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井村位于平定县城东八公里,与石门口乡、南上庄村相连,地域面积4091.1亩,耕地1558.95亩,常住人口近300余人,而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就占了常住人口的一半以上。和大部分农村一样,甘井村也面临着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人口结构老龄化的难题。但近几年来,在甘井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苏昇琴的带领下,甘井村靠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发展红薯产业、开展特色文旅活动,硬是踏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致富路”,为人口不多的小村庄如何发展乡村旅游和产业经济找到了独特的“甘井村经验”。
人居环境整治打造乡村美丽家园
苏昇琴介绍,从他2012年担任书记开始,村里首先对街道进行了整修和绿化,对房前屋后垃圾的乱堆乱放进行了集中的清理。后续又修建了一系列基础配套设施,包括文化活动中心、农耕文化园和广播文化亭。文化活动中心主要作为村委工作人员办公场所,平时也接待村民和来访人员,“以前的办公场所几乎没有人去,干部都在自己家中上班”苏昇琴调侃。
甘井村文化活动中心
村里还建有一处农耕文化园,里面展示陈列着一些农耕用具和老物件,以此教育年轻一代发扬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广播文化亭也配上了无线喇叭。苏昇琴表示,从前村里是没有广播工具的,想要通知开会只能靠人站在高处喊。从人力广播到有线喇叭再到现在的无线喇叭,广播工具的演变历史也成为甘井村振兴进程的一个缩影。
作为一个老年人口比例高的乡村,村里还配套建设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可以为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食堂、卫生医疗等民生服务,一顿饭只需要2块钱,而村里的五保老人在这里还可以享受到衣食住行医全方位覆盖的专人免费服务。每到重阳节,村里还会为全村老人举办聚餐活动,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
甘井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卫生方面,甘井村冬天取暖的方式已经从煤炭改为甲醇,村里的厕所进行了集中的通风改造,每四到五户投资修建一个公厕,增加保洁人员,定期清扫街道。经过一系列硬件环境的改变,村子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红薯产业链铸造甘井村经济原动力
2018年开始,甘井村的经济发生了结构性转变。从前,甘井村主要种植作物是玉米,虽然也种植红薯,但规模不大,还停留在自种自食的阶段。经过3年的发展,从前期的引导宣传,到中期的秧苗的培育栽种,再到下游的加工销售,一条完整的红薯产业链在甘井村也像一颗红薯的成长一样,步入了“根繁叶茂”的成熟期。
首先是种植红薯品种的引进。苏昇琴介绍,甘井村从前种植的红薯是圆形的,品相并不美观,而且一棵秧苗最多只能产两个。近几年,甘井村从河南、山东引入了新的红薯品种,种出来外观品相美观、色泽好看、口感香甜。其次是插秧技术的改变,从前村民们插秧大多都采取直插的方法,后来经过专家的讲解介绍,村民将直插改为斜插,这样一来,一颗秧苗最少可以长出4个红薯,大小也更加均匀。苏昇琴说“我们这几年还要在产量上做文章,引进更好的更多的技术,对接科技局,提供技术上的指导,种出更好品质的红薯”。
据了解,今年甘井村的红薯种植面积达到了150亩,相比2018年刚开始种植红薯的20亩相比,足足翻了7.5倍,每亩产量可达3000斤。目前,红薯种植已经成为甘井村的第一产业。除了种植,苏昇琴还担起了销售的重任,“我们所有老百姓的红薯都是统收统购统销的,只要你红薯种出来,我就包后续的分拣、包装、销售”。这样一来,百姓种红薯不仅没有后顾之忧,种植红薯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强,最繁忙的时候,地里同时有60人收红薯,可以说只要是有动手能力的人,都可以去红薯地里参加劳动。
去年,村里以每斤2元的价格收购百姓种植的红薯,然后每斤2.5元卖到市场上,苏昇琴表示“这个价格在阳泉来说都是最高的”。除了销往阳泉市区,甘井村的红薯在省外也有广阔的销售空间。苏昇琴在抖音上拥有5520多的粉丝量,平时他会发布一些新鲜有趣的短视频,展示甘井村红薯的种植细节,分享线下红薯文化活动,经过线上抖音的宣传,甘井村的红薯在天津、北京、呼和浩特、上海、陕西等地都有了新的销路。
除了红薯种植,去年开始甘井村投资100多万,将红薯的深加工纳入了甘井村的红薯产业链,打造第二产业,即以淀粉红薯为原料,生产粉条、粉丝、粉皮和红薯干等各类方便食品。依托红薯加工,甘井村百姓的就业和收入也得到了有效带动,据了解,加工厂里长期有10余人工作,月收入可以达到2000元。
下一步,甘井村计划下半年在红薯产业的基础上发展特色文旅活动,比如让游客体验刨红薯的乐趣,现场挑选自己满意的红薯,参观红薯种植、深加工等流程,住进农家小院,体验农家生活。目前,甘井村已经积极开展外部合作,承包团建活动,并计划未来将甘井村打造成一个团建基地。不过,苏昇琴也坦言,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旅游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充足的资金,更需要持久的耐心和毅力一步步来实现。(韩哲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