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开展定点扶贫的经验做法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是中央和国家机关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定点帮扶的3个贫困县中,广西田东县、河北灵寿县、吉林汪清县已先后脱贫。
尽管如此,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一直高度重视定点扶贫工作,成立了以欧晓理司长为组长的社会司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定点扶贫工作,多次强调要把定点扶贫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大力推进,并建立工作台账,定期调度工作进度,层层压实责任。
近两年来,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统一部署,社会司在三县持续深耕全民健康保障、教育现代化推进、文化旅游提升、公共体育普及和社会服务兜底等五大公共服务工程,积极优化中央预算内投资结构,加大帮扶力度,走出了一条通过提升补齐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短板来减贫的有效路径。
以补齐短板为目标
完善三县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是脱贫攻坚的难点,既需要在短期内重点攻关,又需要推动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和贫困人口动态脱贫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这样才能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联动互促。
扶贫先扶智,富“口袋”要先富“脑袋”。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推进教育扶贫,首先要完善教育基础设施。社会司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并协调河北省、吉林省发展改革委配套资金,支持灵寿县灵寿中学、慈峪中学、产教融合数字科技基地,汪清县第四小学,田东县合恒小学、滨江学校等项目建设。
灵寿中学校长李江海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灵寿中学目前有学生3000多人,来自县城的四面八方,由于交通原因全部实行住宿制。但之前由于校舍条件较差,还有200多名学生不得不走读,学校也暂时使用体育馆作为临时食堂。社会司到灵寿调研后,指导学校谋划了两个项目,建生活楼和实验室,解决了食堂座位不足和宿舍不足问题。“两个楼投资4000多万元,都是中央和省里投资,解决了县里财政紧张的问题。”
补齐医疗基础设施短板,实现健康扶贫。2019年,社会司积极支持定点扶贫县卫生能力提升工程,为田东县中医医院整体搬迁二期项目、田东县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项目、田东县人民医院门诊业务综合楼建设项目等争取国家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约2.34亿元。指导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安排省本级预算资金860万元,支持田东县精神病专科医院业务综合楼建设项目和田东县思林镇坡塘卫生院设备购置。
贫困地区往往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一些特色突出的传统种植业等产业发挥不出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无法有效开发利用。社会司积极支持定点扶贫县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进产业扶贫、旅游扶贫。同时,社会司高度重视产业扶贫,指导三个定点扶贫县谋划6个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000万元予以支持,并推动灵寿县漫山花溪谷景区、汪清县百草沟镇、田东县“芒乡红城四基地”等三个案例纳入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汇编,推动田东县“红带绿”文旅产业、汪清县红日村红色旅游等两个案例申报纳入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推动当地进一步利用特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推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更好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通过建设发展,灵寿漫山花溪谷真正把绿水青山“变现”成了金山银山,实现了游客得美景、景区有钱挣、地方获发展、村民脱贫奔小康的多赢效果。记者了解到,景区前期开发涉及漫山村3个村民小组78户、218人,村民以前居住的都是低矮的土黄色农房,杂乱散落在山坡上,很多房子还四面漏风。“种地镐头加锄头,运输工具靠背篓,一年一季收土豆。”这是搬迁前头道岭村村民的真实生活写照。搬迁后,78户、218人整体住进了紧挨着景区的楼房里,生活方式跟市民完全一样。同时,景区开发增加了周边居民的就业机会。景区所在的漫山村是一个贫困村,原来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景区开发后,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当地和周边农民就业:有一定技术和资金的可以在景区内搞经营、开餐馆、摆摊点等,农民种植的茶叶、鲜花等农产品由景区收购制成旅游商品统一销售,户均增收2.6万元。此外,周边地区的农户利用自家宅基地经营农家乐和民宿,也获得了不少收入。近年来,景区将旅游红利辐射到附近乡镇,并逐渐带动和促进全县旅游业发展。随着太行山高速的开通,景区融入石家庄1小时生活圈,京津两地游客2.5小时即可到达,年接待游客量预计将达100万人次。
以挂职干部为先锋
提振三县脱贫攻坚战斗力
近年来,社会司派往三县挂职的年轻干部共7人。他们先后走访三县的贫困户,坚持“不看样板看短板”,把座谈会开到“坝坝”“田坎”以及村民院子里,蹲点调研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情况及其对扶贫脱贫的影响。
社会司人口处干部吴雪尧在田东挂职期间,积极开展蹲点调研,为田东发展建言献策。他在自治区、市、县、乡、村多级进行调研,形成了《以人口为基础配置公共服务资源》、《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助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等调研报告。在调研中吴雪尧发现,近年来,各地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镇入读人数急剧增加,出现了校舍紧缺、大班额、大通铺等现象。究其原因是对人口流动规律把握不够,导致出现供需不匹配、结构性失衡等问题。因此,他提出以人口为基础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的建议,如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人口数据,科学进行人口预测,促进人口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统筹衔接,同时分领域、分项目、分阶段实现外来人口同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等。
社会司社会服务处干部鲍文涵在灵寿镇挂职期间担任党委副书记、县发展改革局副局长。他先后深入县经济开发区、马家庄村等多个村庄,以及泰康塑胶、华晶云母、漫山花溪谷等企业蹲点调研,形成了与优化公共服务、重大项目建设、民营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体育产业发展等相关的多篇深度调研报告。同时,他还积极谋划项目建设,2018~2019年,共谋划社会事业领域10个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约7500万元,有力提高了灵寿县教育、医疗、旅游、民政等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此外,推动与甲骨文公司合作共建灵寿县产教融合数字科技产业园项目,为该项目争取2019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5亿元。
社会司生活质量处干部刘烨在田东县林逢镇挂职党委副书记和县政府办副主任期间,一方面,紧密做好县、镇各级领导干部和各级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的沟通联系,深入谋划一批文化、旅游、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项目,争取中央和地方近1亿元资金,深入研究林逢镇特色芒果产业发展,和当地干部一起研究申报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获得1000多万元创建资金。另一方面,他走村串乡深入群众,在林逢镇民族村看到村民房屋渗漏雨水严重,就多方联系解决。一家高科技公司捐赠了价值40万元的新型防水材料,解决了全村200多户人家的雨水渗漏问题。刘烨说,“挂职就是任职,解决老百姓的问题,就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
社会司干部夏凤阳在灵寿马家庄村任第一书记的两年期间,经常往返于县乡村,足迹遍布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一锅饭,同住一间房,热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谋划马家庄村的发展蓝图。他谈到:“马家庄村地少,但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离省会石家庄以及首都北京都很近,应重点发展精品农业、科学养殖等现代农业,培育3~5种特色产品,打造1~2个知名品牌。青年人才懂市场、有思路、有干劲,是农村产业发展的希望。”在他的带领下,许多外出务工青年回村创业,精品农业、葡萄深加工等产业发展壮大起来。
社会司人力处干部王达在汪清县挂职的两年时间里,用实际行动给自己也给汪清出具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推动和协助建立了“东光电商服务中心”,“党员配送乡亲直供”的电商扶贫模式受到各方好评,农特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他与镇班子成员一道指导31个村设立“工分超市”,有效调动了广大群众劳动脱贫的积极性;他还积极协助争取多项国家资金,支持汪清一中、西大坡水利枢纽、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等一大批惠民工程建设……他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自己会继续把汪清作为长期联系点,长期观察,持续跟进,以期为汪清脱贫后的未来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
以乡村旅游为抓手
增强三县致富内生动力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由城市自发而持续地向农村传输,发挥旅游乘数效应,实现经济发展,成为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推力。旅游扶贫,也是充分利用自有资源和市场机制的扶贫。“贫困群众既是脱贫的对象,更是脱贫的主体。”刘烨对此很有感触。在田东县挂职期间,他在基层调研时听到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对发展旅游的意见,就发挥在生活处联系文化旅游工作的优势,积极谋划了田东县经正书院文化旅游街区、田东县康养综合体等多个项目。除此之外,在一些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旅游资源富集区,例如林逢镇那王屯等,他和地方乡镇干部一起出谋划策,努力提高那王屯芒果产业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度,激发当地村民积极性,共同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和旅游公共服务。
他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投入帮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的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薄弱,迫切需要寻求某种产业发展推力,更要发挥当地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建立长久的脱贫基础。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人事司联合携程集团指导3个定点扶贫县优化设计精品一日游、两日游旅游线路。5~7月份组织携程集团分别赴3个定点扶贫县调研座谈,进行旅游线路现场踩点,将3个定点扶贫县纳入“携程旅游扶贫计划”项目,为3个定点扶贫县分别打造经典旅游线路,并在携程APP上线了3个定点扶贫县旅游扶贫推荐产品。“三地都拥有得天独厚的开发潜力,深度挖掘当地文化和旅游资源潜力,开发头部景区,丰富产品体验,可以让客人在景区待上一天甚至更多时间,增加过夜量。一个住下来的游客,其消费可能十倍于只是到此一游的游客。社会司的干部抓住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牛鼻子’。”携程集团副总裁、政府合作和线下市场业务CEO王韦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2020年3月,社会司会同文化和旅游部加大对三个定点扶贫县乡村旅游发展和非遗保护传承利用的协调帮扶,推动当地进一步利用特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和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更好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4月份,会同文化和旅游部召开3个定点扶贫县推进非遗项目指导交流视频会,就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和非遗工坊建设进行了具体指导。5月份,组织3个定点扶贫县申报了5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项目,报送当地文旅、扶贫部门,并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以消费扶贫为切口
促进贫困群众增收
消费扶贫是一件双赢的事,一方面能够实现城市的菜篮子、米袋子有效供给,满足城市居民在线消费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贫困地区扶贫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贫困群众增收。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由于人流物流的阻断及消费需求的减少,农副产品销售受到影响。在挂职干部的帮助下,三个定点扶贫县的农产品却没有因为疫情影响销售,社会司的干部职工今年购买三县农产品就达到6310元。
从去年隆冬到今年仲夏,在灵寿县北洼乡挂职的宋文经就一直为当地的桃子忙活。他全程参与了宣传推广、统计需求、安排采摘、联络物流乃至设计包装箱等一系列工作,随着最后一批桃子发往北京,宋文经算是松了一口气。“得益于各方的大力支持,在今年的红梅蜜桃销售周期里,我通过各种渠道共卖出了1025箱,总重量超过1万斤,销售额超过7.5万元。”南洼村民富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三妮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自己的桃子卖到了全国各地,这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挂职干部给村里帮了大忙。与传统销售方式相比,今年的销售模式创造出了口碑,也使蜜桃的利润大幅提升。虽然卖桃初战告捷,但宋文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整个过程其实充满坎坷。“一方面是村里电商人才匮乏,另一方面是销售谋划欠缺主动性。”宋文经谈到,“全村上下几乎没接触过电商、物流、宣传等,就连开微店的全部流程,村书记也是委托我来做。”为此,他把这几个月的经历整理成了《卖桃小记》,为村里来年销售提出了多条实用建议,长效推动乡亲们增收致富。
汪清县素有“木耳之乡”的美誉,特别是脱贫攻坚以来,黑木耳种植成为了群众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在鸡冠乡鸡冠村挂职的徐建找准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向,积极帮助村致富带头人秦成伟、李强发展黑木耳种植,申请乡里扶贫资金50万元设立红鸡冠黑木耳专业农场第三摆栽基地,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生产的问题解决了,但长期以来汪清木耳大多通过大宗收购的单一模式销售,存在品牌价值低、销售渠道窄、定价话语权缺失等问题,好东西难以卖上好价钱。针对销售瓶颈,在基地木耳采摘前,徐建又想方设法帮助对接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以最少的中间环节,把优质木耳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让产品价值更多留给耳农和贫困户。“徐书记给我们帮了大忙了,不仅让我们与浙江的客户建立了合作关系,首批就卖了500斤总计2万多元,还给我们创造机会学习电商直播,自己在地里就能把木耳卖向全国。”村里木耳基地的一位种植户说。(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程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