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球盖菇与江夏茭白秆“结缘”的事,就不能不提及一个人,在江西创业的嵊州人李凌云

“我想在家乡办一个大球盖菇深加工基地,并且推广种植大球盖菇,让更多农民从中致富。”昨日,回江西之前,李凌云这样对记者说。

李凌云是鹿山街道钱塘村人,2007年开始种植大球盖菇,至今不过几年时间,他已在江西建起了占地七八百亩的种植基地,并将菌菇粗加工后,销往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带动当地几百户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是什么让一个普普通通的嵊州农民在异乡成了远近闻名的“菌菇大王”?李凌云早年一直在外闯荡做生意,后在江西抚州创业。有一年他生病到上海住院,偶然听一个医学博士说起,多食用大球盖菇对身体康复有好处。这之前,他从未听说过这种菇,就上网查了一下,原来大球盖菇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十大菇类之一,营养丰富,最大的特点就是栽培技术简便粗放,可直接采用生料栽培,以各种秸秆作为栽培原料。李凌云一下子来了兴趣,后在朋友介绍下,他从上海农科院引进了这种大球盖菇,回到江西种植。

选择江西作为栽培大球盖菇的基地,是因为这里农田较多,秸秆来源丰富。李凌云采用自己出本钱、工资,当地农户出土地、劳力的合作方式,种出的菇由他全部收购。这很受当地农民欢迎,他的基地很快发展到七八百亩,成为全国最大的大球盖菇生产基地。

菇种出来了,但寻找市场却是一大难题。他通过网络、朋友等多渠道寻找销路,终于打开了销往俄罗斯的出口渠道。由于鲜菇采下后保鲜期很短,他就按客户要求粗加工,将菇煮熟、冷却后加盐密封,这样保鲜期可长达一年。粗加工看似简单,却马虎不得,每次加工时,他都要到加工车间仔细检查,要求员工严把质量关,比如火候、何时加盐、盐量的多少等,按他的话说,失之毫厘,就有可能谬以千里,比如有一次,他在检查中发现一批已经准备发货的产品,员工却忘了加盐,他马上要求把这些煮熟的菇全部倒掉,否则损失的可就是信誉了。

去年,经鹿山街道农办工作人员牵线搭桥,李凌云将大球盖菇引种到嵊州,利用江夏村大量的茭白秆等原料,让当地农民利用农闲田种植。他希望这能是致富当地农民的一个开始。

现在的李凌云有了新的想法,他想把江西继续作为大球盖菇的培育、生产基地,同时在嵊州建设一个菌菇深加工基地。他告诉记者,为提高效益,在食用菌销售过程中,要逐渐改变过去那种大筐批发、大桶出售的高产出、低效益做法,根据国际市场和国内客户的需求,通过各种珍稀菇的深加工,把产品打入更多的市场,不断提高附加值。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