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峪村,位于临朐县沂山风景区,由下伏峪、上伏峪和佛崖底3个原建制村组成,村民沿河而居,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曾是省定贫困村。近年来,伏峪村因地施策,发展蝗虫养殖特色产业,薄地蹦出“土蝗金”,助力昔日贫困村“摘帽”,变身远近闻名的“脱贫示范村”。

蚂蚱养殖技术公开_养殖公开蚂蚱技术有哪些_养殖公开蚂蚱技术要求

蝗虫特色养殖,薄地上蹦出“土蝗金”

站在伏峪村村口,放眼望去,塑料大棚和高温玻璃大棚顺着山势层叠分布,绵延成片。外观上,这些大棚与别处的大棚并无不同,但走进其中,记者发现,这里面既不是果蔬,也不是鸡鸭等家禽,而是庄稼地里的蚂蚱

“伏峪村是典型的山区村,以前是省定贫困村,交通闭塞,山地土质瘠薄,村里没有支柱产业,村民收入主要来自种植玉米、花生等作物,十分微薄。”谈起为何发展蚂蚱养殖,伏峪村党支部书记王俊利说,2011年,当地一户村民外出学习了蚂蚱养殖技术,回村后,因投资小、见效快、用工少、收益高,很快便带动更多村民搞起了规模养殖。

“第三年,村里蚂蚱养殖户发展到了十几户,养殖大棚近30个,规模越来越大。”王俊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6米宽、20米长的标准化养殖棚一年可养殖4茬,每茬产出蚂蚱200斤左右,按照目前收购价15元每斤来计算,一个棚收入8000元至10000元不成问题。

产业前景虽好,但一开始伏峪村的蚂蚱养殖知名度不高,鲜有客商上门收购,多靠养殖户赶集零售或往酒店配送,销路比较窄。2014年,立足村情民意,伏峪村“两委”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管理模式,领办了“临朐县飞蝗蚂蚱养殖专业合作社”,将村养殖户吸纳为社员,对他们统一提供蚂蚱种苗、技术指导、产品销售。降成本、提效益,增加了养殖户和村集体的经济收入。2018年,仅蚂蚱养殖一项,伏峪村全村收入就达36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8万元,扶贫效益分红11.4万元。

蚂蚱养殖技术公开_养殖公开蚂蚱技术有哪些_养殖公开蚂蚱技术要求

变“输血”为“造血”,贫困村“摘帽”成“脱贫示范”

养殖技术有指导,市场不用农户自己跑,蚂蚱养得好、不愁卖。在伏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作用日益凸显。“关键是选对路子,外力激发内力,脱贫致富才更有信心。”在王俊利看来,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不仅要卖得出、卖得上好价钱,而且要倒逼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打下更加坚实的产业根基。

脱贫攻坚,“输血”不是长远之计,“造血”才是最好药方。确定了蚂蚱养殖这个特色产业后,伏峪村不断扩大蚂蚱养殖规模。为发挥产业的扶贫带动作用,2017年,在上级部门和沂山风景区管委会的支持下,当地投资近900万元,建成了占地300亩的蚂蚱养殖基地。

目前,这里共建有155个标准化蚂蚱养殖棚、5个高温养殖棚、6个高温种植棚、1处观光体验区及30吨冷库、500平方米蚂蚱交易市场,并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据介绍,原先由一个村庄探索形成的特色产业,变成了蚂蚱养殖的“大基地、大市场”,吸引当地养殖户加入,解决了3户享受政策户和16户不享受政策户在内的23人在基地务工就业。

2019年,实现项目扶贫收益26.74万元,扶贫项目分红15.967万元,全村18户44名贫困群众受益。此外,附近村的132户蚂蚱养殖专业户加入合作社,带动96户174名贫困户从中受益,昔日贫困村成为“脱贫示范村”。

给产业发展“加码”,小山村趟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发展蚂蚱养殖是第一步,乡村产业振兴才是重中之重。伏峪村从开始建设蚂蚱基地到现在已经五年有余,王俊利深有感触:“我们将结合自身优势和力量,继续深化产业融合,把发展村集体经济和促进老百姓增收作为重要任务,不断开拓增收致富新空间、新渠道。”

在伏峪蚂蚱基地,除蚂蚱养殖棚外,去年建设的高温种植棚中,草莓、西红柿等正茁壮成长。游客来基地游玩后,可以采摘草莓,捕捉蝈蝈、蚂蚱,品尝油炸蚂蚱等特色产品,初步形成了农旅融合的新格局。

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真正让农民分享到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伏峪村在蚂蚱产业的基础上,尝试探索一二三产融合。“现在的养殖户以临朐当地为主,销售方面正尝试利用电商渠道,客户也可以网购蚂蚱。我们下一步准备对蚂蚱进行深加工,开发一些高附加值的蚂蚱产品。同时提升改造新农村建设,打造精品民宿,全面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王俊利说。

接下来,伏峪村将依托与沂山主景区接壤和西部乡村旅游专线穿村的区位优势,以蚂蚱养殖产业为核心,积极探索“蚂蚱养殖加工+果蔬种植+观光体验”为一体的生态发展模式,整合山河林田湖村庄等要素,融合种养、休闲、康养、度假等多种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建设集特色乡村休闲、绿色有机种养、生态康养度假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潍坊广播电视报 刘倩)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