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国良 通讯员 黄俊杰

秋分时节,天气转凉。走在沙洋县后港镇贯头村路上,仍然能听到阵阵蛙声,这里是“蛙王”王贞云的养殖基地,在这片“乐园”里,只要有空,他便在蛙池四下查看,时刻关注青蛙的健康状况和长势。

“现在正是黑斑蛙上市的季节,我们主要销往武汉白沙洲市场,以及四川自贡和江浙沪市场,一亩蛙池纯收入5万元左右。”王贞云兴奋地说。

这片百余亩的黑斑蛙养殖基地是王贞云于2020年投资建的,在养蛙之前,王贞云在外地经商。一次收看电视节目时,一种种养结合的养蛙模式,吸引了他的眼球。王贞云心想,家乡河网密布,水源充足,稻田肥沃,特别适合这种种养结合模式。返乡养殖青蛙,不仅满足了他的创业梦,也能时刻见到朝思暮想的亲人,一举两得。

经商多年积累的经验,王贞云知道,要先做市场调研,才能作决定。在了解市场需求后,他增添了信心。如何攻克养殖技术难关?他自己先开始摸索,看视频学技术,看书籍抄笔记,到外地请教有经验的养蛙专家。功课做足了,信心也足了。

当年,在后港镇政府支持下,王贞云创立了华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在贯头村流转103亩土地,发展“稻+蛙”生态立体农业新路子。合作社通过自主育苗、孵化,年孵化青蛙400余万只,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免费供应周边农户养殖。同时,建设50立方米冷库,有效延长活蛙储存时间和备货周期,降低了销售运输成本。合作社还自备了一台冷链车,长期往返武汉白沙洲市场,车均销售青蛙4000公斤,现货直供,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2022年8月,华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党支部,以“党建+合作社”的模式开展产业技能培训,宣传政策理论,吸引了黄增新等优秀青年返乡创业,建成76亩白芨种植基地,并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不断推进党支部建在合作社、建在产业链上。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华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长期聘用本地村民6人,每年聘用临时工300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增收35万元;以每平方米1元的价格流转土地,每年支付流转费6.9万元;每年向周边农户免费供应幼蛙20万只,生态投放10万只,带动周边农户通过稻田混养增收11万元。

“通过发挥合作社的示范作用,逐步发展形成党建引领、以点带面的布局,吸引更多的村民参与到青蛙养殖中来,带动群众共同致富。”贯头村党支部书记苏忠华如是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