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循环农业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广大农村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客观选择。本文从辽北地区生态特点,资源特点和经济特点出发,以法库,康平两县为栽培实验基地,通过双孢菇栽培,日光温室内菌菜轮作栽培以及实验数据检测与评价,构建一种适应我省广大地区的循环农业模式。现将成果总结如下: 1。本文所构建的"粪秸—菇—肥—菜"循环农业模式,它以辽北寒冷地区为实施区域,以法库丰富的玉米秸秆和牛粪两大废弃物为循环资源,在具有双层棚膜的日光温室内,通过菌菜轮作的循环技术,使模式得到实施和验证,实践结果表明:该模式适合辽北地区的生态特点,资源特点,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具有推广价值。 2。本文双孢菇栽培技术以玉米秸秆,玉米芯和牛粪为主料,与传统工艺相比实现了栽培原料本地化,通过采用秸秆粉碎揉搓工艺和牛粪脱水粉碎工艺,解决了以往双孢菇栽培配料不均匀,发酵不彻底,后期培养料容易霉变的技术问题,同时粉碎工艺大大缩短了培养料一次发酵时间,平均减少15天,减少用工20%。 双孢菇箱式立体栽培技术与传统架式栽培技术相比,具有单位面积投料量高,生物转化率高,空间利用率高,操作灵活方便,摆放方式因地制宜的突出特点。
该栽培模式更适合双孢菇工厂化和机械化生产,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查新资料表明双孢菇箱式立体栽培模式具有创新价值。 3。利用双孢菇菌糠与日光温室内土壤旋耕栽培果菜或叶菜,是实现菌糠循环利用培育优质蔬菜的有效方法。菌菜轮作周期分1年期小循环和2年期大循环。实践结果表明:蔬菜栽培土壤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双孢菇菌糠,可提高蔬菜品质,表现为叶菜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维生素C含量以及叶绿素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以40%菌糠添加量为最佳;同样的菌糠添加比例在番茄栽培中,表现为成熟果实内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机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均有提升趋势,其中可溶性糖含量比对照组提高了30。5%,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果实口感好。 4。以双孢菇菌糠为基质,通过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多菌株联合发酵生产的微生物菌肥,应用于果菜和叶菜栽培,效果也十分明显,相关检测指标表明:菌肥对蔬菜品质的影响优于直接添加菌糠的效果。 5。辽北地区每年冬季都有4个月寒冷的季节,循环模式的周年实施必须破解栽培场所的越冬问题。在现有日光温室基础上,增挂一层温室塑料,双层棚膜的结构保证冬季温室提高温度3~5℃。在夏季半地下的日光温室结构比对照温室降低温度3~5℃。
其中专利产品高强度弹簧夹子为双层膜温室内层膜的经济吊挂提供了可能,亩吊挂成本仅为常规吊挂的10%,推广前景乐观。 6。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了远程科研数据和影像的实时采集,同时利用计算机终端发出操作指令,远程控制温室内加温,加湿,通风,遮光等设备的运行。此项探索为本文的另一创新性实践。 7。"粪秸—菇—肥—菜"循环农业模式具有良好的效益递增价值,在1亩地大棚内实施菌菜轮作,每年可实现产值9万元,效益6万元,可以解决4个农民就业。以法库孟家绿色食品开发区为例,如果实施本产业模式,按500栋大棚规模计算,年可实现产值4500万元,解决2000人直接就业,同时还可拉动相关服务业,销售行业的发展和人员就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