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用菌(大型真菌)的培育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用在圆柱形培养瓶中分层培养基培育食用菌的方法,其中无需对培养基内部进行换气。
背景技术:
食用菌现在一般都是通过人工栽培来种植。目前一般在培养容器里用均一的固体培养基加水,向其中均匀间隔接种菌丝体,使得菌丝体扩散生长。其中在体积较小的圆柱形培养瓶中培养,由于横向生长扩散受到约束,使得长条形的食用菌,例如金针裔1、口蘑、滑子蘑等,较之在更开放的培养槽中培育,将生长得更挺直美观,而且挺直的菌体更易于后期清理。然而,本发明人发现,由于培养瓶相对更开放的容器体积小得多,其中培养基均匀分布,各部分的密度一致,因而菌丝的伸长也均匀,导致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遇到培养基的水分而产生碳酸,会迅速扩散在培养基的下层到上层中,遍及菌丝体的生长方向,从而影响菌丝体的生长。因此,在菌丝体生长期间,必需经常进行换气,如震动培瓶以松弛培养基,否则延误换气,轻则影响菌丝生长,影响产量,重则会造成菌丝相继死亡。而为体积小而数量多的培养瓶换气,相当耗费人力,这反而制约了用培养瓶中培养食用菌技术的推广,不利于提高农们食用菌载体的附加值。本发明人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苦研究,通过对食用菌生长的自然环境进行研究得到启示,发现通过最初的分层填充培养基入培养瓶,可以在食用菌菌丝体生长过程中无需换气操作,也可栽培出高产量的食用菌,这样一次填充操作大大减少了后期换气操作的工作量,使得用培养瓶中培养食用菌的技术更容易`得以推广。当然,目前的分层填充比完全模仿自然生态环境要容易操作得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新的人工栽培食用菌菌丝体的方法和人工栽培食用菌的方法,其中在食用菌菌丝体生长过程中无需换气操作。具体而言,本发明提供了栽培食用菌菌丝体的方法,其包括,(I)在圆柱形培养瓶中,从下至上依次填充粒度为5 10目(优选为6 8目)的培养基1、I8 33目(优选为2O 3O目)的培养基2、38 53目(优选为40 5O目)的培养基3和38 53目(优选为40 50目)的培养基4,并将菌种接种于培养基3和培养基4之间;和(2)于15 28°C (优选为16 22°C )培养。本发明人研究发现,通过不同粒度的培养基层,下层颗粒较大,互相之间较大的孔隙有益于菌丝体初期的生长;这样的不同粒度的培养基层可以减少内部环境的对流,从而使得二氧化碳有效积累在培养基内部的下层,而较少地上升到菌丝体向上伸长时的层次高度,有助于菌丝体向上的伸长。
优选在人工栽培食用菌菌丝体的方法中,培养基I和/或培养基2包括木屑、米糠和水,其中木屑、米糠和水的重量比为I 3: 0.5 1.5: 4 8,优选为2:1: 6。更优选其中,培养基I和/或培养基2填充的体积占培养瓶容积的15% 25%,优选为20%。优选在人工栽培食用菌菌丝体的方法中,培养基3包括木屑、米糠和水,其中木屑、米糠和水的重量比为2 4: 0.5 1.5: 6 10,优选为3:1: 8。更优选其中培养基3填充的体积占培养瓶容积的15% 25%,优选为20%。优选在人工栽培食用菌菌丝体的方法中,培养基4包括木屑。更优选其中培养基4填充的体积占培养瓶容积的30 % 50 %,优选为40 %。优选在人工栽培食用菌菌丝体的方法中,食用菌是金针菇、口蘑或滑子蘑,优选是滑子蘑。优选在人工栽培食用菌菌丝体的方法中,培养瓶的容积为0.8 1.2L,优选为I
1.1L。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栽培食用菌的方法,其包括,(a)实施本发明的人工栽培食用菌菌丝体的方法;和(b)培养步骤(a)获得的菌丝体,获得食用菌。本发明取 得的有益效果在于:在用较小体积的圆柱形培养瓶的培养中,食用菌菌丝体生长过程中无需换气操作,就可栽培出高产量的食用菌,减少了后期换气操作的工作量,培养出的食用菌美观、均一。
具体实施方式
取灭菌的木屑和米糠,将木屑和米糠按照2: I的重量比混合均匀,然后粉碎成不同粒度,收集以下粒度范围的培养基:(a)6 8目(即能筛分通过6目筛但被8目筛截留);
(b)20 30目(即能筛分通过20目筛但被30目筛截留);将木屑和米糠按照3:1的重量比混合均匀,然后粉碎并收集以下粒度范围的培养基:(c)40 50目(即能筛分通过40目筛但被50目筛截留);将木屑粉碎并收集以下粒度范围的培养基:(d)40 50目(即能筛分通过40目筛但被50目筛截留)。然后向圆柱形开口的培养瓶(内直径为3cm,高度为150cm,容积约为1L)按如下方式填充培养基:(I)将培养基(a)与水以1: 2的重量比混合均匀后,填充入培养瓶最下层的1/5高度;(2)将培养基(b)与水以1: 2的重量比混合均匀后,接着填充入培养瓶的1/5高度;然后,将培养基(c)与水以1:1的重量比混合均匀后,接着填充入培养瓶的1/5高度;最后,先在这层表面层播滑子蘑菌种,然后将培养基(d)填充入培养瓶最上层的2/5高度,以覆盖菌种。将培养瓶搬入培养室以20°C、50%相对湿度培养,期间不进行换气操作,至23 25天即可见菌丝伸长出培养瓶开口表面,再经过50 60天割破菌膜,将湿度增加至85%,等待生长出菇,收获。本发明的栽培方法与其他方法(方法1:现有培养槽培养,其中使用IL培养基;方法2:基本按照上述方法,所不同的是各层的粒度范围均为20 30目)进行比较,结果如下表I所示,表明本发明的栽培方法在产量上已经与现有技术相当,但是品质却好得多;而如果用均一的粒度并且不换气,将严重影响产量。
表I本发明的栽培方法与其他方法的效果比较表
权利要求
1.栽培食用菌菌丝体的方法,其包括, (1)在圆柱形培养瓶中,从下至上依次填充粒度为5 10目(优选为6 8目)的培养基1、I8 33目(优选为2O 3O目)的培养基2、38 53目(优选为40 5O目)的培养基3和38 53目(优选为40 50目)的培养基4,并将菌种接种于培养基3和培养基4之间;和 (2)于15 28°C(优选为16 22°C )培养。
2.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培养基I和/或培养基2包括木屑、米糠和水,其中木屑、米糠和水的重量比为I 3: 0.5 1.5: 4 8,优选为2:1: 6。
3.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培养基I和/或培养基2填充的体积占培养瓶容积的15% 25%,优选为20%。
4.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培养基3包括木屑、米糠和水,其中木屑、米糠和水的重量比为2 4: 0.5 1.5: 6 10,优选为3:1: 8。
5.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培养基3填充的体积占培养瓶容积的15% 25%,优选为20%。
6.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培养基4包括木屑。
7.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培养基4填充的体积占培养瓶容积的30% 50%,优选为40%。
8.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食用菌是金针菇、口蘑或滑子蘑,优选是滑子蘑。
9.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培养瓶的容积为0.8 1.2L,优选为I 1.1L。
10.栽培食用菌的方法,其包括, (a)实施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和 (b)培养步骤(a)获得的菌丝体,获得食用菌。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生态栽培食用菌菌丝体的方法,其包括在圆柱形培养瓶中,从下至上依次填充粒度不同的四层培养基。该方法无需换气操作,即可栽培出高产量的食用菌。本发明还涉及栽培食用菌的方法,其包括上述栽培食用菌菌丝体的方法步骤。
文档编号A01G1/04GK103202174SQ20121000919
公开日2013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13日
发明者魏隆基, 张玲, 李东祥 申请人:魏隆基, 张玲, 李东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