科技成果,用实际行动落实我院青年科技人员与新型职业农业和新型经营主体手拉手共成长计划,切实的提高了合作社的科技水平,提升了农业科技的显示度和农民的获得感。

农村立体种养模式_立体养殖业_立体种养 致富经

新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要解决抗自然灾害能力,做到旱能溉、涝能排。②要解决农作物秸秆还田。③要解决土壤板结。④逐年减少农药化肥用量。⑤打破传统旱作不能套养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可以转变传统的农业模式,尝试开展立体农业模式的设想。想要做到创新性改变,需要一个“桥梁”和“枢纽”,我们想到了上海传统道地中药材“沪地龙”蚯蚓,利用蚯蚓进行土壤培肥以及消化农田废弃物,而蚯蚓又是黄鳝的天然饵料,结合农田生态位及食物链的特点,我们提出了“菜蚓鳝高效立体生态种养模式”。

然而,摸索和实践“菜蚓鳝高效立体种养模式”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我们也有过挫折和失败的试验经历。这中间有许许多多的技术细节需要去攻克,首先是菜田的转换与改造技术,既要保障菜田的面积不影响蔬菜产量,又要兼顾蚯蚓和黄鳝的生长空间不受太大限制。我们通过试验设计不同宽度和深度的垄沟,确定了最适宜的比例,达到一个动态平衡;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但是又怕水,同时蔬菜作物不同生育期对土壤水分的要求也不一样,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蔬菜作物自身的生育期肥水需求规律,我们摸索确定了菜田垄沟的肥水耦合以及水位控制技术;由于蚯蚓和黄鳝对农药极度敏感,这就使得蔬菜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极为关键,为此我们研究摸索了利用黄板、性诱剂、杀虫灯、太阳能诱虫灯、生物农药以及少量低毒化学农药在内等一整套病虫害立体防控技术;尤其是在实践过程中,利用害虫有趋光的特性,摸索出在垄沟中设置不同宽幅光谱的太阳能诱虫灯吸引害虫,害虫掉在水中,又成为黄鳝的天然饵料,利用这些物理、生态以及生物防控技术大幅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生产出的农产品都是绿色的,相比较其他农户而言,售价高一些,经济和生态收益明显。

立体种养 致富经_立体养殖业_农村立体种养模式

硕果累累

经过这几年的攻关研究,我们与合作社一道在生态立体种养模式中的黄鳝养殖、蚯蚓生物耕作、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等“瓶颈”技术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发明了“一种农田黄鳝养殖方法”和“农田蚯蚓养殖与生物耕作方法”,通过农田改造与转换技术的实施,为蚯蚓和黄鳝提供了近似野生的生境条件;黄鳝种苗繁育及养殖技术创建了仿野生条件下黄鳝养殖方法;通过田间蔬菜绿色施肥与病虫害立体防控技术,保障了绿色农产品的品质与质量。此外,结合“菜蚓鳝立体种养模式”的生产和实践,既注重农业生产的实际效果,又兼顾农业科技成果的沉淀和总结,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申请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我们团队及合作社共同给周边农户每年培训50-70人次,受益人数达到250多人,给100多农户提供产品销售、信息技术、生产经营指导的一体化服务,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真正做到了“文章写在大地上,成果走进农户家”。

为了更好的开展生态高效立体种养模式中关键技术的研究,2016年,我主动在崇明基地蹲点学习实践1年,与基地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开展技术对接与研究。在合作社内构建起了生态循环种养的新型农业模式——菜蚓鳝(蟹)立体种养、稻鳝/鳅立体种养、稻蚓轮作,助推合作社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丰收。在此过程中提出了农田药用蚯蚓的繁育养殖技术(专利技术),解决了诸如高效生态种养模式中仿野生条件下黄鳝幼苗消毒与开口难题,建立了对黄鳝蚯蚓安全的菜(稻)田化肥农药负面清单。

我们的科技成果还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效应,以此为题材摄制的“小蚯蚓串起农业生产链”科教片荣获第十七届中国行业电视节目展评科教片类一等奖,在CCTV-7《科技苑》与《致富经》一起播出。片子中黄鳝镜头的拍摄是在夏天大中午的玉米地里进行的,本着对科研对工作的热爱,我们冒着中暑的危险,坚持高温拍摄,才换来了惊喜的成果。当我们取得了一点点成绩的时候,崇明当地农民都说:谁说现在的小年轻不能吃苦?他们又懂科研又懂实践!上海灜西果蔬专业合作社也先后获得了一些列荣誉称号。同时,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主流媒体均以蚯蚓为核心的农业生态循环链做过专项报道,社会效果显著。

立体养殖业_立体种养 致富经_农村立体种养模式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始终牢记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立志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的先锋队员。我深信,“只要我们把每一个落脚点都看成一块小小的平面,再弯的路也能走到头,再高的山也能攀到顶”。

供稿:生态所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