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驴能够致富,驴业“终现”转机

——对“从役用养驴到商品养驴转型升级”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本报记者于洪光吕兵兵

4月7日,本报曾以《规模养驴缘何悄然升温?》为题,报道了在我国一些农区和牧区,开始出现的养驴专业合作社和养驴大户等现象,依靠规模养驴致富成为了农民的选择之一。

5月8日,在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新惠镇,军国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军国的话引人深思:“以前养驴,是靠它拉车干活,卖钱是次要的。现在养驴,也不用它干什么活了,就是为了卖钱,靠它致富。”

专家坦言:这一现象,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我国养驴业正在进行着“从役用养驴到商品养驴的转型升级”,也让20多年来在一直走下坡路的养驴业“终于看到了转机”。

我国养驴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如何?是什么原因推动了这一转型?这一转型对驴业意味着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山东、辽宁和内蒙古等多省区进行了深入采访。

役用价值下降,驴业遭遇“时代危机”

5月14日,在山东省东阿县姚寨镇郑庄村,今年70岁的农民郑庆于正在侍弄300头驴驹子,他告诉记者:“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养过驴,还贩过驴,那时候驴好养活,拉车干活很方便,还能卖驴驹子挣点儿钱。后来有了拖拉机,咱这儿的驴就逐渐淘汰了。去年,政府鼓励养驴,东阿阿胶公司给签回收合同,俺又开始养驴。现在养驴不一样了,就是靠育肥驴驹子挣钱,而且一养就是几百头,咱就得琢磨养驴的门道了。俺养驴这不到一年,感觉到良种驴偏少,多数驴生长偏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郑庆于的话,客观反映了我国养驴业的30年来发展过程和商品养驴刚刚起步的现状。

据专家介绍,上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很多地区农户都养驴,主要因其役用价值,用以拉车、耕地等。然而最近20多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驴役用价值下降,国内驴的存栏量逐年下滑。据国家畜牧统计年鉴显示,驴存栏量已由上世纪90年代的1160万头,下滑到目前的600万头,五大国家级优良品种德州驴、关中驴、广灵驴、新疆驴、沁阳驴的数量萎缩严重,驴业遭遇“时代危机”。

“而且,在同一时期,养驴的效益不如牛羊,加上牛羊有相关‘菜篮子’政策,所以养驴就逐渐被农民放弃。而且,驴是典型的草食动物,耐粗饲,有‘怀胎期长、一胎一驹和育肥缓慢’等缺点,客观加剧了养驴业的萎缩速度。因此,我国养驴业多年来未能完成从役用到商品用的转型发展。”专家说。

三大原因促成,商品养驴“渐成气候”

商品用养驴开始出现并发展,归根结底是农民养驴“有账儿可算”了。调查发现,国内畜禽业低迷、养驴效益上涨和龙头企业带动,是实现养驴“有账儿可算”的三大主要原因。

国内畜禽养殖业整体低迷。受疫病、违规添加物等多重因素影响,养猪业、家禽业从兴盛走向低迷,效益严重下滑;受进口低价牛奶、牛肉、羊肉和疫情频发等影响,奶牛、肉牛和羊的养殖效益在下降。以肉牛为例,国际牛肉价格远低于国内价格,2014年,从巴西、阿根廷等国进口的冻牛肉口岸批发价只有15到18元/斤,而国内肉牛养殖成本就在30元/斤左右。

受驴皮大幅涨价带动,驴肉、驴奶等的综合开发,养驴效益在上升。“贩子靠进口牛肉压价,现在养一头牛,一年育肥的利润,很难到两千块钱了。而且,养牛投入大,一般是驴的两倍,疫病还多。而养驴疫病少,投入少,好养活,育肥收益也基本能达到一千块钱以上,就有竞争力了。”东阿县畜牧局局长

司统文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