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王爱建时,他正在自家的农场里进行田间培管。得益于多年积累的种植经验,今年他家570亩小麦产量达17万公斤。眼下,水稻生长旺盛,王爱建每天都要在自家的田里转转。
今年59岁的王爱建是河口镇锦成村的一名普通农民,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从四海为家的跨区作业,到如今有了自己的家庭农场,建起了烘干房,王爱建成为锦成村最大的土地承包户。他不仅将以前的小瓦房改造成3层楼房,还在城里买了房,日子是越过越好,越过越踏实。
28年前,王爱建从厂里下岗后,贷款4万多元买了第一台收割机,开始自谋生计,跨区作业。“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承包田,只是帮别人收割,跨区域作业。”王爱建的妻子汤秀苹告诉记者,“当时真的太困难了,出去收稻,夜里只能睡2个小时。”40元一亩地,一年算下来,王爱建只赚了2万多元,回报远远小于投入,但是王爱建并不死心,“如果不赚钱,就翻不了身,只有拼命做。”
后来,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和普及,王爱建卖了旧机械,再买新机械。几年下来,收割机、插秧机、大型拖拉机、植保机一应俱全。“我们也是一步一步地从功率小的,再换功率大的。”慢慢地,王爱建在村里流转土地,从一开始的70亩地,到现在的500多亩,他渐渐地找到了致富的门道。去年一年,他就赚了10万多元,他的妻子也通过卖水果赚了4万多元,两口子的生活蒸蒸日上。
“王爱建家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了,各方面都变好了。”河口镇锦成村党委书记赵亚华听说王爱建有准备再流转1000亩土地的想法后,他表示村里将围绕这个想法,积极引导周边农户进行土地流转,让王爱建可以扩大规模种植的面积,“这样一方面增加家庭农场的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就业,进一步提高社会效益。”
全媒体记者:袁嘉翊 吴莎莎 宫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