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了路,农产品运输更方便了

我叫王兆杰,曾任兵团党委组织部驻十四师二二四团七连“访惠聚”工作队队长。在连队工作时,每每看到职工群众骑着电动车,行驶在连队平整宽阔的柏油路上,我就感到很自豪。

2018年我刚到七连时,连队只有一条年久失修的柏油路,车辆驶过,尘土飞扬。每天去职工群众家里走访,“访惠聚”工作队队员都是一脚深一脚浅地踩在沙土里,回到办公室,鞋上和裤腿上都是沙土,大家想为职工群众修路的想法越发强烈。

2018年冬天,正值连队红枣采收旺季,红枣收购商的大卡车都只停在连队的主干道上,不往职工群众家门前开,因为那些路太窄而且坑洼不平。一些住得离主干道远的职工群众卖红枣,运输成了一大难题。

马元柱当时是连队的困难户,家又在连队靠里面,运输红枣全靠一辆四轮农用车。一次由于路太窄,沙土太厚,车子后轮陷进了沙土里,5名男职工齐心协力才把车从沙土里推出来。马元柱对我说:“王队长,咱们的路真该加宽修补了,太影响我们生活和生产了。”

从那之后,我就和工作队队员及连队“两委”商量,要把连队的路修好,还要给大家建广场,装上健身器材和体育设施,让大家在农闲时有地方锻炼身体。

随后,工作队队员、连队“两委”多方协调施工单位修路建广场。修路时,很多职工群众找到我,要帮着修路。路修好后,很多职工群众自发清理道路两旁的垃圾,参与道路绿化。

去年5月,连队500米长的主干道加宽了2米,中心辅道也修好了,连队的断头路都做了延长。

去年冬天,红枣收购商的大卡车开到了职工群众家门口。马元柱是最开心的一个,因为当时他握着我的手久久未撒开。(王兆杰 口述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刘秋月 整理)

改了水,用水难题彻底解决了

我叫耿伟,是五师八十一团八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曾经连队里最让我揪心的就是职工群众的用水问题。

因水管铺设不规范,且年久失修,一到开春,连队到处跑水,天天搞维修。

八连是葡萄种植单位,农忙时期八成以上的职工在连队居住,加上有的职工在自家庭院种植蔬菜需要浇水,用水问题就更加突出。

水管坏了跑水,连队党支部可以组织人员抢修。然而,在水费收缴方面,只要一跑水或一家用水,水表就会转,就要产生费用。连队职工家中没有安装智能水表,谁用水多谁用水少无法计算。

为此,八十一团党委积极与五师双河市水利局沟通协调,为我们申请了90万元项目资金,对连队地下管网进行改造,给每家每户安装智能水表。

在项目施工中,连队“两委”既是监督员又是协调员。我们联系五师设计院对连队地下管网进行设计,联系施工队施工。每项工作我们都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制度,广泛听取职工群众意见。

特别是管道要接入职工群众家中,得拆除部分围墙、损坏地坪。为了项目顺利施工,我们连队 “两委”没少到职工群众家里做思想工作。在项目施工期间,连队党支部还组建了一支青年志愿服务队。服务队队员负责给劳动力紧缺及行动不便的职工群众送水。项目顺利完成后,连队居民用水更加方便,饮用水质量也得到了提高,连队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耿伟 口述 岳光好 陈艳杰 整理)

换了房,多年梦想实现了

我叫李冬梅,2017年,被推选为十师一八三团二连党支部副书记、连管会连长,来到了父亲曾经生活的地方。

二连距团部315公里、北屯市335公里,距中蒙边境线只有18公里。由于位置偏远、气候条件恶劣、种植结构单一,职工群众的生活十分艰苦。

1962年,父亲跟随爷爷奶奶来到了二连。一家人挤在阴暗潮湿的地窝子里生活。1969年,爷爷奶奶工作调动,举家搬迁。离开的时候,二连的职工群众已经陆续告别了地窝子,用夯土的方式建起了新房子。

今年52岁的毛文胜是我们家以前的邻居,一直生活在二连。听毛文胜说,20世纪80年代,他成家后住上了自己的新房,夯土房也换成了土坯房,屋内还配有火墙、土炕、木制窗户等,在当时已经算得上“豪华房”了。

但时间长了,土坯房变得老旧且不具抗震能力,成了二连的安全隐患。

危房改造事关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事关脱贫攻坚大局。一八三团开展危房改造“清零”攻坚战,利用兴边富民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为二连硬化道路、改造给排水设施、新建职工安居房。

如今,毛文胜等14户常年驻守在边境一线的二连职工,免费住进了家具齐全的安居房。

除此之外,团场还为职工新建了农机库房,用于农机的存放和管理。有维修农机经验的毛文胜在连队“两委”的帮助下,开起了农机维修店。

近年,我团按照城镇统筹发展总体要求,投资1.67亿元,在团部建成高标准住宅小区6个、保障性住房2800多套,同时,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和硬化工程,进一步改善了职工群众的居住环境。

毛文胜的孩子成了家,住进了团部的楼房。孩子一直劝老两口搬到楼房住。毛文胜不愿去。他告诉我,团场免费让他住的“小别墅”比楼房还好,让他实现了多年梦想,他要好好在连队生活工作,守好边境线。 (李冬梅 口述 兵团日报记者 陈洋 整理)

挣了钱,日子过得甜滋滋

我叫龚松林,2018年到2020年,我有幸担任了十二师驻四十七团三连“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在一线履职尽责,带领职工群众脱贫增收致富。如今,已经回到原单位十二师二二一团党政办的我,想起曾经的经历和荣誉,只想说:我只是做了分内之事。

四十七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土质多粉砂、盐碱重,多年来三连种植结构“一枣独大”。

“访惠聚”工作队选准做强特色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三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再装新引擎。

2018年,正值脱贫攻坚关键期。工作队队员到任后,很快摸清连队产业情况。在对比三连与吐鲁番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后,我大胆提出引进二二一团嫁接西瓜,搭建增收致富新平台。

“南瓜苗上长西瓜,能行吗?”工作队开辟“示范田”,挨家挨户推广嫁接西瓜,免费提供秧苗,天天下地教大家种植和管理技术,但很多职工心里还是犯嘀咕。

在工作队和连队“两委”的再三动员下,6户职工报名,试种20亩。嫁接西瓜苗根系旺,长出的西瓜个头大、糖分足,当年就卖了个好价钱,亩均增收4000元。

亲眼见到效益,职工不再观望,开始争种嫁接西瓜。2019年,三连嫁接西瓜地从20亩猛增至400余亩。2020年,三连28户职工种植嫁接西瓜600余亩,户均增收1.5万元。为了发展集体经济,我还引导职工成立合作社,注册“沙海”西瓜商标,形成“连队+合作社+职工”模式,推动嫁接西瓜和红枣的生产、加工、销售及物流配送服务等,做大做强西瓜、红枣产业。

第一年试验、示范,第二年推广,第三年大面积种植,工作队在三连打造的西瓜致富产业逐渐形成。2020年,三连共种植嫁接西瓜600多亩,总产值达232万元。职工的日子就像那甜滋滋的瓜瓤,红红火火、甜甜蜜蜜。(龚松林 口述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冯晓玲 整理)

增了收,科技种植带来好收成

我叫吴金华,今年56岁,是四师六十二团一名普普通通的职工。在2015年以前,我种过土豆、小麦、酿酒葡萄,由于缺乏科学种植技术,辛辛苦苦一年劳作下来,收入却并不多。

2015年,我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后,连队的帮扶责任人经常来跟我交心谈心,为我家出谋划策,寻找脱贫致富的道路。

2015年,六十二团党委以“以奖代补”的形式加大推进“厂”字型葡萄栽培模式。

面对价格一年比一年低的酿酒葡萄市场,我挖掉了酿酒葡萄,改植克伦生葡萄。但是之后我又犯愁了,葡萄树3年结果,这前两年的收入在哪里?

在连队党支部的帮助下,我在葡萄树间种植了打瓜。在技术员的指导下,打瓜一天天出苗、开花、结果。就在打瓜即将成熟的时候,我发现葡萄树的长势很快,叶片很大但树干衰弱。因为是第一次种植克伦生葡萄,我完全找不到原因。六十二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夏劲松来到我的地里,看了葡萄的生长情况后告诉我:“克伦生葡萄土地适应能力强,但也存在长势旺的缺点,要做好葡萄的定植和控旺处理。”然后详细跟我讲解解决的方法。

在技术员的指导下,我种植的葡萄挂果率和饱满度都很好,种植的打瓜每年也给我带来了近两万元的收入。

2017年,我种植的葡萄开始大面积开花结果,但是看着满树的葡萄,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10多天过去了,葡萄就是不见上色。直到有一次,一家人坐在桌前吃饭,妻子无意间说道:“以前没问题不代表以后不会出问题,还是种植经验不足,以后我们多学习就行,吸取教训。”这话也点醒了我,还是要多读书,多学习种植经验。从那以后,我基本每天晚上都会翻看种植技术书籍,白天待在葡萄园中查看葡萄生长情况。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打电话给团场的技术人员,向他们请教方法。当年,葡萄园给我带来了近20万元的收入。

现在,我们一家人住进了楼房,开上了汽车,日子过得是一天比一天好。一个人富不算富,未来我将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助身边的人,把这份正能量传播下去。(吴金华 口述 吴海维 整理)

脱了贫, 称得上“三有”家庭了

我叫艾山·吾肉孜,是十三师柳树泉农场七连脱贫户。这几年,好多人都说我变了。确实,我变了,腰板直了,敢说爱笑了,家里更是欢声笑语不断。我觉得,这就是幸福。这幸福的滋味,比糖甜、比蜜香。

去年9月,连队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杨国军曾给我算了笔当年的增收账:“截至目前,你全家的工资和各类补助加起来,一共7.5万元!”

我没有记账的习惯,但我大致算了算,比他说得还要多,我不好意思告诉他。

他走后,我又给自己算了一笔账,我家称得上“三有”家庭了:有房、有地、有工作。

有房:终于,有一个像样的家了。

西边这两间平房,前些年有小裂缝,能住,但漏风。2019年,场里出人出钱,给重建了两间新的。

房子的院墙终于建起来了,破旧的土坯墙变成了清一色的砖墙,是杨书记带着连队“两委”、“访惠聚”工作队的人来帮忙建的。

西边,我立了个大铁门。去年过年,我买了个大大的“福”字,倒贴在门上,沾了沾喜气。

有地:这些无核白,明年就要挣钱了!

每日上班前,我都要围着家门口的葡萄地绕几圈。这5亩葡萄地,是连队帮着开垦出来的,包括后期的田间管理、修渠、埋葡萄桩等等。2018年种的,今年开始挂果。

地里的U型渠,横着的一共19条,每个入口处都用大红色记号笔标着,每一条都有两名帮扶干部负责指导我种植技术,这红色更是写在我的心底,暖暖的。

有工作:不出远门,就把钱挣了。

去年,连队帮我找了份稳定工作,在连队当保安,工资每月1500元,足够家里的日常花销。

每隔几天,我都要把工作服洗一洗,穿上去也显得精神。而且这份工作让我结识了很多朋友,我的性格变得阳光了许多。

日子美了,老婆孩子都高兴。我还有个更大的目标,再过两年,我要攒钱买个小车!(艾山·吾肉孜 口述 谢增杰 整理)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