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一稻两虾”稻田综合种养生产模式技术研究
基金项目:“一稻两虾”稻田综合种养生产模式技术研究
徐增洪等
稻田小龙虾一般在 4-5 月和 6-8 月各养一茬,以第一茬养殖为主,第二茬由于水温偏高及“5月瘟”病害,养殖效果远不如第一茬,因此宜选择其他更为合适的品种,如罗氏沼虾、青虾、南美白对虾、红螯螯虾等。
本项目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与盐城双得利水产育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实施,实现稻田小龙虾、罗氏沼虾等“一稻两虾”轮作共作技术突破,促进稻田养殖技术转型和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升级。
一、稻田整改和养殖条件
养殖稻田应保证进排水方便、水质良好、无污染、保水能力强、排灌方便、田埂厚实、田面平整。田间工程包括加固田埂、修建进排水口的防逃设施等。田埂基部适当放宽,高0.5米以上。稻田环沟宽3~5米,深1.2~1.5米。面积较大的田块(如 10 亩以上)可在稻田中间开挖宽 1.0 米、深0.5米的“十”或“井”字形沟。养殖沟面积控制在稻田面积的10%~15%。开虾环沟挖出的泥土用于加固、加高田埂并夯实。田埂四周用塑料农膜建成防逃围栏,进排水安装尼龙滤网防止水老鼠、蛇、鳝等敌害进入,进排水口要用铁丝网、竹箔或双层塑料密网作为防逃栅栏。
对于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或红螯螯虾,可在稻田环沟某一段或某一角搭建简易保温大棚,大棚面积为 50~300 米
2 ,可根据田块面积确定,
作为虾苗早期标粗或中间培育用。大棚内安装增氧设施,有利于提高高密度暂养培育的成活率。
稻田环沟栽植沉水性水生植物,伊乐藻、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等。水面适量培植水葫芦、水花生、小浮萍等漂浮性水生植物。水花生、水葫芦务必适度,不超过养殖沟面积的30%且不宜密集连片,如间隔10米栽1簇,呈整齐成排布置或设置浮床形式。水草栽培期水位较浅,并随着水草的生长逐步加高至正常水位。
二、养殖模式设计
“一稻两虾”或“一稻两品”安排稻田全年生产计划,即一季水稻种植、两季养虾生产模式:①3-5月第一茬小龙虾养殖,3-4月投放小龙虾虾苗。3月投放温室大棚早繁虾苗,4月投放自然水体虾苗,4-5月轮捕不同规格成虾。②6-10月进行水稻种植,以及第二茬虾养殖,具体种养殖计划见表1。
表1 “一稻两虾”稻田综合种养参考生产模式
三、营养与饲料
虾多为杂食性种类,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有着不同的食性和营养需求。养虾生产中可供选择的饲料种类很多,应以虾类营养学研究为基础,根据其在不同生长阶段对主要营养物的需要及其消化吸收特点,按照营养标准,利用好多种饲料的互补作用。就粗蛋白质水平而言,小龙虾饲料蛋白质水平要求28%~32%,罗氏沼虾饲料蛋白质水平要求28%~38%,红螯螯虾饲料蛋白质水平要求36%~40%,青虾饲料蛋白质水平要求 32%~36%。成虾养殖参考投饲率见表2。
表2 成虾养殖参考投饲率
四、稻田养殖日常管理
1.巡塘 每天巡回检查1次,观察虾吃食和活动等情况,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2.水质 严防水质受到工业污染、农药污染等。按照春秋宜浅、高温季节宜深的原则调节水位,经常冲水有利于甲壳类蜕壳生长。每隔10~15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池水的20%~30%,保持pH在7.0~8.5、溶氧大于4.0毫克/升。
3.防逃 用塑料膜或钙塑板等材料构建防逃围栏,雨天、汛期、台风季节要防止大风大雨冲垮池埂或漫水。每天检查进水和排水口的筛网是否有破损,以防小龙虾外逃。
4. 加强蜕壳期管理 通过投饵、换水等措施,提高软壳虾的成活率,蜕壳后要及时增喂优质饵料,防止因饵料不足而引发虾相互残杀。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水产养殖大国,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农业政策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根据稻、虾各自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推广稻虾共作 — — 小龙虾+罗氏沼虾、青虾、南美白对虾、红螯螯虾等“一稻两虾”规模化技术模式,实现生态养殖和优质水稻种植的高效同作共作。同时可有效提高稻田第二茬养殖效果,可大大提高稻田的单位产出率和综合效益。通过对相关技术模式的研发和改进完善,项目实施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及示范推广价值,助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