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迁坟,沿线群众毫无怨言,主动出工出力不讲条件;施工加班加点成为常态,干部主动贷款垫资……面对资金短缺、工程量大、施工难度强等重重困难,井陉人民没有退缩,他们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修建旅游环路,用智慧和汗水在太行山上谱写了一曲“天路”壮歌。
近日,记者深入井陉“天路”沿线,走访当地干部群众,听他们讲述一幕幕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生动场景,亲身感受井陉人战天斗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筑“天路”的创业精神。
“群众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底气”
“群众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底气。”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当地干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搞过工程建设的人都知道,征迁工作要应对千家万户,即使是在资金政策到位的情况下,工作也很难做。更何况是资金严重不足的井陉“天路”修筑工程,其难度更加可想而知。
于家乡作为线路最长、工程量最大、拆迁任务最重的乡,沿途涉及8个村的拆迁、占地、迁坟。翻开于家乡前任人大主席、旅游环路于家乡段前期工作总协调人张志军那摞厚厚的签字簿,343个红红的手印无言诉说着群众的支持。“说实在的,接手这项工作时心里真发怵!”这位在乡镇干了19年的中年汉子坦言当初的感觉。“工作做得那么顺,连我都不敢想!”说起那些朴实的群众,这个四十多岁的硬汉子唏嘘动容。
“以前是想修路,但是各种条件不允许,现在县里有这样的政策,必须抓住这次机会!没有钱,我们就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于家乡史家村党支部书记史海玉告诉记者,从乡里开会回来,他把县里修路的消息告诉了老百姓,摆清了道理,结果大家没一个拖后腿的。“乡亲们签字、按手印,用行动支持修路工作,只开了一次村民大会,就全票通过了。”
“只要实打实为群众办事,没有做不通的工作。”这是秀林镇西柏山村年过七旬的党支部书记耿二科的感言。他们村是旅游环路的起点,因为地处山区本来就人多地少,几年前张河湾蓄能电站移民征地更加剧了他们村的人地矛盾。“开始群众反应强烈,干部压力很大。”他说,工作再难也要做,否则就成了井陉的罪人。在镇工作人员的配合下,他强忍着剧烈的膝关节疼痛,挨门挨户反复做工作。“下跪磕头的心都有!”最后一份协议签字后,他哭了!伤心、激动、感动……其中滋味,只有他知道。
“只有真正为老百姓干事儿,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在井陉的干部们看来,“天路”修到了群众的心坎上,不仅激发起了群众积极参与的热情,更让全县上下的心更齐了,合力更强了。
60多岁的于家乡张井沟村民尹巧玲,得知道路要经过自家祖坟时,第二天就带着儿子和亲戚起早贪黑迁移了9座坟。她说:“我老了快走不动了,可还有孩子们呢,咱得替孩子们考虑!”
高家坡村民高富秀是村里的贫困户,母亲下葬不久就赶上了修路,需要迁坟。他没有提任何要求,主动迁走了埋着自家5代12口人的8座坟。“修路是为大家伙儿好,不支持良心上过不去。”
……
修建“天路”,前期涉及拆迁、占地、迁坟……一个个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井陉人交出了满意答卷。
“当干部就不能怕吃亏!”
组织是引领,党员是旗帜,干部能够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在“天路”修建过程中,井陉县坚持党建引领,注重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动群众人人上、集体攻,使全县干部群众拧成了“一股绳”,形成了“政府想要干、群众更要干、大家抢着干”的状态。
在于家乡,记者见到了一份详细的旅游环路施工用工情况表:于家寨坡梁润昌(4月23日—5月2日共10天)支援一辆工程车、一台铲车(50型号),乾昊(4月14日—4月16日在于家寨坡共3天)支援工程车1辆……
修路一开始,南张井村党支部书记尹国红就把自己的工程设备开上了工地,几个月下来仅加油就欠了40多万元。他说:“上面给不了钱,自己想法慢慢还。俺村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虎火,修好路,游客多了,乡亲们富了,贴钱也高兴”。
同样的感动来自于南障城镇大梁江村党支部书记梁瑞锁。这位常把“个人富了不算富,带动大家致富才算富”挂在嘴边的共产党员,不仅把自家企业的4部钩机和2辆铲车全部调到了工地,还以个人名义向其他企业借了2辆钩机,开工至今,仅加油费就垫进去100多万元。“只要能把这条道修好,就是砸锅卖铁,倾家荡产,把我这把骨头填进去都值!” 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说得那么淡定、那么从容……
“当干部就不能怕吃亏!”甘草沟里7个村的干部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旅游环路拓宽涉及南障城镇小梁江村1亩9分地!虽然少,但那是被当地群众当作“眼珠子”的菜园子,涉及70多户,占全村近半数。“不要钱,只要地。”面对部分村民的要求,村党支部书记梁世炜二话没说,无条件主动让出了自家仅有的半亩多水浇地!
为了修路,大梁江村村委会主任梁万廷,在没有签订任何赔偿协议的情况下,第一个主动拆掉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农家乐”,而他一家至今还寄住在别人家。
为了修路,天长镇梁家村党支部书记李翠华以个人名义向银行贷款67万元,还借了小姑子30万元!
……
党员干部带头,群众更有劲头。就这样,“天路”沿线涉及的所有乡(镇)、村硬是靠着自筹资金,打好了路基、修通了坯路,给下一步铺设打好了基础。
“为了‘天路’,
俺们当时就是拼了!”
修路,说起来只有两个字,修起来,却是千难、万难。而对于井陉“天路”来说,与其说是修路,不如说是在凿路。正因为这条路地势高峻,大多是挂在岩石坚硬的半山腰,才有了“天路”之称。
井陉县公路站站长王小平回忆说,修路遇到的困难很多,但是克服的办法也多。
在张家井村有一座400多米高的山体,爆破后60万立方米的石头可愁坏了施工的队伍,清理石头不仅费时又费力,还会污染环境,怎么办?“建立临时搅拌站!将这些石头就地取材,碎成石子,用于道路的‘水泥稳定碎石层’的铺设。”这一个举措,就为铺设“天路”省去了90多万元的花销。
井陉“天路”狼窝段施工现场。
(资料图片 赵润生 摄)
从西柏山到大梁江段的“天路”工程,难度更高。海拔落差500多米,个别点位坡度在17度以上,摊铺机无法进场,铺设沥青难度极大,施工人员就用铲车一车一车端,把压路机牵到高位一次一次辗轧,终于铺上了柏油路面。
张井沟段山高坡陡,晚上施工危险系数非常高。“宁可早来会儿也不能摸着黑干”,施工现场负责人程海平介绍,从进场到竣工,每天从早上六点多一直干到晚上七点多,20台挖掘机、8台铲车、7辆自卸车和3台压路机全部开足马力连轴转。虽然离工程项目部只有短短两公里路程,但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午饭都是在工地吃,石头当饭桌,没有水洗手,馒头拿到手里就是一个黑手印。
“当时,50多名施工人员都挤在高家坡村几间废旧厂房里。”程海平说,全体人员吃住在工地,除了每周允许回一趟家洗洗澡、换换衣服,没有特殊情况谁也不准回家。施工队员们人人自备感冒药、降压药等常用药品,没有一个人请过病假。当时的压路机手刘兵全每天在驾驶室里至少待12个小时,一天下来,身上的柴油味、泥土味、汗腥味不断混合发酵。“大家都一样,谁也不笑话谁,一天不闻还睡不着觉呢。”刘兵全笑着说道。
“全县上下都眼巴巴盼着这条路能早日通车,俺们再苦再累也得咬着牙上,为了‘天路’,俺们当时就是拼了。”程海平说。
因为“天路”这个平台,县乡村干部与村民一起规划路线、讨论征拆方案、解决各种问题,同吃、同住、同劳动,拉近了干群距离,赢得了相互理解与支持。在干群配合下,历经22个月,井陉“天路”于2018年10月份正式通车。
记者│潘双清 杜倩倩
摄影│张晓峰
编辑│陶 陶
审核│冯金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