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编说

2021年10月,教育部部署在12个省市区建立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旨在进一步探索深化综合改革,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一年多来,首批实验区建设聚焦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通过深化改革破解基础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多个方面取得成效并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为总结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先进经验,挖掘推广各实验区在综合改革各方面的典型案例,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指导下,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推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栏目。今天,我们一起来看 上海市静安区探索融合教育的实践——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对教育的期待也是教育者肩负的厚重责任。静安作为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中心城区,多年来始终坚持素质教育导向,以“个性化”特质引领教育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平等地、全面地参与教育全过程,分享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共享教育成果,追求区域教育整体优质均衡,为融合教育的全面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新时代背景下,融合教育需要“从完成普及向完善体制机制、内涵发展的转型升级”,处于走向“高质量”“深融合”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得以真切实现,静安区立足区域基础,聚焦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关键环节,展开全域行动设计,优化结构、补齐短板,探索融合教育本土化的适宜路径,打造中国融合教育的静安发展样本。

价值认同,激活融合教育力量共发

融合教育是一项影响巨大的社会教育活动,每一个学生除了是独立个体外,更是与复杂的社会与环境进行交互,如政府、学校、教师、普通儿童及家长和特殊需要儿童及家长、社区……融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促进不同群体的价值认同,形成区域共识,激活融合教育力量共发,解决这个问题则需要撬动多个领域的变革。

基于融合教育的发展愿景以及区域实际情况,静安区发布《全域支持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静安区融合教育行动纲领(2021-2025)》,鲜明提出“全覆盖、深融合、高质量”的教育理念,明确政府是推进融合教育的主导力量,普通学校是实施融合教育的责任主体,明晰了融合教育服务体系和管理运作模式,对整合区域融合教育公共资源、凝聚融合教育专业力量、平衡融合教育系统内外多种微观因子之间的关系起到核心引领的作用,为学校实施融合教育导航引路。

在纲领的指导下,区域制定《静安区融合教育工作指南》,从“设计与架构、内容与实施、支持与保障”等角度初步形成融合教育公共服务标准,加强多学科、多部门协作,全力推进“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协作育人态势的形成,确定区域融合教育的领导机制、管理制度和重大事项决策程序,使得区域融合教育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据,保障区域融合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长效化,也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协作育人态势,实现融合教育“质”的提升。

结构升级,创新融合教育管理模式

融合教育的发展突破首先需要从机制内部解码,创新融合教育管理服务模式。静安区架构起区特殊教育“1+3+1”治理运行网络,即:1 个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构成的区特殊教育联席会议(下设区特殊教育工作小组);3 个直接关联区域特殊教育专业指导的委员会——特殊儿童入学鉴定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和融合教育推进委员会;1 个由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片区式资源中心和普特学校组成的三级联动实践共同体,全力承担区域内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入学发现、信息上报、诊断评估、转衔安置和个别化支持。

典型案例优质经验服务总结_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_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材料

静安区特殊教育治理运行网络(2.0)

静安区打破原分学段片区式服务的结构,强化公共教育资源的共享,优化服务流程。普通学校可以在发现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第一时间,得到区医疗、卫生、康复、特教等部门的服务,实现从发现筛查、评估建议到教育支持都有路可循。“1+3+1”治理运行的系统设计是对于原有的特殊教育管理服务体系的迭代升级,联合共治可以宏观长程系统设计融合教育区域治理体系,职能再构也促进了传统特殊教育机构向现代开放融合式教育机构的转型。

核心赋能,强化融合教育专业支持

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定义有所改变,从原有的视力、听力、言语、智力、肢体障碍,延伸到学习障碍、情绪行为障碍等,静安区把显示出强烈特殊教育需要的资优生也纳入这个范围,更趋多元的需求以及不断浮现的人数给学校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静安区将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和区教育局业务科室、区教育学院业务部门、听障中心联合起来组成“融合教育研究指导服务联盟”,变“单引擎”到“多引擎”,全面实现研究、指导、服务、培训、资源开发、质量管理等专业功能。再组成指向“认知与学习、感知与运动,语言与沟通,情绪与行为”四个领域的领航团队,来自于医院、高校和区域的团队成员对不同领域特殊需要学生进行评估、诊断、治疗、教育全过程介入。四个团队可分可合,既实施某个领域的精细化深度研究,又多领域协作相互贯通,支持照应学生的整体需求。

典型案例优质经验服务总结_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材料_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

静安区融合教育支持服务体系

区域尊重学校融合教育发展速度与深度的差异,以招募的方式组建16支“标杆团队”和17支“先锋团队”,搭建起融合教育发展的梯度结构,普通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基础条件与发展需求承担不同的角色任务,选择适宜的校本突破口,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团队融合教育服务模式。

素养培育,促进融合队伍能力加持

发展融合教育,关键在教师队伍的建设,基于公平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提升精准服务的效力,更需要挖掘人才培养的潜力。我区于2021年开展了《静安区教师融合教育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学生发展鉴别评估、个别化计划制定、特殊儿童身心特点”等知识技能匮乏,80%的教师把实操技能课程作为首选课程,排序第一;同时,教师对融合教育培训的需求差异较大,92%的教师希望能够建立“区域融合教育‘胜任型’教师团队”引领和指导融合教育的发展与实施。为此,静安区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重点开展三个“教师专业素养行动”:

一是专业支持行动。区域启动面向全体静安教师的融合教育素养培训项目,宏观规划《静安区融合教育师资培训》,推出《静安教师融合教育素养培育倡议书》,全面开展“十四五”普通学校教师融合教育职后培训,以普通学校资源教师为抓手,系统设计区域教师培训共享课程,分期、分批开设“静安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融合教育素养培训”培训课程,激发融合教育价值认同,助力教师储备相关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二是专业精进行动。通过设立专题科研项目《区域融合教育“胜任型”教师素养培育及执行策略研究》,探索融合教育“胜任型”教师必备要素、培养途径和内容,培养一支能够具备“主动回应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灵活调整课程教学计划,潜心课程设计、个别化指导、技术应用”等能力的融合教育骨干教师队伍。

三是专业认证行动。通过开展融合教育通识培训、融合教育实操培训以及融合教育在线微认证评价三种阶梯培训模式,帮助普通学校资源教师在熟练掌握普校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基础上全面了解特殊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学习如何应对有特殊教育支持需要的学生,如何建设融合教育课堂,如何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融合教育家校合作的支持策略等,以解决融合教育教学一线实践问题,增加资源教师职业认同感,提升融合教育专业水平。

融合教育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教育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静安区作为教育发达城区,在提供服务、资源、方法、成果支持的同时,更注重激发普通学校对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再认识,把融合教育和立德树人、师德培育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构建新时代融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推动区域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完善,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