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山大王”邓帮强,并非武侠小说中的绿林草莽。而是躬身德江县荆角乡茶山村崇山峻岭间,致力中药材种植和深加工的致富“领头雁”。
虽算不上绿林好汉,但他却有一颗侠义心肠。1989年从德江卫校毕业的邓帮强,在当时也算半个“知识分子”。原本可以谋一份好差事,他却选择回村当起了“赤脚医生”。
“当村医也能造福乡亲。”邓帮强说,医疗条件落后的年代,寨上的人常因小病威胁到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留在山寨当村医,一方面可以维持生计,同时还能照顾家人。
父亲没有文化,母亲手脚残疾伴有智力障碍,两位哥哥也有轻微智力障碍。于邓帮强而言,命运对他和家人都是不公的,但也正因尝尽生活的苦头,才练就他那不甘平庸的意志。
10年风雨村医路,邓帮强惯看家乡的贫穷落后和人间疾苦,决定到山外更远的地方闯一闯。1999年,他提起行囊去了浙江打工,后来又到广东学习了铁皮石斛种植技术。
学成归来后,他利用家乡森林资源发展林下菌药,同时开发铁皮石斛酒、铁皮石斛粉、铁皮石斛枫斗等深加工产品。实现年产值400多万元,带动邻近6个村400余户1400多人增收致富。
押宝石斛绘新景 林间造梦无人识
“有志之人,谁想一辈子当打工仔?”在浙江打工的5年里,邓帮强无数次发出感叹。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大健康产业未来大有前景,于是开启学习之路,为往后创业打基础。
2005年,他决定坐上浙江到广州的火车,去广东惠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学习铁皮石斛种植技术。“虽然当时每月只有1500元工资,但能学到自己想要的知识。”
邓帮强在铁皮石斛种植公司从打杂做起,工资少就省吃俭用,别人下班去玩,他就在基地琢磨技术。经过学习和钻研,他逐渐熟悉掌握铁皮石斛的生长习性。
短短两年时间,他从一名杂工升为技术员,工资也从每月1500元涨到了7000元。2013年7月,一个急促的电话打破邓帮强平静的生活,父亲去世的噩耗让他内心几近崩溃。
“这么多年只顾着在外打拼,却忽略了家里最亲的人。”邓帮强说,回想父母一生经历的艰苦生活,内心极度自责,痛恨自己未能尽孝。
漫步小山村,村寨的老房还是旧模样,只是已无当年的热闹。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留下老年人和孩子守在家里,让原本就偏远的山寨显得格外冷清。
“干脆留在家里发展铁皮石斛!”邓帮强暗暗做下决定。他希望通过种植铁皮石斛带动村里人回来发展,让落寞的乡村恢复人气,同时照顾自己残疾多病的母亲和两个哥哥。
铁皮石斛属兰科多年附生草本植物,被誉为“九大仙草之首”。石斛花可以做成花茶,叶子可以烘干粉碎利用,嫩茎可以榨成鲜汁,枝秆可以做成枫斗或其他产品。
邓帮强研究当时中药材市场前景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亚健康和三高人群越来越多,铁皮石斛属大健康产业,将来一定能收获很好的经济效益。
“市场上的铁皮石斛每斤能卖到上万元。”他心里盘算着,自己家的树林就是天然种植场,而且不需要租金,只要每斤能卖上5000元,就能在两年内实现翻倍回报。
做足前期功课后,邓帮强拿出多年省吃俭用攒下的30万元,从广东惠农公司买来13万株铁皮石斛苗并签订销售合同后,就跑到后山的松树林忙碌起来。
躬耕山林当“大王” 妙手巧绘兴业图
“当时没通路,修蓄水池用的材料只能靠人力从3公里外的地方一点点驮上去,整整瘦了30斤。”邓帮强回忆,那年他花了足足半年时间才将10多吨水泥和27立方沙石运到山上。
邓帮强每天早出晚归,村里人最初也不知道他到底要干啥。有人问他,他也只是笑笑不说话。但他内心笃定,等产业成功赚到钱后,自然会带着大家一起享受发展红利。
“两年下来,铁皮石斛苗长势不错,基地也初步成型。”邓帮强说,2015年春节是他第一次感受到过年的喜悦,虽然生活不尽人意,但一切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过完年后,铁皮石斛即将迎来初采,邓帮强内心既高兴又焦急。因为前期花光了所有积蓄,到发工人务工工资的时候,全身上下只摸得出10元钱……
“铁皮石斛如果不能顺利采收,前面的付出就只能是打水漂了。”邓帮强心有不甘,那段时间真是焦急如焚,整夜整夜地睡不好觉,身体渐渐变得消瘦,白头发也渐渐多了起来。
危急关头,荆角乡政府送来了“救命稻草”。“德江市场监督管理局有一个扶贫项目,能贷15万低息贷款。”邓帮强说,在这笔贷款的帮助下,他顺利渡过难关还赚了6万块钱。
2016年,邓帮强注册成立德江县荆角乡帮强铁皮石斛种植专业合作社,次年德江相关部门贷给他130万元项目资金,通过入股合作社的形式,带动村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有政府政策扶持,发展信心更足”。邓帮强说,2018年和2019年是基地发展最快的阶段,他利用扶持贷款新建了组培室和厂房,还买下周边20多亩林场的使用权,增加了蓄水池和抽水设备。
随着一丛丛铁皮石斛在树上爬得更高,邓帮强的产业规模已发展到3000亩。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积极与贵州茅台集团、广州、浙江的多家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收获稳定的市场。
“之前主要靠卖铁皮石斛花和鲜条营收。”邓帮强最初以卖初级农产品为主,技术主要靠相互交流和自己摸索。随着消费需求愈发多样和各项标准精细严格,他也经历一段时间的不知所措。
铁皮石斛对生长环境和海拔要求严苛,海拔过低,则品质不佳,海拔过高,则产量不高。如何研发新品种提高产量?如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后来,在政府部门的牵线搭桥下,邓帮强先后与省联科院、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铜仁学院开展技术创新试点,全力在杂交品种选育、仿野生种植、超声波驱虫等方面开展试验,并成功申请专利认证。
“我们现在主要栽培的就是自己研发培育的新品种。”邓帮强说,它抗病性强、产量高、适应性强,可在海拔800至900米栽种,铁皮石斛已成为荆角乡带动乡村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打通菌药生产“链” 年入百万富乡邻
“如果只卖初级产品的话,就只能赚点辛苦钱。”邓帮强说,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基地成功获得“药食同源”批复,还与遵义市茅台镇的韬天下酒业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共同开发出铁皮石斛酒。
2021年,荆角乡提出铁皮石斛全产业链建设,邓帮强围绕目标定位,在一产上新增种植铁皮石斛1000亩,二产上引进铁皮石斛酒生产加工,三产上新增铁皮石斛酒、花、粉等系列产品15种,形成铁皮石斛产业“接二连三”。
“新增的铁皮石斛酒生产线,每小时能生产3000瓶酒。”邓帮强介绍,目前公司还建有2间组培室、1条产品深加工生产线。2022年共生产铁皮石斛酒4万瓶,产品收益近400万元。
满山中药材,推窗闻“药香”。为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邓帮强还在林下套种三七、黄精、苦参等名贵中药材和冬荪,构成“树上种石斛,空中育盆景,树下有药材和食用菌。”的立体农业格局。
2020年以来,邓帮强的基地先后被授予贵州省“定制药园”建设示范单位、食药同源试点单位、铜仁市科技特派员示范点。通过与CCTV中视购物《国货优品》签约等方式,实现“线下+线上”销售两旺。
比起事业上的成功,带动乡亲们就业增收更让邓帮强欣慰。“基地务工每天至少可以收入80元。”村民杨凤春告诉记者,以前东奔西走只能勉强糊口,现在不用出远门每年也能收入两万多元。
像杨凤春一样的受益群众还有很多,目前邓帮强的基地已带动邻近6个村400余户1400多人增收,群众每年季节性务工收入可达20余万元,入股群众每年的分红总金额达10多万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田勇
编辑 葛永智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