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白城7月23日讯(记者 贾佳)7月21日,“保卫黑土地 筑牢大粮仓”网络主题活动媒体一行走进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闻着稻香,一眼望去,绿浪翻滚,“稻蟹共生”的生态农业美卷在眼前展开。
稻蟹共生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贾佳摄
“‘稻蟹共生’模式是通过养殖螃蟹来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河蟹能为水稻松土、除草、捉虫、施肥,连续3年养蟹的稻田,耕层0-15cm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能提高1倍左右,从而保护了黑土地。”吉林省好雨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土地管理部经理边忠河向记者介绍到。
更重要的是,经过精心培育的蟹田米口感软糯、气味香甜,卖出的价格最低要高出两毛钱一斤,稻田蟹也能为种植农户每亩地增收400-600元,实现了共生双丰收。
稻田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贾佳摄
好的模式要靠科技来助力。2015年该公司引进了直升飞机进行预防稻瘟病、叶枯病等植保作业。
“这种植保作业一天有效喷施基本在15000-20000亩,每亩地用药和水约在500ml,大大节省、节约了人力和水资源,并且还能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提高水稻产量。”吉林省好雨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经理龚福鹏介绍说,通过植保飞机作业,近几年没有稻瘟病发生,水稻每公顷也增产了1000斤-1500斤。
同时,为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研究团队针对水稻浸种、催芽生产过程中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生产标准不规范等情况,建设了100吨/批次智能化催芽车间两座,能同时浸种、催芽200吨,可为50000亩地提供芽种要求。
如今的吉林黑土地,不仅有土地保护性耕作,更有现代农业的强势注入,让”耕地中的大熊猫“永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