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70年代初,勤劳的漳州人民在云霄和东山两县之间,建了一条80多公里的向东渠。这条“人工长河”被《人民日报》誉为“江南红旗渠”。当年,5万多名干部群众凭借镐头、铁锹、钢钎、独轮车等简单工具,靠肩挑锄挖、一钎一锤,“逼”水上山,建渠引水,历尽艰辛建成了向东渠,彻底解决了云霄和东山两县千百年来“十年九旱”的问题。
2018年云霄县建成“向东渠纪念馆”,2020年建设向东渠精神教育实践基地和主题公园,全县上下掀起学习“向东渠精神”的高潮。近年来,云霄县着力发展杨桃种植业,深入挖掘利用畲族风情、古村落、文物古迹等文化资源,吸引青年返乡,青春之花在田间地头绚丽绽放,与家乡人民一同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图景。
畲乡风情款款而至
坡兜畲族村是漳州市云霄县惟一的少数民族村。2020年起,坡兜村以“一园两桥两溪三个点”特色项目为牵引,实施24个村寨建设项目,总投资3000多万元。“一园”即“一鉴钟情”特色畲族文化园;“两桥”即村部桥拓宽改造工程、车圩桥及连接线建设工程;“两溪”即车圩溪、南溪生态水系项目;“三个点”即寨门建设、村部改造、幸福院建设项目。时光流转间,村里发生了美丽蝶变。
回忆起“三月三”坡兜村的场景,村民黄素玉记忆犹新:村部前、榕树下,畲民们聚在一起重学畲语、唱起畲歌、排演竹竿舞,欢笑声与舞曲声交织成一片。大人、小孩着畲服、唱畲歌、做草粿,吸引摄影家们不停按下快门,定格下一幅幅和谐的畲村春日图景。原来,作为全县唯一的少数民族村承办了坡兜畲族乡村振兴现场会。以歌舞为媒,坡兜迎来了各地宾朋走进村寨共赏畲村古韵风情、共享乡村振兴成果。“这是我的儿子,这张是刚进入村口的那个地方拍的……”黄素玉手机里存着不少摄影家在节日里拍下的照片。
畲族孩子做草粿
2020年初,云霄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坡兜畲族乡村振兴战略“一村一方案”五年发展规划》,着力在坡兜村实施一批民族风情特色项目、培育一批传统民俗活动传承人,希冀打造中国特色少数民族村寨。在坡兜村党群活动中心,一幅巨大的图片赫然入目:“我和畲族是有缘分的,我的心系着畲族人民。”朴素的畲乡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在感恩中奋进。“聚焦乡村振兴,全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坡兜村走在前列;推进农业高质高效,推进乡村宜居宜业,推动农村富裕富足,推动民风向上向善,坡兜村始终走在前列;发展特色产业、优化环境整治,挖掘畲村底蕴、构建“三治”体系,提升公共服务,畲村振兴五大目标稳步实现。
这一天,我们在74岁村民钟良泽的向导下,参观了坡兜村。茶马古道、“金交椅”、钟氏家祠等,在省、市挂钩帮扶单位的倾力扶持和县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房屋立面改造、巷道水沟整治等坡兜村的建设推陈出新。村子充分挖掘整合“金交椅”土楼、茶马古道等当地特色资源,相继启动工程,村容村貌改造不仅激活坡兜人气,也为村民带来就业岗位。村两委还积极对接引进雨伞骨、人造花加工和防护面罩生产等企业,动员外出村民留下来参与家乡建设。
坡兜村七旬老者为游客讲述畲家风情
“孝敬长辈”“事业有成”“望子成龙”“合家平安”“家庭美满”“天长地久”“五谷丰登”……行走的坡兜村,不禁会放慢脚步,对那些畲族文字进行一番细细品读,心底不由得涌出许多的感动。
产业兴旺其乐淘淘
“上下同心、依靠群众”是下河杨桃产业振兴的精神力量。“过去我们最发愁的是杨桃卖不出好价钱。”下河村党建指导员蔡劲松告诉笔者,云霄县下河乡下河村杨桃种植已有百年历史。早年因为缺乏科学的引导,农户们各自为战,杨桃种植面积大而散,口感酸涩。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剩下老人们守着家园,山村成了“空壳村”;如今,科技特派员指导种植,年轻人开办农家乐、线上线下销售杨桃,一到杨桃收获的季节,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和农户们开心的笑容,大家纷纷收获幸福和满足。
畲家娃欢喜摘杨桃
游客们到了下河乡,可以串点连线看美景。云霄下河坡兜线“抱团发展、打造特色产业品牌”,以下河村杨桃产业为轴,辐射带动上河村、坡兜村发展特色种植,形成连片种植示范带,杨桃种植总面积约6800亩,年总产量3.4万吨,总产值超1.2亿元;发挥产业示范带动效应,带动上河村、坡兜村农户种植青枣、桑葚、金枣等农产品,夯实产业根基;通过发展“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擦亮产业品牌。
杨桃卖得好,村民可以在合作社上班,每天有超过百元的收入。近年来,下河村依托千亩杨桃资源,创建下河杨桃园地标驿站,并连续多年举办杨桃采摘季、杨桃美食节、“杨桃王”评选等活动;下河乡深入挖掘古村落、古码头、古庙宇等文化资源,打造集农业观光、休闲娱乐、历史文化观光、生态保护、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暨文化旅游生态观光园,努力推进下河杨桃生态观光园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工作。
杨桃花儿俏枝头
三夏时节,杨桃花挂满枝头,细细碎碎的小花,粉嫩嫩的,很是招人喜欢。有的枝丫上已经装出花生米大小的杨桃小果,使人怜爱。如果不仔细看,你一定会错过它姣好可爱的样子。可以想见的是,待到杨桃成熟的季节,一筐筐、一篮篮、一箱箱味道甜美、爽口无比的杨桃就会“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返乡创业劲头十足
乡村振兴,是一个呼唤人才同时造就人才的舞台。返乡创业青年为乡村振兴舔砖加瓦,广袤乡村回馈他们以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出生于1996年的云霄县火田镇人林洪森,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创业。2018年他找到无人机与农业的结合点,推进“无人机+农业植保”发展。几年间,林洪森凭借勤劳和智慧,在泥土里扎下根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发展产业,蹚出了一条新路。
“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农业领域,让农村更有年轻的活力,让植保更加简单。”四年前,林洪森开始创业时是单兵作战,现在宜木公司已经有8个“小伙伴”了,其中有4个是大学生。合作菜园果园,是林洪森一直引以为自豪一种服务方式。位于平和霞寨镇的生态果园示范基地,就是把果园托管给宜木公司,取得旅游、生态、农业合作共赢的一个成功案例。“现在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这是植保无人机的商机,也是智慧植保最好的一个切入时机。”林洪森一直在构想着自己的团队如何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为家乡的农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家乡漳州是美丽的,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
创业青年林洪森正在用飞机进行植保作业
是的,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在返乡创业、振兴乡村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少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过在市场打拼的经历,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了解市场需求,善于培育高效优质农产品,延长产业链、价值链。2021年,林洪森在长泰、漳浦等地采用蔬菜与水稻轮种的模式,他的滚石农场在创业小伙伴们的帮助下,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年产蔬菜约40万斤。2022年6月,林洪森返回云霄县承包了2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甘蓝、生菜等农作物。林洪森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带动乡亲们就业致富。
年轻人返乡创业,拓展了乡村产业,让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加速向农村汇聚。在云霄,像林洪森一样的返乡创业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善学习、肯钻研,在实现自我成长的同时,也让更多人看到乡村发展的机遇,带动更多人投身到乡村振兴这片热土。
半个世纪以来,“向东渠精神”始终是云霄百姓心中的精神坐标。近年来,云霄县以实施特色现代农业“六十工程”为抓手,全力培育十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十个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成十个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新增十个“三品一标”农产品、培育十个“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示范村、建设十个云台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人民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返乡创业者用坚持、专业和热爱在农村挥洒汗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作者介绍:苏水梅,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福建中青年作家班学员。曾在《人民日报》《散文》《北京日报》《星星》《福建文学》《山东文学》《台港文学选刊》《厦门文学》《泉州文学》《百花园》《散文诗世界》、《福建日报》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多篇,曾获福建省优秀文学奖、漳州市百花文艺奖等多种奖项。已出版散文集《葡萄藤结出了葡萄》《岁月的背影》,短篇小说集《女人的月亮》,诗集《闺阁铁汉蔡玉卿》4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