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品产业既是传统产业,也是一以贯之的朝阳产业。

省委、省政府把绿色食品产业纳入全省十大新兴产业,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加快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打造“三地一区”的责任担当。截至去年底,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8788个,产值1652.6亿元。

谋划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双招双引”,我省提出到2025年打造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安徽农产品、安心好产品”绿色食品产业。全省绿色食品产业产值由“十三五”的1.753万亿元发展到2.568万亿元,建成10个全产业链产值超1000亿元的绿色食品产业。

致富养殖业_舒城养殖致富_舒城养猪场

庐江县汤池镇天鸣农林科技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金丝皇菊进入采摘期,农户喜采丰收的金丝皇菊。(资料图片)通讯员周跃东杨玉著摄

重点建设8个稻米和小麦产业集群,到2025年小麦全产业链产值达1680亿元以上

初冬,秋收秋种已结束。在皖江沿岸的怀宁县,国家级龙头企业安徽稼仙金佳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收上的稻谷一车车入了仓,高大的厂房内机器轰鸣。“每天加工约300多吨大米,七成销售到沪苏浙地区和沿海省份。”企业负责人邱张生告诉记者。

抓起一把刚加工出的大米,油光润滑,晶莹透亮,一股淡淡的清香。“想占领长三角中高端市场,就得生产更优质的大米。最近几年中高端米份额一年增加5个百分点。”邱张生介绍,去年刚投入了1000多万元改造生产线,从“一次色选”到“三次色选”,大米杂质大幅减少。打造优质粮直属基地,推广稻鸭、稻虾共生等生态、绿色农作方式,突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安全投入品使用和物理、生物、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确保原粮生产符合绿色标准。

安徽农业“大”,首先体现在主粮上。

我省是国家5个主要粮食输出省之一,其中水稻产量和商品率均居全国前列。“但短板也很突出,水稻单产偏低,大型龙头企业较少,产业链条短。要打造千亿产业必须优化产业布局,壮大和引进龙头企业促进融合发展。”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杨亚明表示。

位于桐城市的安徽省绿福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生产的“绿福”长粒香籼米荣登“中国好粮油”一级产品榜单,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刚刚跟香港一家公司签署了协议,合作生产高端婴儿米粉,这也是市里‘双招双引’的重点项目。”公司责任人姜斌介绍。

着眼千亿绿色产业目标,我省将进一步优化水稻产业布局,重点建设沿淮优质糯稻产业集群等4个稻米产业集群;加强“双招双引”力度,加大“南陵大米”等7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宣传推介,重点扶持“稼仙”“绿福”等12个优质稻米和食品品牌。

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布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和典型县建设名单,我省小麦产业入选全产业链重点链。小麦是我省第一大粮食作物,近年来加工发生可喜变化,加工企业既“铺天盖地”又“顶天立地”。“但也存在小麦种植标准化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品牌带动力不强等问题。”杨亚明坦言。

打造千亿绿色产业,我省将根据现有面粉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和区域分布,重点招商引进面制品精深加工和“中央厨房”等商贸物流销售两大类型企业。到2025年,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4240万亩,产量保持在1700万吨以上,小麦全产业链产值达1680亿元以上,发展优质强筋小麦产业集群、中筋小麦产业集群、软质小麦产业集群、饲料小麦产业集群各1个,建设百亿元企业1个、亿元以上企业100个。打造烧饼、馒头、面条等地方特色面制品之乡80个。

发挥农特资源多的优势,壮大茶叶、中药、林特等特色产业,带动一方百姓增收致富

药材、蔬菜、林特……安徽地理环境优越,农业资源丰富,很大程度体现在特色产业品种多、质量优,具有很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是做大做强绿色产业的重要产业支撑。

砀山酥梨是传统地方特色林特产品,近年来在绿色种植模式、互联网技术的助力下迅速壮大。“通过创建国家级质量安全县,目前砀山酥梨的绿色防控技术到位率达到90%,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38.9%。实施砀山酥梨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建设地理标志农产品追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经营主体的信息化管理。”砀山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主任汪保记介绍,砀山酥梨品牌价值,由2015年的36.17亿元飙升到2018年的190.64亿元。

我省拥有林地6740万亩,去年全省林特产业总产值1050亿元,“三品一标”累计155个。打造千亿元绿色产业,我省提出到2025年全省林特基地面积稳定在800万亩左右,总产值达到1480亿元,山区农民林业综合收入保持年均增长10%以上。

当北方的酥梨收获结束后,在皖南,一种可以药用的菊花进入了采摘的高峰期。

“今年50多亩黄山贡菊平均亩产150多斤。虽然天气不理想导致减产,但因为是优质菊花,价格涨了,产值还不错。”整个11月,绩溪县长安镇黄泥镇村,百信农民合作社负责人许花菊都在忙着组织菊花采摘、加工。靠着小小的菊花,合作社带动近百人脱了贫,走上致富的道路。绩溪全县菊花种植1.4万多亩,产值超过8000万元,从业农户5000户。

我省是中医药资源大省,现有中药材品种3578种,居华东之首。亳州市建成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加工产业集群,入驻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达173家,年生产能力超过100万吨,约占全国的20%。“但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深加工比例低。产业链尚不完善,特别是中药制药方面是短板,产业链下游延伸受到极大限制,种产销没有形成产业链。目前,全省药材加工量占比不到总产量的10%。”业内人士分析。

推动中药产业壮大,我省将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对接目标企业,聚焦项目需求,加速推进项目落地,大力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西山药库”等产业名片,培育特色中药材品牌。

茶叶是我省主要特色经济作物之一,全省有12个市58个县(市、区)产茶,主产区茶叶收入占农民收入40%以上。2020年,茶叶综合产值477.3亿元,“四大名茶”品牌价值均超30亿元。但与得天独厚的茶资源相比,我省茶产业发展仍不足,产业基地相对薄弱,种植和管理水平低,生产成本偏高。精深加工水平不高,新产品竞争力不强,附加值低。产业融合程度不深,休闲康养、文创文旅融合力度不够,未能充分挖掘徽茶历史、讲好徽茶故事。

深秋时节,记者来到了金寨县油坊店乡,这里的茶厂仍在生产。通过引进一家名叫大别山香源茶叶公司的企业,夏秋茶资源得到开发,生产的黄大茶销售到北方多个省份。“过去茶季很短,现在从春天可以一直采到深秋,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一亩茶园的收入能增加30%左右,全乡5亿元的茶产值中,黄大茶占到1亿元。”油坊店乡负责人介绍。

充分发挥茶产业传统和区域优势,提高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我省致力于打造全国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茶产业强省,到2025年茶产业综合产值达1008亿元。打造3个优势茶产业集群,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2个。重点建设大别山和皖南山区名优绿茶、红茶、黄茶产业集群,打造精深加工、出口加工带。

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发展战略。重点培育安徽“四大名茶”,将其打造为品牌价值均超过40亿元的区域公用品牌。加快推进培育县域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加大对岳西翠兰、舒城小兰花、广德黄金芽、霍山黄大茶等一批县域公用品牌培育,新增品牌价值超过20亿元的区域公用品牌6个。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积极主导和参与在沿线国家推介宣传安徽茶叶品牌。

舒城养猪场_致富养殖业_舒城养殖致富

郎溪县凌笪镇下吴村村民在管理茶园。(资料图片)特约摄影李晓红通讯员吴强摄

开发利用优质畜禽种质资源,延长产业加工链,强化品牌影响力

与定远县蒋集镇大部分养猪户不同,谢发清家的猪栏里有1000多头黑毛猪。10月份,镇上的生猪又到了出栏高峰,但老谢家的黑毛猪养了大半年,一头都没卖过。

“粉白色的是三元猪,市场上见到的基本都是它,偏肥、味道一般;这黑毛猪是我们本地品种定远猪。长得慢,足足要一年呢!”11月23日,定远县绿色亲情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谢发清说,虽然周期长,但凭借更好的口感,定远猪很畅销,价格也比三元猪高出三成左右,“我养定远猪十几年了,上海有一批老客户,年年都来买!”

因为好吃,消费者愿意为其埋单。定远猪作为全国36个优秀地方猪种之一,保种价值很高。位于定远县范岗乡赵塘村的定远县种畜场是国家级定远猪保种场。“现在种畜场内存栏种猪有一两百头,这里严禁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我们每周都要对猪舍、场区进行一次集中消毒。”定远县种畜场负责人李广斌说,“定远猪生长需要12个月到14个月,虽然时间长,但定远猪瘦肉率高达51.76%,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强、产仔数多、口感好等特点。”

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事关畜禽产业的基础。据了解,定远县谋划建设规模达到6个到8个家系100头到150头能繁母猪的定远猪核心群保种场和种公猪在40头以上的种公猪站。同时,筹备建设定远猪种质资源开发公司,与安农大签订技术服务合同,共同开展定远猪家系复建、疫病防控、遗传检测等。

我省明确提出,要加强淮猪、安庆六白猪、皖南黑猪种质资源保护,挖掘地方猪种优良特性,支持安泰、大自然、浩翔种猪等皖字号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做大做强。支持岳西徽名山黑猪、太湖程岭黑山猪、黄山悠悠猪等皖字号绿色优质猪肉品牌建设,强化本土猪肉品牌影响力。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畜禽产品加工水平还有待提高。作为全国生猪主产省份之一,2020年,我省生猪产业总产值1718.5亿元,有生猪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63家,全产业链超亿元企业45家,其中5亿元以上仅14家。家禽产业总产值1202亿元,其中,一产557亿元、二产465亿元、三产仅180亿元。整体来看,畜禽产品初加工产能占比大,精深加工产品少,有影响力品牌较少。

走在宿州市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符离集烧鸡”有关的店铺招牌。随便走进一家符离集烧鸡专卖店,烧鸡酱、烧鸡礼盒以及鸡翅、鸡脚、鸡杂小包装等产品琳琅满目。

位于宿州市符离镇镇南的刘老二烧鸡有限公司是当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本地土麻鸡为原料,经选、烫、洗、别、剪、涮、晾、炸、卤等15道工序,工厂每小时能加工土麻鸡3000只以上。公司总经理刘勇奎说:“针对市场新需求,近年来公司注重‘老口味+新创意’,增加了个性化、便捷化系列产品,同时在产品价格上也力求更惠民,不断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围绕烧鸡加工发展产业链经济,宿州以刘老二、徽香源等烧鸡企业为龙头,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建立符离集麻鸡养殖基地,逐步形成孵化、养殖、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于一体的产业化格局。

到2025年,全省家禽产业全产业链产值1637亿元,年均增长6.36%。目前紫燕食品生产加工、安徽立华茗南育种场、斯玛特禽业100万套种鸡养殖等多个项目正在建设当中;温氏、正大、立华等企业在我省加速布局全产业链和冷链物流项目。杨亚明说:“大力开展‘双招双引’,接下来,将以羽绒、鹅肥肝、蛋品加工为重点,引进行业领军企业,提升安徽禽业品牌效益和竞争力。挖掘一批老字号品牌,对鸿润羽绒、符离集烧鸡、无为板鸭、吴山贡鹅等老字号品牌产品开展标准制定与工艺优化工作,提升品牌影响力。”

因地制宜,优化水产产业结构,加快形成一二三产协调发展新格局

合肥龙虾、太平湖有机鱼、万佛湖鳙鱼、花亭湖鳙鱼、当涂河蟹……11月20日,第五届中国国际现代渔业暨渔业科技博览会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万余种渔业产品集中展出。

因境内有长江、淮河两大水域,我省一直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淡水产品生产供应基地。2020年,全省渔业产业经济总产值924亿元,其中一产579亿元、二产130亿元、三产215亿元,居全国内陆省份第3位。现有“三品一标”水产品222个。

虽然水产丰富,但走访展会时,不少经营者透露出相似的困境——名气不够大。在当涂螃蟹的展区,一只只金脚红毛的大螃蟹格外惹眼。当涂县湖阳镇均庆河蟹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文杰坦言:“当涂出产的姑溪河大闸蟹,与阳澄湖蟹、白洋淀蟹并称‘中华三只蟹’,品质过硬,但名气差了些,价格自然也比不上阳澄湖蟹。”

全国各地,凡有水域,都可以养螃蟹、龙虾等水产,安徽如何脱颖而出、打开市场?我省明确提出,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优化提升、绿色生态、融合发展”总体要求,依据各地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发展势态,加快构建形成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近年来,小龙虾成为外地人来合肥必“打卡”的美食之一。正是得益于举办合肥龙虾节、打造宁国路龙虾美食街等,提升了合肥龙虾知名度,三产融合,打响了“合肥龙虾”品牌。

通过“双招双引”,拉长产业链,实现三产融合。在全椒县武岗镇,滁州市臻知味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工厂已基本建成,可对小龙虾进行速冻、分割、制作高蛋白饲料等处理。“等工厂投用了,能极大解决本地小龙虾尾货的加工销售问题。”全椒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黄琛告诉记者,全椒是小龙虾养殖大县,大中规格的虾向来不愁销,直接销往市场,剩下的尾货由于规格小,需要深加工销售。由于县里深加工企业少,尾虾通常以低价卖给外地的客商。现在通过招商引资,臻知味食品有限公司、鑫农汇冷链食品有限公司等相继落户,打造物流和深加工基地,产业链更健全了,对全椒小龙虾品牌的推广也大有裨益。

到2025年,全省水产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力争达到1102亿元,年均增长3.59%。杨亚明表示:“一方面发展区域公共品牌。做大做强合肥、霍邱、全椒等小龙虾区域公共品牌,以当涂、无为、湾沚、宣州为重点,培育河蟹区域公共品牌,以无为、怀远为重点,培育龟鳖区域公共品牌;另一方面,要打造一批水产品品牌。重点围绕小龙虾、河蟹、鳜鱼等特色水产品种,培育巢湖三珍、永言水产、大鑫小龙虾、老徽乡臭鳜鱼等水产品加工品牌。”(史力彭园园)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