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木难成林”到“百川聚江海”
——创新组织育人模式,破解高职院校
班级建设困境
机电工程学院党支部 刘萃、高荣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班级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梯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大学班级是大学生最基础也最重要的集体组织,是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的重要载体。因此,强化班级建设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案例介绍
2022年10月,一名大学二年级某团支部书记兼班长来向辅导员诉苦:“老师,这学期好不容易选出来的几个支委和班委,都不做事的,什么都是我一个人在做。这才刚开学一个月,我现在就感到班级工作开展有点力不从心,后面我该怎么办呀。”
该班级是整个学院班级考核的最后一名,开展主题团日活动或者班级活动时,这个班级一半的学生是“演员”, 用各种不恰当的方式哗众取宠,挑战规范;一半的学生是“看客”, 事不关己冷漠以对,其中少数几个想要加强班级建设的同学有心无力。新学年团支部换届选举时,召开团员大会选举支部委员会,十几个人的团支部居然选不出支部委员会。同学们都不积极参加选举,后面被迫选上之后又消极怠工。
二、案例分析
组织是人类在进行群体性活动时的一个概念,能够体现人类行为的社会性、集体性的特点。大学班级就是这样的一个群体性组织。学生们能够从班级中获得怎样的成就感和情感价值,学生参与组织活动的积极性,班级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往往都与班级组织建立的实效性息息相关。面对班级组织建设的问题,辅导员应该把握时代脉搏,掌握新时代的学生特点,拓展工作视域,创新班级管理模式,提升管理的科学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级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上述案例中,该班级出现了组织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组织建设遇到瓶颈的问题。其实,该班级的现状在高职院校中不算是个例。目前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良莠不齐,对于班级建设工作来说有着巨大的挑战。为破解上述难题,可将组织行为学引入到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当中。组织行为学是科学行为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想要探究该班级建设困难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首先应该研究该班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一、学生习惯性被忽视。从小到大的“忽视”使得他们并没有学会“好好讲话”,易用极端、偏差的行为或者是沉默回避的态度来表达自身的想法,而正由于此他们丧失了与同学、辅导员平等交流的机会,也丧失了对于支部委员和班级委员的竞选以及支部活动和班级活动的热情。
该班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但家长们因为忙于生计而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和日常沟通,他们认为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条件就是尽到了父母的责任,而这些学生们因为从小目睹父母的忙碌,从来没有得到父母有效的沟通和情感交流,所以养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事方式:一种是因为家庭的无效沟通导致他们习惯于被忽视,也养成了对周边人和事的习惯性忽视;另一种是他们不甘心于被忽视,从小喜欢用各种浮夸的方式去吸引父母的关注,从而养成了现在遇事不分场合就使用各种方式哗众取宠,吸引别人的目光,却不关注事情的本质。
经辅导员日常谈心谈话总结出,该班级学生与家庭沟通次数极少或没有,偶尔一次主动打电话也是问父母要生活费完事。个别学生因从小父母脱管,有小学就开始寄宿在校的经历。在学生们的反馈中我所提取的核心词是“被忽视”。有的学生的一句话很典型:“老师,我大一没有挂科,我爸都不相信。”
这群学生将这种被动忽视和主动忽视投射到班级的日常活动和建设中,就形成了他们认为班级所有的事务与他无关的态度,或者他潜意识认为“演员”的行为已经达到“吸引目光”的目的,从而觉得班级的日常事务跟他没关系,是支委和班委的事情。
二、学生价值观不成熟。当代大学生普遍追求个性,敢于张扬、喜欢创新,但是他们对自己的人生信仰和职业规划是模糊的。从小,他们就接触各种电子产品,沉迷于虚拟游戏中的成功和快感,却很少在现实生活中因完成某个目标而体会真正的成就感,也没有关注过自己的价值该如何去体现。现在的网络上充斥的各种“一夜爆红”、“快速成功”让他们对父母辛勤劳作挣取家用的现实持怀疑态度,也会让他们对身边同学和老师踏踏实实工作学习的行为感到迷茫或不理解。价值观的不成熟,导致他们缺少必要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参与支部活动不积极,缺少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
三、班级组织力偏弱化。该班级活动的开展依赖于学院和团委即时的工作要求和任务,缺乏班级自身的工作计划和安排。活动的实施依赖于日常主动的团支书,缺乏班级成员积极的支持和参与。班级组织缺乏向心力、活动开展缺乏创造力、团体缺乏凝聚力,从而导致的班级建设根基不稳、成员活动参感与组织获得感低下。
班级作为一个具有特殊性的社会群体构成,辅导员在进行管理时不能够完全把握所有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行为依据,也难以掌握所有学生对班级活动的期待和建设需求。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大学阶段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受到周围环境和互联网影响之下,再加上家庭教育和自我认知等的种种影响,他们的行为已经出现了一定的个性成熟特点,所以整个班级的组织管理工作往往不能按照预期进行。
一、思路举措
在“独木难支”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班级建设工作如何得以正常进行,如何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增强组织凝聚力,如何在班级建设工作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了急需破解的难题。
具体措施如下:
(一)创新“同心圆”班级管理模式,凝聚组织向心力。组织行为学中将组织称为集体追求组织的目标达成的个人目标的集合。在班级管理模式上,基于组织行为学理论,辅导员实行同心圆式双轨制管理模式。大圆是班级内所有人的目标,小圆是班级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班集体制定班级长期目标:年度教育评议被评为五星红旗团支部、学院年终班级考核排名第一。短期目标依据每周班级建设情况制定。班级成员个人制定个人目标:专业名次、专升本目标本科、就业意向等。目标制定好后,班集体与班级成员个人都要朝着目标努力。每周日晚班会时间,辅导员对上周班级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周的短期目标。当班级短期目标取得一定成绩后,再制定下一次的目标,此时班级成员已经意识到通过努力目标是可以达到的,下一周的班级短期目标自然水涨船高,从而也推动班级成员对个人目标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班级成员对整个班级的认同感增强,更愿意为班级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抓实“个性化”班级日常工作,给予个体成就感。组织是由多个个体组合而成的。学生就是班级组织的基本单位。所以开展班级建设应该结合每个班级成员的个体实际,保证现阶段的相关工作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辅导员依据学院班级考核细则,联系班级成员实际,制定班级每月工作计划和安排,细化每个工作环节,结合班级成员个性及个人能力,将每个工作任务落实到每个成员,让每个成员在班级内有事可做,有“被需要”感。每个成员领取到的工作任务,都需要“踮踮脚尖”来完成,在有挑战性的同时也具备可实现性。鼓励每个成员有创造性地去完成任务,并及时对工作成效进行评价和认可,帮助班级成员在日常工作中体会到任务完成的满足感,也让他们体会到班级建设因为他们的参与而进步,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
(三)开展“多样化”班级活动,提高班级吸引力。以班级成员信息核查为由约谈每个成员,指出其错误思想。例如通过深入谈话,某班级成员袒露“总感觉班级团支部活动和日常班级活动都是走形式,所以联合同寝室成员抵制各类活动”。针对倾听到的学生想法,在对部分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针对班级团员和普通学生开展“明初心践使命”等一系列主题教育班会,邀请优秀团员代表现身传授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风采;鼓励班级成员加入学院“青年志愿服务队”,在各项服务活动中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号召班级成员利用假期返回家乡,围绕“党史学习”、“理论宣讲”、“乡村振兴”、“基层调研”等形式进行红色党史教育、关爱留守儿童、助力乡村振兴等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真正在实践中读懂家与国;通过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四)规范“制度化”政治理论学习,提升政治认同感。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组织青年团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加强团员的自身建设;开展班级团建、优秀学长进我班等活动,及时了解班级成员的思想动态和具体需求;立足于高职学生的客观实际需求,丰富班级活动形式,让“三会两制一课”和主题班会成为一个接地气、展特色、传承文化、凸显个性的窗口,切实提高组织建设质量。为了让学生对班级产生依赖感、信任感和归属感,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感,班级在开展教育活动中规避组织活动的随意性,严格落实严谨务实、踏实努力的作风。
二、经验启示
(一)价值引领是龙头。组织成员的价值观是根植于组织之内特定的共同信念,这种价值观为组织提供行为准则,并指导组织的一切工作。班级成员的价值观是在班级成员形成了一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的基础上形成的。当班级成员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之后,班级成员就会激发起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从而带动对整个班级的班级目标、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的认同和遵循,随之就能形成强烈的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和群体意识。班级建设工作首先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始终保持思想的先进性;规范严肃地落实“三会两制一课”和主题班会,对不参加组织活动或消极应对的班级成员进行批评教育和组织处理,对积极参加的班级成员进行表彰和推优入党。
(二)深入学生是基础。班级建设工作不是闭门造车,而应该主动深入到学生们中去,了解他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切实知道班级成员们的所想所需,从而更好地进行班级建设工作。
(三)创新模式是关键。尊重班级成员在组织内部的主体地位,拓宽班级成员参与班级建设的渠道,丰富班级事务的开展形式;坚持民主管理,利用支部大会、班委会、全体成员班会、辅导员座谈会等广泛听取班级成员对于班级建设的意见,努力使决策体现多数人的意志,激发班级成员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增强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