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红薯苗,两头致富路

——湘阴县东塘镇坝桥村见闻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周磊 通讯员 丰彩虹

“今天带您免费‘蒸桑拿’。”12月13日,刚抵达湘阴县东塘镇坝桥村,村党总支部书记徐必选就引记者走进徐记海鲜红薯粉的唯一供应商——东乡薯业有限公司的生产厂房。接近流水生产线时,一股热气扑面而来,瞬间衣裳被汗水湿了个透。

图片

1名工人调制淀粉糊,浇在铝制旋盘上;3名工人在蒸汽烧开的水中拨动旋转旋盘,使淀粉糊均匀摊开并成型;待淀粉糊中心无白点时,1名工人连盘取出,冷却后送去干燥……全手工作业流水线上,工人有条不紊地赶制订单。

村民钟思负责冷却工序,她告诉记者:“所有工序每个工人都需要学会。我以前在深圳工作,为了方便带孩子就回来了。”眼见孩子日益长大,自己却还是在家闲着,钟思有些着急。

图片

2018年,得知东乡薯业公司招工,钟思立马就找上了门。“一般只有秋冬季节做工,闲暇时间多,订单多的时候一年能赚近2万元。”钟思笑着说,“老板人好,4点半我就可以下班,正好赶上孩子放学回家。”

“厂里现在有27人生产。2014年,我们才建了正规厂房,随后成立了公司。”回忆起创业过程,徐海年打开了话匣子。2007年,他和妻子开始发展家庭手工作坊,在村里请了两三个人,在田间搭上简易的塑料棚,生产红薯粉。为了提高技术和生产标准,2018年,徐海年又斥巨资,建了新厂房。

2017年,徐记海鲜提出收购公司,徐海年一口回绝了。徐海年说:“像带孩子一样做到这么大,舍不得!”

图片

“原料都是自己公司在本地种的,我们有近400亩的红薯基地,现在加班加点能日产1100斤红薯粉。”徐海年拍着胸脯保证,“食材地道、原滋原味,我们自己都吃!”他发动了300多户农户一起种红薯,承诺以高于市场价30%的价格全数收购。

走进坝桥村蔬菜基地,大蒜叶在风中摇曳,红菜苔孕育着新希望。“这是餐饮酒楼徐记海鲜与东塘镇联合建立的绿色蔬菜扶贫产业基地,一共有500多亩面积。目前种的是大蒜叶、红菜苔,等到明年二月,红薯叶就可以播种了。”基地负责人张德文介绍,基地建于2017年,与镇里签订了产业扶贫项目协议,以订单收购、入股分红、解决就业等方式,带动500余户农户增收。

图片

村民李彩莲告诉记者,红薯叶像韭菜一样,一茬接着一茬长。“每年4月到8月的生长期,几乎每天都有活干。”她满意地说,“不仅每天有110元工资,还包午饭。”

“徐记海鲜讲究‘适时而食、生态新鲜’,对蔬菜的要求很高。”张德文说,红薯生长期,徐记海鲜会派相关负责人前来,与农户面对面交流收购标准和其他细节,为全镇的种养业标准化发展打开思路和市场。

“我们还给长沙、株洲等地的上百家餐饮店供货。”张德文告诉记者,他以前自己种田,一年一亩地的利润才500元。“现在我把4.5亩地都流转了,能拿租金,还有稳定工作。”张德文乐在其中,他说:“蔬菜基地的年产值,一亩有近26000元。”

“以前,红薯叶是猪饲料,红薯则是穷人家果腹的口粮。”张德文感慨道,“哪能想到,现在都成了致富的好路子!”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