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下,崇明中兴镇一座4200多平方米养殖工厂内,数千公斤的南美白对虾正在“恒温泳池”内逐渐长大。不远处,万禾农场三层楼高的大棚内,一批新鲜的番茄和茄子正在采摘……

近日,记者走访了崇明养虾工厂和生态农庄,虽然岛上夏季高温高湿,常年有病虫侵害,但凭借着互联网新技术和产销新模式,上海正探索出一条有机农业之路,未来还将向全国推广。

虾塘为何没有污泥?

“上海人喜欢吃鲜活的鱼虾,冰鲜次之,冻品便宜但口感不好。”深耕多年后,盒马嗅出了一丝商机:上海市场的海鲜消费量日益增加,但是传统养殖和运输依然面临着重金属残留、抗生素超标等难题。

传统虾塘多为露天设置,在乡间泥地上挖坑填水,养的多是草虾等淡水虾,养殖周期短。养殖户通过人工间歇性投喂饵料,不能完全满足虾苗生长所需。同时,虾的排泄物和残饵会留在水中影响系统稳定性,对土壤造成一定损害。

为此,盒马团队花费3年时间,在崇明孵化出一座千吨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工厂,采用“生物水处理技术”和“人工湿地技术”相结合的养殖技术路线,使养殖用水实现车间内部循环使用,部分排放的养殖尾水经过“人工湿地技术”处理后再进行尾水回用,耗水量仅有传统“流水养殖模式”的十分之一。同时,养殖场还会对尾水进行沉淀、水质调控等处理,可以达到零排放。

室外养殖致富项目_户外养殖_致富室外养殖项目有哪些

养殖工厂的另一大王牌技术是“生物絮团技术”。“虽然这一技术此前曾在污水处理领域广泛运用,但运用于养虾行业,应该是我们的首创。”盒马工厂化养殖项目工程与设备技术总监庄保陆介绍,虾的肠道短,单次吸收消化不到20%,造成大量蛋白排放影响水质。

团队研发的推流装置与中央集排污装置为核心的养殖池系统,及时有效去除养殖水体中的粪便、残饵等颗粒物。池内的有益菌将排泄物转换成生物絮团,虾可以再次吸收,极大提高饲料利用率。“我们的养殖工厂里没有一点污泥,不需要捞虾,只需要将水排干净,虾就顺着水流收集在桶内,也减少了捕捞的人力和损耗。很多人都惊叹没见过这么干净的虾池。”庄保陆说道。

工厂养虾将向全国推广

刚走进养殖工厂,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个露天大池塘,引入的河道水经过净化后和盐卤调配出“人工海水”。据介绍,通过这种“海水”养出来的虾口味更鲜甜,虾壳更薄,出肉率也高出2%-3%。

走进工厂内部,第一站是隔离检疫车间,虾苗抵达养殖场需先在这里留观5—7天,经多次检测后才能进入养殖池,这也避免了病毒感染所带来的损耗。再往里走便是养殖池,虾苗需要在这里度过约90天的生长期,团队根据虾的成长阶段分了三个养殖区域,从3-5毫米到10厘米,仿佛经历了大中小三个“班级”,肉眼可见虾的成长过程。

采访当天正值上海高温日,室外温度接近40摄氏度,养殖场里的虾却活蹦乱跳。原来池底带有恒温设备,将水温控制在28℃—30℃,形成了一个“恒温泳池”。

户外养殖_致富室外养殖项目有哪些_室外养殖致富项目

记者注意到,每个虾池旁连接的白色圆柱装置是团队自研的投喂设备,24小时自动高频喂食,让虾少食多餐、更好地吸收食物,也让水里的PH值更加稳定,提高养殖存活率和出虾率。“这样的投喂方式一是让虾的体格更加均匀,二是减少人力,让工厂向自动化靠近,未来‘一人一车间’的管理模式也不是不可能实现的。”庄保陆告诉记者,养虾工厂只有8人小团队,就能实现从虾苗到上市的全流程管理,虾的存活率也从原本的20%—30%提高到80%以上。

目前,首批南美对虾已开始供给上海市场,每天产量约100—150公斤。“工厂化养虾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外界对农产品的影响,崇明只是一个开端。”他说,上海养虾的成功经验将推广至全国,未来在北方地区也能在冬天吃上新鲜的活虾。

以销定产,有机菜更亲民了

除了数字化技术加持,互联网反哺农业还体现在产销模式的更新上。“以销定产”的故事,同样发生在上海万禾的农场内。

声声蝉鸣中,万禾农场大棚内一棵棵有机番茄正在悄然成熟,红彤彤的小番茄和略显青涩的大番茄被工人摘下,在包装车间挑拣密封后,几小时后便能在市区各大门店上架。

2012年,万禾农场落地崇明之初,有机菜主要有两大渠道:会员制和进口超市。吴琦告诉记者,农场曾吸纳2000多名会员,每周递送一次蔬菜,虽然蔬菜数量不多,但品种却多达150种,“毕竟会员总不能每周都吃生菜、胡萝卜吧。”

户外养殖_室外养殖致富项目_致富室外养殖项目有哪些

由于有机菜要求较高,比如土地需要两到三年的转换期,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物质,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等,“不能用化肥,我们就养羊堆肥,不能用农药,我们就人工除草,一次除草就要花一万多元,成本之高可想而知。”更令吴琦头疼的是,这一模式下的有机蔬菜只能小规模生产,土地利用率低、管理成本高,价格偏高,普通市民难以长期购买,有机蔬菜逐渐成为高收入人群的“专供”,企业经营也面临发展瓶颈。

面对产销不平衡的难题,万禾农场与盒马“牵手”,通过市场销售数据来动态调整农业生产。短短5年间,有机菜的价格从每份(250克)二三十元降到了最低3.9元。“我们只管种,他们负责卖,也算打通了有机农业的盈利模式。”吴琦说,农场的种植品类已经减少至20种左右,还少了物流、仓储等成本。

此外,有机菜的损耗问题也不容小觑。与菜场里常见的蔬菜不同,万禾农场的蔬菜“卖相”并不算好,茄子歪歪扭扭,颜色一半紫一半白,番茄也并非通体鲜红,花菜还有些斑点。“蔬菜本身都没有任何问题,但受限于品质要求,只能舍弃作为饲料。”盒马生鲜采购管理专家刘良超表示,为减少浪费,将有机菜“化整为零”,瑕疵处剔除后制成沙拉、半成品等方式销售,既满足了消费需求,又减少了损耗,“顾客连切菜都省了,损耗也从40%—60%降低至10%左右,进一步拉低成本。”

目前,我国有机食品消费市场正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国家认监委2020年一项调查显示,85.9%的调查对象增加了有机产品的消费比例。市场监管总局《2021年中国有机产品认证与有机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获得认证的有机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43.5万公顷,有机产品国内销售额约804亿元人民币,较2019年增长18.6%,成为全球第四大有机食品消费国。

“在崇明的10年,我们见证了有机市场在上海的成长。”吴琦相信,随着数字化农业的发展,有机菜也将会步入更多上海家庭。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