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动物的养殖,都必需遵循该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并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和提供相应的养殖技术,才能促进其健康生长。人工养水蛭(蚂蟥)绝不能例外。
人工养水蛭,是一项新兴产业。在目前,对水蛭生理生物学特性和相应的养殖技术的研究,都还欠深入,因而只能在养殖实践中,采取顺序渐进探索的方法。人工养水蛭尚有大量的技术问题需待解决。首先,在养殖中生长速度缓慢和常有死亡的状况,就是例证。
水蛭体细胞中的特殊DNA基因链,能自行合成和分泌具有很强免疫功能的干扰素等活性抗体物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水蛭就此不会染病和死亡。导致水蛭死亡的因素很多,尤其是在人工高密度养殖的条件下,经常会不可避免地与水蛭习性不相适应的情况出现,因而就极易导致水蛭不适应与应激综合症的诱发。
激发水蛭不适应与应缴综合症的因素很多:
一、是环境因素:例如水、土、草的理化性状以及配置的失调,有毒有害污染物质超值,病原体和敌害的侵袭等;
二、是自然因素:例如气候、温度、溶氧的骤变,强光热、雷电、噪声、紫外线等;
三、是人为因素:例如:捕捞不当致伤,激烈惊扰,反复转移、建池、投喂、管理不善等;
四、是生理因素:例如水蛭的生理习性对应激因子的承受力和应变力有限,潜伏性细菌和寄生虫的急性转化等
不仅如此,有时诸多因素往往又叠加在一起,更使水蛭无法适应,病变就无可避免。在长江中下游南线,4月中旬至5月份,是孕蛭的临产期和产卵后的休养期,临产水蛭需要安静和保护,产生水蛭体质虚弱,二者都经不起太大的惊扰,若稍有不慎,极易诱发成不适应与应激综合症,若在此期间引种养殖,不利因素是理所当然的,尤其是尚未掌握水蛭生理习性和病害防治方法的初养者,极易导致水蛭的大量死亡。
水蛭受传染性病菌的病症很多,常见的有体表出现白斑病灶,由水霉菌感染的水霉病,有体表出充血红斑的蛭腐病,有硕部瘤状凸起发白硬化由细菌性感染的卵囊炎,有肌体呈园柱形挺直硬化僵直病,有尾部发白软化的烂尾病,有由感冒引起的发烧病,由单胞菌感染的肠胃溃病,以及由弧菌感染的弧菌病等等。
此外,水蛭对药物非常敏感,消化道内又有共生细菌存在,消毒或药物治疗的浓度稍大,就会引起死亡。对患病或死亡的个体要及时捡出,晾干,备用。
值得强调的是:农药、化肥对水蛭的毒害最大,鸟类、蛙类、蛇类有时也捕食它们,养殖时应注意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