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始终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加强组织领导,系统部署安排,上下联动发力,狠抓工作落实,力争全面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目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聚焦“基点”夯基础,统筹谋划系统推进。一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成立由省委书记担任组长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重要议事日程,作出系统部署安排。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工作,评选表彰40个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先进单位。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深化思政课改革,推进德育创新发展,构建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二是夯实制度建设根基。出台《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等20余个政策文件,推进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强校提质、师资配置优化、教师发展和校长成长、中小学数字校园提升、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学生资助精准化、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提升、学生卫生健康服务提升、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提升“十大行动”。三是整体规划有序推进。召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会,指导各地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规划。与17个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和航空港区签订《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备忘录》,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书,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聚焦“薄弱”增投入,完善支持保障机制。一是强化政府财政保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全省义务教育总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和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逐年递增,切实做到“两个只增不减”。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待遇保障长效机制和工资收入随当地公务员工资调整的联动机制,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确保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二是逐步提高经费标准。2012—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小学每生每年由3458元增至7081元,初中每生每年由5762元增至10054元,2023年小学和初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分别为7611.45元、10551.97元。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经过多次提标,达到城乡统一的小学720元、初中940元;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至每年6000元。实施“一补两贴”政策,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提标扩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十年来全省累计投入各级财政资金63亿元,完成新建、改建农村教师周转宿舍9.86万套。三是合理用好财政资金。指导各地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人口变化,加强教育发展谋划和资金统筹,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监管,压实教育经费支出责任,严禁滞拨缓拨、挤占挪用。
聚焦“均衡”优配置,着力促进教育公平。一是优化学校布局结构。推动学校规划建设与区域常住人口变化趋势和空间布局相适应,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重视城镇中小学校建设,有序保障学位供给,加快消除大班额,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坚持先安置、后撤并,先建设、后撤并的原则,针对生源持续萎缩的小规模学校,设置合理过渡期,综合生源情况和实际需要作必要调整,防止边建设边闲置和大拆大建。二是补齐办学条件短板。2023年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投入资金34.62亿元,改善1026所学校办学条件,其中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120.27万平方米,购置设施设备4.31亿元,新增学位6.92万个。在县城和大的乡镇布局建设一批寄宿制学校,科学稳妥整合小、散、弱的学校。今年将“改善300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作为省十大重点民生实事予以推进。三是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加快推动新优质学校成长,加强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办学,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采取“名校+薄弱校/乡村校/新建校”等形式实施集团化办学,遴选12个改革先行区、200个省级优质教育集团,覆盖7110所学校,实现优质带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校际均衡水平。
聚焦“内涵”提质量,推动教育提质增效。一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出台《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试行)》,统筹推进义务教育4个方面12项重点工作,坚持“五育并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出台《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实施方案》,从县域、学校、学生三个层面设置具体的关键指标、考查要点和方法,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加强科学教育,整合校内外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健全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二是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实现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营改非”、预收费资金监管、政府指导价、市县建立监管机构、全流程监管等五个“全覆盖”。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按照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类别实施分类管理,制定设置标准,出台类目清单,监管机制基本健全。提高学校作业设计水平,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基础教育生态正在改善。三是注重数字化赋能。改善学校数字化基础环境,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加强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应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帮助乡村学校提升办学质量。目前,全省注册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用户达到860余万人,用户浏览量达到33亿余次。
聚焦“师资”攀高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均衡配置优质师资。在现有编制总量内,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加大跨地区、跨层级、跨行业调整力度,坚持省级统筹、市域调剂、以县为主、动态调配,优先满足教师队伍需要。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深化“县管校聘”改革,加大教师统筹管理力度,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二是加大教师培养力度。通过实施“特岗计划”“优师计划”等公费师范生培养,补充教师1.7万名;通过启动“乡村教师学历提升计划”,支持首批近千名乡村教师在职提升学历,进一步优化教师的学历、年龄和学科结构。优化教师职称考核评价,提高各级各类学校高级教师岗位比例,职称评审向农村教师倾斜,凡在农村连续从教满30年(25年)的男教师、满25年(20年)的女教师,符合申报条件的可不受岗位比例限制,直接参与评聘中小学高级(中级)教师。三是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深入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常态化建设,严把教师入口关,搭建分层、分类、阶梯式教师成长体系。召开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推进会,开展教师培训项目“讲好师德第一课”活动及“奋进新征程,志做大先生”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评选首届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开展最美教师巡回报告,引领广大教师见贤思齐、学有榜样。探索建立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项目,完成22万人次教师集中培训。全面实施乡村首席教师岗位计划,建立3329个乡村首席教师工作室,支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聚焦“治理”抓成效,营造良好教育生态。一是加强学校规范管理。进一步规范民办义务教育,优化公办、民办结构。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完善随迁子女入学办法,促进教育公平。按照不低于50%的比例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学校,并逐步加大向薄弱初中和农村初中倾斜的力度。不断加强学生睡眠、手机、读物、考试、体质管理和网络游戏治理,强化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守护学生身心健康。二是强化督导推动落实。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纳入对市县两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内容,压实政府责任,督促落实教育投入、资源配置、教育质量等关键环节。优化细化督导评估细则,在对标31项评估指标的基础上,重点对教育质量方面的指标进行细化和量化,促进义务教育质量提升。严格评估标准,制订督导规程,开展省级督导评估,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是关爱特殊群体学生。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建立健全“奖、贷、助、补、减、免、偿”等多位一体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健全完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教育就学、关爱服务等方面保障措施,建立健全教育、民政、公安等部门信息共享制度,规范控辍保学工作台账管理,保障应返尽返、动态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