靛房,一个镶嵌于永顺、保靖、龙山三县边陲的龙山南部山区小镇,身处莽莽群山之间,曾因区位优势,有过辉煌的边贸历史和优良的商贸传统,后因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变和交通的落后,再度让山多田少的靛房被围困于大山之间。“早饭ga(吃)了,夜饭tai(没有)!”,贫穷,像周围的大山一样压得靛房人喘不过气来……

不能再穷下去了!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迈进,公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别是龙永高速连接线穿境而过,自此交通不便这一横亘于靛房人面前的瓶颈得以初步破解!路通了,网络时代带来的大量信息来了,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了,穷则思变的靛房人心思也开始活络起来!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靛房山高林密,生态养殖资源丰富,靛房镇坡脚片区的养殖能人盯住这一优势,开始琢磨起脱贫致富的“野路子”来:野猪驯养、竹鼠圈养、蔬菜反季……

特种养殖:满足城里人的“叼”嘴巴

沿着蜿蜒的公路,小编来到靛房镇联星社区的一家养殖场,刚下车,湛蓝天空和絮白云朵便画卷般映入眼帘,走在因云朵掩映而忽明忽暗的山间小道上,呼吸着充斥着负氧离子新鲜空气,心情瞬间变得轻快,驱车赶路的困顿也烟消云散。

刚到养殖场,让人眼前立马一亮:整个养殖场就是一个家猪、野猪喂养的“大观园”,一头头膘肥体壮的“野猪”正在猪舍附近“贪婪”而不失警惕地捡食着苞谷粒;不远处的草地林间,几头母猪正悠闲地带一群幼崽撒欢;附近的一个小水塘里,躺着几头猪正在享受夏日里的清凉。

“现在生活水平高了,城里人嘴巴也‘叼’了,我们这些杂交的野猪,肉质既有野猪肉的鲜美,又有家猪肉口感,加上都是放养的,所以深受城里人喜欢!去年我就卖了种猪、成品肉猪60多头,收入接近15万!”这家养殖场的主人田银是一个84年的勤劳土家小伙,他介绍说,目前养殖场里混养家猪和野猪共100多头,长势很好。

“其实我也就是一天喂一点本地出产的苞谷等东西,其余全靠它们‘自力更生’,这些猪圈只是它们临时的家,它们真正的家在山里!所以它们准确的数量,我也不太清楚。”问及养猪的准确数量,老实憨厚的田银脸显出腼腆。

田银还介绍说,他养的蜜蜂每年大约可以收获蜂蜜600多斤,因为蜂蜜的质量好,所以供不应求;养的山羊销路也很好,去年卖到13元一斤,今年又养了100多只。

这个养殖场是整个片区规模最大的,主人叫田名江,在妻子张水玉和儿子田辉的支持下,搞起了土猪养殖,先后投资50多万元,平场地、建猪舍、修路、挖水塘,引进优质猪崽,建成了这个家庭养殖场。

“一定要放养,这样既可以保证土猪的肉质,还可以大大的缩减喂养成本,虽然产量没有圈养高,但生长周期一年土猪是最好销的。”田辉说话时,脸上充满着自信,他告诉小编场里现在共养了300多头土猪,其中有母猪60多头,因采用放养模式,也有部分杂交野猪。

他还介绍,目前除了卖成品猪,猪崽销售也很不错,仅今年上半年就已经卖了200、300头,资金的快速回笼,让他更有信心了。

这个汗流浃背的土家汉子,名叫田安林,联星社区主任,也是该社区野猪驯养和家猪养殖的带头人之一。

“扶贫只能扶一时,要脱贫还是要靠自己肯搞!我今年卖猪崽赶上了价,收入3万多元,虽然辛苦,但不比打工差,还可以照顾家庭。”曾经有过外出务工经历的他,眼界宽、心思活,返乡后就和大伙一起利用家乡本地的自然优势资源,干起了投资风险不大的野猪驯养和家猪养殖。

“凭我们几户搞不到好大的场合。我现在还将猪崽免费送给乡亲们,然后再共同分利,争取形成规模,搞成产业,让大家都受益!”田安林说话时,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这位彭大哥,据说是保靖人,他也来到联星社区养殖黑猪、山羊,驯养野猪。

说起联星村特种养殖,田安江和他的“未来家庭农场”是必须要去看一看的,他是养殖啥滴?自己看吧!

呆萌吧?是不是萌化了你的心?对,它就是竹鼠。

田安江原本在吉首发展,因乡亲们看中他的竹鼠圈养技术,便把他请回来,带大伙一起干。他的养殖场共有1000余只竹鼠,因处于创业初期,现阶段获利点主要是卖种鼠,一斤左右的350元/对,一斤半左右的400元/对,两斤左右的450元/对。

目前,跟着田安江学习养殖技术的已经有4家了,规模最大的养殖竹鼠近400只。

在采访途中,我们与一群“不速之客”不期而遇,还被它们挡住了去路!

一问之下才知道这些放养的牛,是社区养牛大户向德海家的。联星社区第一支部书记、靛房镇农技站站长向德金告诉小编,向德海家的牛,经过近7年的自繁自养已经达到100多头,目前还在投入资金扩建牛舍规模,他的目标是将母牛的数量发展到60—100头。

途中,向德金还告诉我们,养殖让大家尝到了甜头,大伙儿都积极加入养殖队伍。目前,全社区养猪近3000头、牛800余头、山羊近6000千只,还产生了14个养殖大户;其中,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140余人依靠养殖产业脱了贫。

反季种植:变劣势为优势走上脱贫路

靛房镇地理位置较高,很多地方在海拔900米以上,很多农作物生长周期长,产量不高,让本就不多的土地反倒成了“鸡肋”。随着交通的改善,社区的孙凤鸣、田银两个年轻人便开始琢磨起来:高山蔬菜比山下的成熟迟,而城里人对蔬菜的新鲜程度要求很高,何不干脆等山下蔬菜过市之后再上市,打一个市场时间差,拉长新鲜蔬菜的食用期!高山上浓重的雾气也能满足很多蔬菜的生长,加之高山气候的影响病虫害也很少,这样高品质的生态蔬菜肯定受欢迎!

拿定主意,说干就干!两人在社区和乡亲的支持下,流转了486亩高山土地,于2014年成立了高山反季蔬菜种植基地,经过近4年的苦心经营和探索,引进了优质的辣椒、豇豆、小白菜、南瓜、土豆、生姜、橄榄菜、甜玉米等品种进行轮种,使基地走上了正轨。同时,还吸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76人在种植基地务工。

站在挂满辣椒的地里,孙凤鸣这个稳重的土家汉子开心的笑了,他说今年收成不错,辣椒、豇豆已进入收获期,预计辣椒亩产量在6000斤左右,豇豆亩产量在8000斤左右;8月中旬将集中上市,主销龙山县城、吉首、保靖、常德等地。

采访中遇到的这个正在采摘豇豆的大姐,边采摘边高兴地介绍,她叫罗文艺,是社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做农活是她最拿手的,在种植基地做工工资是每天100元,有的人仅仅上半年就领了10000多元,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在与小编聊天时,她一直很满足的笑着。

“今年基地的年产值预计可达80万,但由于生产投入和销售等原因,真正收益并不高,一年仅发工资就要30多万,有时候真的想放弃。但是对基地有感情了,特别是还可以让乡亲们得到实惠,就坚持了下来!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孙凤鸣脸上充满着对未来的信心和对乡亲们的担当。

【图片】曾祥辉 彭 杰

【作者】彭 杰 叶 红

【编辑】叶 红 彭 杰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