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干了两年多了,俩孙子的吃饭钱、零花钱都是从这里挣出来的。能有个事儿干,我觉得特别好。”一位70多岁的大娘告诉记者,早上送孙子上学后,她就来到扶贫车间干活,还不耽误接送孙子、做饭。因为年纪大,干得慢,复杂点的花盆自己一天能做20多个,按照一个两块钱来算,一天能挣40到50块钱。“在这里干时间宽松,不耽误看孩子,还不耽误地里的活,我还种了9亩地。一年的收入加起来够花了。”
因为扶贫车间运转情况良好,厂长赵则明正在计划着建设新厂房,马欣积极协调镇党委划批土地,并将2019年省拨60万元扶贫资金投入用于扩大生产。
“我们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做代加工,通过参加广交会自己也能接订单了。除了编织,我们还开始加工制作板凳等,都是销往欧美的。”谈起未来的规划,赵则明信心满满。
在村里近三年,马欣已经成为贫困户家里的常客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郭春雨 张锡坤 摄
为因病致贫的村民兜底
不让一个家庭丧失希望
对于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一旦主要劳动力倒下了,就意味着丧失了主要的收入来源。大李楼东村大部分的贫困户基本都是因病致贫。
年近70的李喜莲是个苦命人。大儿子癫痫疯了几十年最终抢救无效去世,小儿子尿毒症撒手而去留下刚一岁的小孙子,儿媳妇也因穷抛家离去。老两口白发人送黑发人,还欠了一屁股债。
作为扶贫对象,李喜莲的老伴在身体好的时候去扶贫车间工作,李喜莲也经常在村里的公益岗上干点力所能及的工作。再加上地里的收成,日子慢慢地好起来了。在脱贫之后,老两口作为脱贫享受政策户,不仅有补贴,还能享受村里光伏等分红,看病基本都能报销。
“现在不愁吃不愁穿,村里给俺们三口人都设了低保,马书记还经常来看我们。”李喜莲拉着记者的手感慨,“国家已经给了咱很多,孙子慢慢大了学习也好,以后日子肯定能越过越好。”
马欣告诉记者,除了通过政策兜底对老两口生活进行关照外,对于他们的小孙子村里也非常照顾。除了目前能够享受到的助学项目外,还在申请帮扶项目,希望能够给孩子布置一个专门学习的书房。“这个孙子是家里的希望,不能让他们丧失希望。”
任期还有不到半年
他想建个文体广场
对于扶贫干部来说,每一分扶贫款都要花在刀刃上,而且要舍得花在“看不见的地方”。
李楼小学负责包括大李楼东村在内的附近两个村400多个孩子的教育。作为一所村小,这里的校舍曾是低矮的平房,全校只有一台电脑。孩子们从来没有上过音乐课、美术课,在全镇的学校综合评比中,李楼小学年年都是倒数第一。
为彻底斩断贫困代际传递,补齐教育短板,在巨野县教育局等单位的帮扶下,马欣积极协调款项,新建了三层教学楼1座,400余名小学生终于搬入新教学楼上课。
马欣还到处“化缘”,协调爱心企业捐献电脑、投影仪等,为学校建起了微机室、实验室、图书室,还从镇教委“挖”来一个新校长,学校开起了美术课、音乐课等。在2020年镇上16所学校的综合评比中,李楼小学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记者了解到,在大李楼东村工作的近三年来,马欣不仅把目标对准了产业扶贫,还从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入手,加快推进农村“七改”,即改路、改电、改校、改房、改厕、改水、改暖。通过科技厅的相关扶贫资金,新修、拓宽村内道路6.7公里,新修公交专用线路0.8公里。实现了村内4米以上的主要道路全部硬化,2条进村路扩宽为6米,很好地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农村的生活污水是个大问题。为了解决村庄排污问题,他协调新修下水道4.6公里,敷土6000余方,绿化1万余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村庄的形象。同时对全村危旧房屋进行了全面统计和修整,并且实现了改厕全覆盖、清理沟渠、井井通,不仅改善了村庄环境,还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在村民需要的地方投入“大手笔”,马欣自己在村委会住的地方却非常“寒酸”。最值钱的“家当”就是一辆二手电动车和一辆自行车。如今村里的道路硬化了,厕所改良了,村委会的厕所最后才开始建设。
贫困群众“幸福指数”提升的背后是驻村帮扶者的辛苦指数。马欣的女儿明年就要中考,作为爸爸,孩子的整个初中时代都缺席。而作为丈夫,马欣转业前在部队整整十五年。“觉得对不起媳妇,幸好她理解我。”谈起自己的家庭,这个一米八多的汉子红了眼眶,“不管在部队上,还是转业后,国家哪里需要,我们就去哪里。”
眼看三年的扶贫任期还有不到半年,马欣在村里还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规划:“一是想要给村里建个文体活动广场,安上路灯和篮球架,让村民晚上有个更适合跳舞、活动的地方;二是以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方式建设村果品种植科技示范园,强化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作用,打造‘一村一品’,实现村种植业的转型升级。”
(稿件原载于2020年7月23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