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利公开了一种水稻田中甲鱼和泥鳅的套养方法,涉及养殖技术领域;其具体步骤包括稻田前处理、准备阶段、稻田后处理、水稻种植、泥鳅幼苗投放、甲鱼养殖槽布置、甲鱼幼苗投放、饵料投放和养殖水补充几个步骤。在稻田前处理步骤中会将稻田分为养殖区和种植区,养殖区用于养殖甲鱼和泥鳅,甲鱼养殖在甲鱼养殖槽中,而泥鳅养殖在甲鱼下方,使得泥鳅将以甲鱼吃剩的饵料为食,从而充分利用饵料,并将饵料快速分解为生物肥,从而为种植区的水稻生长提供营养物质,以达到节约成本增加收益的目的。
全部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水稻田中甲鱼和泥鳅的套养方法。
技术介绍
甲鱼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钙、铁、动物胶、角蛋白及多种维生素,是不可多得的滋补品,是水产品之珍品。我国是世界上甲鱼养殖规模最大的国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对甲鱼的消费量日益增多,我国加入WTO,甲鱼等优质水产品慢慢走出国门,出口东南亚、日本等地区,极大促进了甲鱼养殖业的发展,年均增长率达 26%。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兴起工厂化高密度养殖甲鱼。高密度甲鱼养殖方式因其效益高、鳖体成长快、养殖条件易控制等特点,已成为我国甲鱼养殖业的主流模式。高密度养殖的养殖密度达20-30只/m2。由于甲鱼主要喂食以高蛋白鱼粉为主体的饵料,且由于甲鱼养殖密度高,甲鱼吃食过程中,饵料直接浪费10-20%,食入鳖体的80-90%饵料,经过鳖体转化后又有60-65% 氮磷排入污水,两者总计70-85% 饵料中的氮磷将排入养殖废水中。当污水排出后将带走大量的营养物质,且为了使养殖环境清洁,需经常更换养殖水,从而也将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将甲鱼养殖中浪费的饵料进行再利用,并能充分利用水资源的水稻田中甲鱼和泥鳅的套养方法。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水稻田中甲鱼和泥鳅的套养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稻田前处理:所述稻田内挖出环型或井字型的沟渠,沟渠深度为0.6~1m,所述沟渠内为养殖区,沟渠坝之间为种植区,所述稻田周围设有防逃网;(2)准备阶段:对所述稻田进行暴晒,并进行消毒处理;(3)稻田后处理:在沟渠的侧面开设若干蜂窝状的诱导孔,然后向所述沟渠内填入淤泥,淤泥的厚度为0.2~0.3m,向稻田内注入水,水面至种植区表面的距离为3~8cm,并向种植区内撒入生物肥;(4)水稻种植:将水稻种植于种植区内;(5)泥鳅幼苗投放:对泥鳅幼苗进行消毒,然后将泥鳅幼苗投放入沟渠中,沟渠内每平米投放60~80只泥鳅;(6)甲鱼养殖槽布置:所述甲鱼养殖槽的底部设有直径为1~2cm的漏水孔和直径为4~5cm的捕食孔,捕食孔之间的间隔为20~30cm,甲鱼养殖顶部设置防逃网,沟渠的侧面间歇设置混凝土立柱,甲鱼养殖槽通过混凝土立柱悬挂于沟渠的上部,且甲鱼养殖槽放入水中,甲鱼养殖槽的底部与沟渠底部之间具有0.3~0.4m的间隙;(7)甲鱼幼苗投放:对甲鱼幼苗进行消毒,然后将甲鱼幼苗投放到甲鱼养殖槽内,甲鱼养殖槽内每平米投放20~25只甲鱼;(8)饵料投放:向甲鱼养殖槽中投放饵料,在投放前期12天内,饵料的投放量为甲鱼体重的50%,在大于12天后,饵料投放量为甲鱼体重20-25%,20~25天杀菌一次,直至捕获;(9)养殖水补充:3~4开放水源一次,对稻田内的水进行补充,使水面维持在稻田后处理中所规定的高度。
本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是:(一)稻田前处理可将稻田分成养殖区和种植区,养殖区用于养殖泥鳅和甲鱼,而种植区用于种植水稻,沟渠的深度为0.6~1m,有利于将后续的甲鱼养殖槽放入沟渠内,从而使稻田中的水可以渗入甲鱼养殖槽中,用以养殖甲鱼;同时可以保证甲鱼养殖槽底部和沟槽底部具有足够的空间用以养殖泥鳅。稻田的周围的设有防逃网,防逃网可防止泥鳅从稻田逃离。(二)在准备阶段中,对稻田进行暴晒,可减少稻田中的水分,从而使稻田中的昆虫和微生物死亡,从而可以增强稻田肥力,同时可以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另外对稻田进行消毒处理可以增强泥鳅的存活率,其消毒可以采用生石灰。(三)由于泥鳅喜生活在淤泥中,因此在稻田后处理的步骤中向沟渠内填入淤泥,可给泥鳅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而淤泥的厚度设置为0.2~0.3m,可以节省沟渠空间,。由于泥鳅和甲鱼的投放在水稻种植之后,在水稻种植后的初期,甲鱼和泥鳅不会向稻田内分解生物肥,所以向种植区内撒入生物肥,可以保证水稻在前期正常生长。沟渠的侧面设置蜂窝状的诱导孔,则泥鳅游动的过程中,会进入沟渠侧面开设的蜂窝状的诱导孔内,使泥鳅进入种植的土壤内,一方面可以对种植区的土壤进行松土,另一方面泥鳅还会将沟渠内分解形成的有机肥更迅速的带入到种植区的土壤内。
(四)在泥鳅投放步骤中,每平方米投放20~25只泥鳅,以保证具有充足的泥鳅对甲鱼喂食后的废弃饵料进行分解,从而充分利用饵料,并将饵料充分分解为水稻所需的生物肥。(五)甲鱼养殖槽悬挂在沟渠上部,且甲鱼养殖槽的底部设有漏水孔,漏水孔一方面可使喂食甲鱼产生的废弃饵料可掉落到沟渠内,供泥鳅食用,同时漏水孔还可以使稻田中的水进入甲鱼养殖槽内,用以养殖甲鱼。另外设置甲鱼养殖槽可使泥鳅和甲鱼分开养殖,从而防止泥鳅和甲鱼相互攻击。甲鱼养殖槽的底部还设置捕食孔可使甲鱼伸出头捕食泥鳅,以清除死亡后浮出水面的泥鳅;且甲鱼还可以捕食少量跃出水面的泥鳅,随着泥鳅成长,泥鳅活力增强,可以一定程度的减小泥鳅的密度,促进泥鳅的成长。(六)在甲鱼幼苗投放的步骤中,每平方米养殖20~25只甲鱼,以对甲鱼进行高密度养殖,从而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七)在甲鱼幼苗投放初期的1~12天,甲鱼的生长速度最快,因此应保证饵料充分,使甲鱼能快速成长;而在甲鱼幼苗投放12天后,甲鱼的生长速度变缓,且此时甲鱼的体重与成年甲鱼的体重相差较小,因此饵料投放量设置为甲鱼体重20-25%最为适宜,同时可以节约饵料,防止饵料浪费。由于甲鱼喜洁净,因此应20~25天杀菌一次。
(八)由于稻田中的水会被水稻吸收,也会蒸发,因此稻田中的水会逐渐减少,而因此应3~4天定期开放水源一次,以使稻田中的水充足,保证水稻的生长,同时也可以保证甲鱼养殖槽中的水充足。综上所述,饲养甲鱼的过剩饵料将用于饲养泥鳅,而泥鳅将过剩饵料食用并分解后将形成生物肥,该生物肥同养殖水一同向种植区渗透可以用于种植水稻。因此该方法可将饵料充分利用,减少成本投入。另外,甲鱼、泥鳅和水稻实质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可以避免其相互干扰。在该方法中,还利用了泥鳅可食腐的特性,从而可将过剩饵料充分利用分解,且泥鳅在淤泥中的运动,可将过剩饵料均匀分布到沟渠中,以使最终形成的生物肥可均匀分布,另外水稻生长对稻田中的水具有清洁作用,从而保证甲鱼的生长环境洁净。在该方法中,还采用了高密度养殖方法,使得具有足够的养分供水稻生长。优选方案一:作为对基础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甲鱼养殖槽布置过程中,在混凝土立柱上安装提起装置,提起装置可将甲鱼养殖槽提出水面,在饵料投放后1~2小时后通过提起装置将甲鱼养殖槽提出水面,然后再将其放回水中。在优选方案一中,通过提起装置将甲鱼养殖槽提出水面后,甲鱼养殖槽中的水将会通过漏水孔流出,从而将甲鱼进食后残留的饵料从甲鱼养殖槽中冲出,供泥鳅食用。
而甲鱼每次进食的时间为1小时左右,因此提起甲鱼养殖槽的时间为饵料投放后1~2小时。优选方案二:作为对基础方案和优选方案一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饵料投放步骤中,所述饵料投放的时间为在上午9~10点和下午16~17时。由于甲鱼在环境温度为25ºC以上时甲鱼摄饵较佳,因此将饵料投放时间设置为上午9~10点和下午16~17时。优选方案三:作为对优选方案二的进一步优化,在饵料投放步骤中,上午饵料投放完毕,且甲鱼养殖槽提出水面后,甲鱼养殖槽停留1~2小时再放回水中。在上午饵料投放完毕后,将甲鱼养殖槽提出水面的时间大概在中午11时至1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稻田中甲鱼和泥鳅的套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稻田前处理:所述稻田内挖出环型或井字型的沟渠,沟渠深度为0.6~1m,所述沟渠内为养殖区,沟渠坝之间为种植区,所述稻田周围设有防逃网;(2)准备阶段:对所述稻田进行暴晒,并进行消毒处理;(3)稻田后处理:在沟渠的侧面开设若干蜂窝状的诱导孔,然后向所述沟渠内填入淤泥,淤泥的厚度为0.2~0.3m,向稻田内注入水,水面至种植区表面的距离为3~8cm,并向种植区内撒入生物肥;(4)水稻种植:将水稻种植于种植区内;(5)泥鳅幼苗投放:对泥鳅幼苗进行消毒,然后将泥鳅幼苗投放入沟渠中,沟渠内每平米投放60~80只泥鳅;(6)甲鱼养殖槽布置:所述甲鱼养殖槽的底部设有直径为1~2cm的漏水孔和直径为4~5cm的捕食孔,捕食孔之间的间隔为20~30cm,甲鱼养殖槽顶部设置防逃网,沟渠的侧面间歇设置混凝土立柱,甲鱼养殖槽通过混凝土立柱悬挂于沟渠的上部,且甲鱼养殖槽放入水中,甲鱼养殖槽的底部与沟渠底部之间具有0.3~0.4m的间隙;(7)甲鱼幼苗投放:对甲鱼幼苗进行消毒,然后将甲鱼幼苗投放到甲鱼养殖槽内,甲鱼养殖槽内每平米投放20~25只甲鱼;(8)饵料投放:向甲鱼养殖槽中投放饵料,在投放前期12天内,饵料的投放量为甲鱼体重的50%,在大于12天后,饵料投放量为甲鱼体重20‑25%,20~25天杀菌一次,直至捕获;(9)养殖水补充:3~4开放水源一次,对稻田内的水进行补充,使水面维持在稻田后处理中所规定的高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田中甲鱼和泥鳅的套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稻田前处理:所述稻田内挖出环型或井字型的沟渠,沟渠深度为0.6~1m,所述沟渠内为养殖区,沟渠坝之间为种植区,所述稻田周围设有防逃网;(2)准备阶段:对所述稻田进行暴晒,并进行消毒处理;(3)稻田后处理:在沟渠的侧面开设若干蜂窝状的诱导孔,然后向所述沟渠内填入淤泥,淤泥的厚度为0.2~0.3m,向稻田内注入水,水面至种植区表面的距离为3~8cm,并向种植区内撒入生物肥;(4)水稻种植:将水稻种植于种植区内;(5)泥鳅幼苗投放:对泥鳅幼苗进行消毒,然后将泥鳅幼苗投放入沟渠中,沟渠内每平米投放60~80只泥鳅;(6)甲鱼养殖槽布置:所述甲鱼养殖槽的底部设有直径为1~2cm的漏水孔和直径为4~5cm的捕食孔,捕食孔之间的间隔为20~30cm,甲鱼养殖槽顶部设置防逃网,沟渠的侧面间歇设置混凝土立柱,甲鱼养殖槽通过混凝土立柱悬挂于沟渠的上部,且甲鱼养殖槽放入水中,甲鱼养殖槽的底部与沟渠底部之间具有0.3~0.4m的间隙;(7)甲鱼幼苗投放:对甲鱼幼苗进行消毒,然后将甲鱼幼苗投放到甲鱼养殖槽内,甲鱼养殖槽内每平米投放20~25只甲鱼;(8)饵料投放:向甲鱼养殖槽中投放饵料,在投放前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洪波,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山至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全部详细技术资料下载 我是这个专利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