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属名贵淡水产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尤其是大规格河蟹(雌150g以上、雄200g以上)以其个头大,肉多鲜美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目前,大规格河蟹的生态养殖在我国正处于推广阶段,本文主要讨论大规格河蟹生态养殖的关键技术。
一.亲本提纯复壮
提纯复壮是大规格河蟹生态养殖中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原来的河蟹养殖只是直接地挑选蟹苗,由于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中华绒螯蟹蟹苗品质遭到严重破坏,因此挑选的亲蟹通常品种不纯,品质不佳,直接影响河蟹的产出质量。而通过提纯复壮后,进一步提高了中华绒螯蟹蟹苗的基因纯度,使之优质基因最大程度得到保留,劣质基因得到剔除,保证了亲蟹的优良品质。
二.用生态育苗技术培育壮苗
河蟹养殖的生态育苗技术是指在整个育苗过程中不加温,从布苗到大眼幼体不使用抗生素等药物,生态育苗培育的蟹苗体质健壮,生命力强,成活率高,从大眼幼体培育至扣蟹的成活率可达20%左右。
河蟹生态育苗包括亲蟹的选留、运输、越冬、促产,怀卵蟹的饲养(幼体孵化)、幼体培育和蟹苗捕捞等技术环节,其中亲蟹是生态育苗的基础,幼体培育是生态育苗的关键。
(1)挑选优质亲蟹
河蟹亲本提纯复壮是一个大规模的培育过程,提纯复壮后的蟹苗中仍然存在着低品质,基因纯度不高的蟹苗,因此挑选优质亲蟹也是大规格河蟹生态养殖的重要一步。
亲蟹的选择是优质蟹苗高产高质的基础。目前,国内公认的优质蟹种是长江水系中精养池塘养殖的中华绒螯蟹。优质的的长江水系河蟹蟹苗应该是规格整齐,无病无伤,活动力强的,可以根据苗种活动情况,体表有无寄生虫等来挑选健康优质蟹苗,同时还要避免使用来源不明的蟹苗进行养殖。雌蟹规格在80g左右,雄蟹规格在125g左右,雌雄比例为2︰3。
对中华绒鳌蟹蟹苗标准进行挑选,选择头胸甲明显隆起、额齿尖缺刻深且左右2个呈“U”形、额后具有6个疣状突起,以及具有明显的第4侧齿的优质高纯度的中华鳌蟹蟹苗。亲蟹的挑选时间最好放在河蟹上市旺季的后期,一般在上一年11月初到下一年3月之间,挑选出优质的蟹苗后就可以开始进行强化培育,常见方法是将亲蟹直接放入促产池中进行交配。亲蟹的培育环境最好是在封闭的水泥池中,水池深度最好是在1.5m~2m之间。
(2)注重幼体培育
幼体培育前的除淤消毒。在幼体培育开始前的15天至30天就必须开始清理培育池池底以及排水管道中的垃圾、淤泥,采用消毒药物杀灭不利于河蟹幼体培育的各种生物。
严格控制布苗密度。目前公认的布苗密度是每立方米水体的一期蚤状幼体为3万~6万只左右,这一放养标准,就目前的育苗条件和手段而言,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和产量。
注重生物防治病害。幼体培育期间的病害防治主要是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在使用普通杀菌药物的传统病害防治方法时,还要注重生物防治病害。在幼体培育阶段向培育池中投放光合细菌,光合细菌可以分解有机废物,减少水中有害物质,保持水质清新,光合细菌在水中繁殖时释放出的抗病性的酵素在一定程度上还可防止蟹苗患病,光合细菌在初期还可作为幼体饵料被利用,其所含的丰富B族维生素等活性物质,能促进蟹苗生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河蟹在各个生长时期都是属杂食性的。一般来说,河蟹幼体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辅,也摄食有机碎屑。投放饵料是幼体培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措施,原则上以鲜活饵料为主,必要时辅以代用饵料,投饵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实验证明,正确投放饵料的方式方法能够使幼体培育获得较高的成活率和产量,具体的投放标准:3月~4月,颗粒饵料+小杂鱼为主;5月~7月,颗粒饵料为主;8月~9月,颗粒饵料+植物性饵料为主;10月~11月,颗粒饵料+小杂鱼为主。在河蟹的正常生长阶段,一般每日投放两次饵料为宜,上午占30%,下午占70%。
根据河蟹的各个生长期的不同需要进行科学投喂,科学投喂除了上述所说的投喂时间和投喂类型外,还要注意按照季节和温度来及时调整投喂,一般来说,河蟹生长在5月份到8月份之间,要逐渐加大动物性活口饵料的投喂,但仍然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到了河蟹生长后期,性腺开始快速发育,河蟹的生长已经达到一定水平,这时河蟹需要大量的蛋白质,因此要开始大量投喂动物性饵料。
三.采用生态修复技术修复水环境
大面积栽种水草
河蟹生态养殖的不同阶段对种植水草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河蟹养殖的前期阶段,一般是在清明前,此时要求大面积种植各种适宜的水生植物,栽种水生植物品种要多样化,合理分布,以适合河蟹多方面的需求,一般以黑藻、菹草、苦草、金鱼藻、黄丝草等沉水植物为主。在中期,要求做好水生植物的管理,其中包括通过调节水位达到最佳水色,增强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及时打捞清除水生植物上附着的污染物,水质混浊时,可适量使用生物制剂;保证水草活力,及时施肥等。在河蟹养殖的后期要注意控制水草的生长情况,一般来说,控制河蟹养殖水体中水生植物的覆盖面积在60%左右。当水生植物生长超出水面时,可在五月底或六月初这段时间选择对其割除,让水生植物能够重新生长,从而使水下水生植物更加茂盛。
⑴改善水质。消除或减轻水污染,使水体在质量方面满足水生物生长的条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
⑵改善水文条件。采用合理的调度模式,使水体在水量、水位和流速等方面满足水生物生长的条件。
⑶恢复或修复生物栖息地。
⑷物种保护。
⑸景观和人居环境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