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领头雁,我将继续发挥带富领飞作用,帮助农民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和管理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持续将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助力乡村振兴。”这是陕西省2023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肉羊肉牛产业培训班优秀学员郭双牛说出的想法,那在他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理想远大,争做信念坚定的“奋斗者”
1971年,郭双牛出生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巴拉素镇小旭吕村,生于农村的他从小便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1990年高中毕业,他放弃求学之路,开启了外出打工之旅,从事土建行业,辗转周边各地为乡亲们建房谋生,一干就是14年。成家立业后的他于2004年转行干起了运输行业,随着时代发展,此时的郭双牛也成为了一名小老板,这也为他赚到了第一桶金,家中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儿女相继成家后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但此时,外出奔波多年想寻求安稳的郭双牛又有了新的打算,回到家乡去,在家乡的热土上大展拳脚,2013年,他毅然返乡创业。
万事开头难,刚回到老家时,郭双牛发现村里留守老人居多,大量土地被闲置,头脑灵活的他承包了80多亩土地,开始了他的回乡创业路。土地有了,种什么、怎么种成了一大难题,作为门外汉的他积极向乡亲们请教,选择了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农作物玉米和土豆,以增收为目标,坚持产业化、高效化发展思路,通过科学的种植技术,确保农作物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同时,他还养殖了240只白绒山羊和80头肉牛,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保证动物的健康和生长,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和废弃物,他巧妙地利用起来,将其作为有机肥料用于农作物的种植,既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又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种植和养殖之间的互补关系,形成了他的“绿色循环生态系统”。农作物的生长为养殖提供了丰富的饲料来源,而养殖产生的有机肥料又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这种循环往复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还减少了环境污染,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他还注重与当地农户的合作与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带动更多的农户加入到这个生态系统中来,共同推动当地农业的发展。“绿色循环生态系统”不仅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高效与环保,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的增收。随着土豆、玉米等农作物种植不断规模化、产业化,有效带动了机械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在农作物种植和收获两季,郭双牛的种植基地也给当地村民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
敢为敢闯 争做技能高强的“领头雁”
很快,在种养殖业产业小有成就的郭双牛,意识到农业大有可为,不甘心成为传统“老农民”的他,再次寻求突变,传统种植可保本,却不能致富,他把目光对标土地又开始了研究。
巴拉素镇小旭吕村地处北纬38度是“西瓜黄金种植带”,这里广袤的沙地、较高的温差、充足的光照、丰富的水源,使生长的西瓜具有果肉鲜红、果汁丰富、甘甜爽口的优良品质,被人们称为“毛乌素沙地的绿珍珠”。虽然村里一直有种植西瓜的传统,但不成规模,如果大面积种植,是否有好的效益?百思不如付诸行动,当时很多人不太看好这个投资项目,觉得大面积种植风险大,有的人甚至嘲笑说,“你们连玉米、土豆都种的一般般,还想种西瓜?”不管别人怎么说,他始终坚持一个信念,那就是如果要干一件事情,就要用百分之百的努力把它做好。郭双牛一门心思投入到西瓜种植过程中,向村里有种植经验的人请教学习西瓜种植技术。经过深入学习、钻研西瓜种植技术,结合自己不断的摸索和试验,种植第一年就大获丰收,亩产高达8000斤,每亩收入达6400多元,比传统种植的收入翻了四倍。特色种植带来的红利让郭双牛趁热打铁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同时,他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方式对接外来客商,将自己种植的西瓜销往全国各地并受到一致好评。
就在他以为一切往好的方向发展时,2021年春天的一场沙尘暴一夜间将他60多亩已经发芽的西瓜苗全部掩埋。看着满园黄沙,郭双牛欲哭无泪,心如死灰,可他的妻子不死心,用手将瓜苗挖出时,发现还有补救机会,郭双牛带着乡亲们在地里挖了三天三夜,将黄沙掩埋的瓜苗全部挖出,浇水覆膜,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西瓜长势旺盛,又是一个丰收年。
通过几年的西瓜种植,郭双牛摸索出了一条自己的致富路子,由于种植技术过硬、经验丰富,且种出来的西瓜全部施的是农家肥、不用任何化学农药,所以种植出来的西瓜又大又甜,不仅产量高,而且口味纯正,口感更好、甜度更高,常常被抢购一空。他的西瓜远销到山西、广东等地区,很多客商还慕名前来采购西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他深感单打独斗的不易,他的目标是充分把种植户凝聚到一起,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他毫无保留地传授种瓜经验,带领更多当地老百姓一起种上“致富瓜”,奔上致富路。他成立了“双牛家庭农场”,通过“基地+农户+市场”的运作模式,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另外,西瓜种植产业还给一部分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让村民们既挣到了钱又学会了种植技术,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种植西瓜的行列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巴拉素镇共种植沙地西瓜5300亩,产量达3500多万斤,涉及瓜农1000多户,产值3500多万元,每年联合总社、兴农驿站向社会发布批发信息,解决沙地西瓜的销路,巴拉素镇西瓜产业也不断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订单化发展,同时也让更多群众踏上了乡村振兴“快车道”。
在镇政府的带动下,致富“雪球”越滚越大。多年的种植经验告诉郭双牛瞄准市场需求、严格把控品质是关键,在种植产业化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想理念,积极试验示范黑皮瓜、无子瓜、富硒瓜等多个新品种。他认为,只有具备独特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谈及未来发展时,郭双牛表示,将不断提高自己的种植、管理水平,扩大种植规模,做好农场管理,将家庭农场进一步做大做强,带动周边更多的群众一起开展特色农业种植,逐步走“一村一品”的发展道路,打响品牌,带领更多的老百姓共同发家致富。
脚沾泥土 争做为民服务的“勤务员”
农业机械化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和基础支撑。郭双牛在深耕种养殖业的同时,把农业社会化服务也纳入了家庭农场的发展之中。村庄变成了空心村、老人村,“谁来种地”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另一方面,小农户生产面临土地细碎化、管理粗放、生产经营成本高、质量差、效益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难题,郭双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帮助农户全程托管,提供“耕、种、管、防、收”全产业链服务,也可在充分保障农民经营自主权的前提下,为农户提供代耕代种、喷药灌溉施肥、机械收割等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综合托管等多种模式服务。
郭双牛说,“耕、种、管、收各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标准作业效率高!原本要耕种好几天的种子,一天就播完了。早上还是地里长的玉米,中午就成了袋里的粮食。大型收割机、旋耕机、插秧机等机械设备成了主角。无人化、少人化的自动导航、智能农机逐渐兴起,农业成了有奔头的产业。”
学以致用 争做时代浪潮的“新农人”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把学习做为干事创业的“必修课”是郭双牛这些年前进的动力。通过参加新型职业农民、西农承办的陕西“头雁”等不同高规格、高水平培训班的深入学习,不仅圆了他的大学梦同时激发了他的“破题”新思路。这次在西农的学习给他带来不一样的收获体验,以课堂教学、现场教学,线上授课,小组讨论、导师见面会、头雁论坛、汇报答辩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系统培训,为他的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和经验。乡村振兴路径分析、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的运营和管理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更是成为了他前进路上的风向标。
多元化学习让郭双牛获益匪浅。通过与来自各地的优秀新农人交流,他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需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正是这种多元化的学习,让他在领头雁的角色中更加敏锐地洞察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回到家乡他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从一名小白成长为“土专家”,他通过“面对面讲、手把手教”,针对农户提出的“疑难杂症”精准“把脉开方、对症下药”,现场讲技术、面对面答疑,切实把生产难题解决在“田埂上”,真正将农业知识、种植技术普及给广大农户。用接地气,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把西瓜种植如何选地、选种、种植方式、养护方式等方面的知识讲得特别到位,为当地农户实际种植、生产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
如今的郭双牛,是广袤陕北农村大地上的一位“新农人”。他长于农村,不忘农村,扎根农村沃土,在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智慧和汗水,带领乡亲们走出一片新天地。“这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回顾返乡创业路,郭双牛说,“做农业要看到回报,就要坚持。作为一名‘新农人’,有情怀、有担当,是走向农村最需要的品质;有实干、有魄力,是走向农村最需要的能力;有想法,敢实践,是走向农村的现实需要。创业前一定要完成心理建设和实地调研,尽量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热爱的方向,并愿意为之迎难而上。”下一步,郭双牛将紧盯镇政府关于巴硒一号西瓜品牌的战略目标,坚定信心、持之以恒的将特色种养殖结合,打造绿色循环生态农业,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成教学院
作 者:王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