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鞋底、绱布鞋,村里的妇女基本上都会,也从来没听谁说过,做布鞋能赚到钱的……”两年前,面对帮扶干部多次上门动员,泗县墩集镇石梁河村贫困群众周素芹满心疑惑地参加了就业技能培训班。
通过技术人员的手把手教学,周大姐很快掌握了泗县药物布鞋的制作工艺,第一个月就赚得1800多元的加工费。工厂将鞋帮和鞋底送到代加工点,绱好的鞋子由厂家统一回收,每双鞋给18块钱的加工费,参与其中的贫困家庭年增收可达20000多元。
周围贫困群众和残疾人在周大姐的带动下,一起参与手工绱鞋。如今,周素芹的家成了泗县药物布鞋的代加工点,也成为了全县“居家就业示范点”。从带着疑惑干到领着大家干,周大姐重拾的不仅是生活信心,还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起初,绱鞋底只是为了养家糊口。现在,我把这当作一项事业,做得好了才不辜负党的好政策,才对得起几十口子贫困群众对我的信任和认可。”周素芹说。
接地气的沟通 最能打动人心
“对于贫困群众的思想转变,我们用的是老百姓乐于接受的方式。会场里说不清的,我们广播里说;村头说不清的,我们在地头说;文件里说不清的,我们举例子说。同时,我们还选树励志典型,发动脱贫群众,共同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泗城镇胡陈村驻村工作队长李诚在帮扶工作中,总结出的与贫困群众沟通经验。
胡陈村村民文化广场聚集了不少群众,脱贫群众梁新兵正利用早上的时间,向贫困群众传习自己的脱贫经验。这边传习结束,那边他就带领一组村民开始了村里的环境整治工作。2013年的一场车祸,让梁新兵因残致贫。他利用村里协调的小额扶贫贷款5万元,发展养殖业,成为全镇不等不靠的“励志脱贫户”。2017年他被评为泗城镇“十佳励志贫困户”,同时被县委、县政府授于“脱贫攻坚奋进奖”,并当选为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胡陈村开办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以来,他主动请缨,上台讲述自身的奋斗历程,传授实用种养技术,分析市场行情,每次来听讲的贫困群众都有六七十人。
今年以来,泗县建成县、乡镇、村(社区)、自然庄四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749个,建设传习员队伍,培养脱贫励志典型担当传习员,灵活运用开放式场所、便民式课堂、流动式宣讲等形式,开展各类传习活动3000余场次,受益群众35万余人次。
“我县着力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学理论、用政策、谋发展、促攻坚的重要平台。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讲什么;群众爱往哪去,哪里方便群众受教育,我们就在哪里宣讲。”该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尉成辉说。
通过“集散结合”、“传习结合”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深入田间地头、居民院落、园区工厂等生产生活一线开展形式多样的传习,把致富思路、知识和技能送到贫困群众身边,把志气、信心送到贫困群众心坎上,让贫困群众听得进、学得会、用得上。
大杨乡小丁村将传习点建在了该村的扶贫工厂,通过传习员直观、形象、可操作的“体验式”教学,贫困群众王友兰在这里学会了电机缝纫技术。“参加两次学习之后,我成了扶贫工厂的熟练技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王友兰面带微笑。
看得见的收益 最能鼓舞人心
家家房前屋后石榴飘香,树下大团冬青成行,环绕广场的小河静静流淌,漫步在泗县黑塔镇韩徐村,处处感受到“榴韵新庄”的静美和安详。
三年前的黑塔镇韩徐村是另外一番景象: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垃圾随便堆,苍蝇追人飞……
“我们村将绿色产业发展融入人居环境整治的全过程,利用整治后的房前屋后闲置土地种植软籽石榴,让群众看得到‘绿水青山’,享受到产业发展的‘金山银山’,主动参与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来。”韩徐村党总支书记杨步威说。
自2017年泗县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来,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了以“三清四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县自然庄已整治完成1240个,累计清理汪塘沟渠600万方,柴草秸秆140万余方、禽畜粪便96万方,拆除破旧危房95万平米。同时创新生态扶贫政策,推动公益性岗位和产业扶贫深度融合,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环境美了,产业强了,群众的干劲更足了。
草沟镇街西村贫困群众王永奇照顾家庭无法外出打工。凭着自己以前在服装厂打工学下的经验,王永奇在有了想在村里办厂的想法。草沟镇政府和街西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大力支持,并给予王永奇资金支持和一系列的政策优惠。村里给王永奇提供了5万元的贷款并将给提供场地。2016年,利用村扶贫车间,王永奇的金灵服装加工厂开业啦!工厂主要承接上海和江苏常熟的服饰加工业务,通过服饰加工产生经济效益。一年下来,王永奇的服装加工厂,投入固定资产8万元,流动资金19万元,预计年产值60万元,实现利润13万元,并有效带动本村18名贫困户就业,人均月增收3000元。
泗县进一步挖掘特色产业,搭建创业平台,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扶贫、工业园区就业扶贫、资产资源收益扶贫3大体系,持续推进南北两条产业扶贫示范带和“一村一品”基地建设。今年以来,新增设施农业2万亩,花卉苗木和经果林3万亩,累计带动贫困户21000余户,户均增收4000元。
“屏山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已入驻企业13家,建成果蔬大棚500亩,干杂果采摘300亩,高档花卉30000平方米,苗木基地2500亩,带动周边100多名群众、贫困户就业。”屏山镇党委书记仝鲲鹏自信地说。
美起来的乡风 最能浸润人心
走进大庄镇曙光村,精心打造的脱贫攻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华传统美德文化墙,形成了“一墙一风景,一墙一文明”,让群众抬头见文明、沐浴文明中。
把孩子送到学校后,瓦坊乡张楼村贫困群众杨正达就开着垃圾收集车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村里给他提供了一个保洁的公益性岗位,在农忙之余,每月可以领到1500元的工资。
杨正达肢体三级残疾,家中上有80岁的母亲要赡养,下有8岁的儿子要照顾。面对生活的压力,他起初选择了逃避,经常到村部要钱要衣要粮食,是村里有名的“懒汉”。“看到从小玩伴都能发家致富,俺自己都没脸见人。俺现在用自己劳动换来的钱,说话都有底气。俺再也不去村部瞎胡闹了,看到别人都能在爱心超市里领东西,我也要好好表现,去领米领面。”
近年来,泗县积极探索“爱心超市”社会扶贫模式,贫困群众通过积极就业、产业、发展产业,参与家庭环境卫生评比、德孝评比、扶贫政策问答评比等活动获得相应积分,并用积分在村里的“爱心超市”有尊严地获取所需生活物品。目前,泗县“爱心超市”累计发放160余万元生活物品,惠及25.6万余人次。
泗城镇朱桥社区贫困群众朱琳,身残志坚,用微薄的收入照料患病双亲,给子女树立孝道榜样。她说:“我们得经常问自己‘你做到了孝敬老人没?’我们要常陪父母聊聊天,照顾好他们的生活起居。”这得益于该县“孝道扶贫”的探索。
该县结合农村危房清零行动,积极印发《给全县人民的一封公开信》,动员党员干部、独居老人直系亲属等带头把老人接回家居住,在全县开展“我把老人接回家”孝老敬老活动,弘扬孝道文化。组织一批孝道楷模与热心人士自发组建“孝道志愿队”,进村入户一对一地讲解宣传孝道家风,动员子女签订赡养协议,进学校开展孝老爱亲专题教育活动,目前全县有孝道志愿者3000多名,开展各类活动400余次,赋予了孝道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泗县从“革陋习、讲文明、树新风”入手,积极推动移风易俗,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评选活动,倡导乡风文明,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截止目前,全县婚事新办612户,丧事简办863户,共评选出“星级文明户”143086户,其中十星级2806户,九星级11747户,八星级25754户,七星级40541户,六星级35835户,五星级及以下26403户,先后涌现出中国好人1名、安徽省好人3名、宿州好人12名、最美泗州人50名。
乡风净、民风纯、思想齐、干劲足的文明新风,成为助推幸福美丽泗县建设的强大力量。
刨除贫困群众的“穷观念”,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既要舍得“财力”,也要舍得“人力”,更要舍得“精力”。“看花容易绣花难”,经济扶贫是硬扶贫,精神扶贫就是软扶贫。泗县在解开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扣子”上颇费了一番大力气、硬功夫。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志智双扶”,充分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高水平同步小康。(单珊、王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