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盐城3月20日电 题:盐城潘黄:小草莓种出大产业 红色土地迎来红火日子
作者 顾名筛 程立宏 薛荣炎
“大野覆高棚,连畦望漠漠。草莓值新熟,映眼鲜灼灼。”春分时节,走进红色土地盐城市盐都区潘黄街道,映入眼帘的是连片的草莓大棚,游客在这里尽兴采摘,村民的脸上乐开了花。
历经多年发展,以潘黄街道的仰徐村和新民村为种植基地,盐都将小草莓种成了大产业,1.3万亩种植面积,6亿元年产值,盐都已成为全国最大面积架式草莓连片栽培基地。“盐都草莓”凭借着过硬质量,品牌价值达7.1亿元。
潘黄街道位于盐城市区南侧。抗日战争时期,这里为盐城第一区,潘克、黄炜两任区委书记相继壮烈牺牲,为纪念这两位烈士,经中共盐城县委批准,于1946年4月18日将第一区改为潘黄区,沿革至今为潘黄街道。
十多年前,仰徐村和新民村都曾以种植稻麦等农作物为主,多数村民“家无余粮、手无存款”,只能靠打零工补贴家用。
智能化的草莓种植大棚。顾名筛 摄
“要想富,必须要有产业支撑,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是可行路径。”全国农业劳模、盐都区草莓专业合作联社理事长、新民村党总支书记董兆付介绍,为改变落后面貌,村两委经过反复调研论证,瞄准了生长周期短、经济见效快的浆果——草莓,准备大干一番。
2008年,新民村6名党员带头试种120亩草莓,他们面对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市场的重重困难,硬是闯出了一片天地。
“一年在家门口就能有20多万元收入,这是当初想也不敢想的好事啊!”党员盛国新流转了村里的10亩土地,其中近9亩长的是草莓。他说,种草莓效益显著,大家的积极性都被带动了起来。如今,新民村208名农民种植了2000多亩草莓,很多曾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回乡发展草莓产业。
近年来,当地大力实施设施草莓提质增效工程,加快推广农业物联网、智能温室栽培、高架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实现集约化生产经营。全区跨度18米以上超大日光温室棚、连栋智能温控棚、高架无土栽培等高端设施占比30%以上,建成草莓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15个,架式无土草莓推广面积200多亩。
这里的每一座草莓大棚,都开启了“智能化”模式,得到北京农林科学院果树所、江苏农科院果树所、扬州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技术加持。栽培在“空中”的草莓,就像智能工厂的产品,温度、湿度、营养、甜度、酸度等都是智能控制。整个草莓的生长过程全部使用有机质土栽培,不打农药,不用催熟剂,自然成熟。
受家乡农业发展形势鼓舞,28岁的刘程媛投身农产品直播带货。她在淘宝开设店铺,销售草莓、葡萄、樱桃、番茄等特色农产品,月销售额达到10万元。同时,她参加各种直播带货活动比赛,进一步推广村民种植的水果,销售额超30万元,产品最远销售至内蒙古。
刘程媛是潘黄草莓电商运营中心一员。这样的电商中心,盐都区草莓专业合作联社就有12个,依托境内的电商快递产业园,促成顺丰、京东等电商平台与企业联姻,推动盐都草莓“新鲜直通”网民的“果盘子”。
休闲采摘、亲子体验、科普教育、农家乐……作为盐都区最早的草莓规模基地,仰徐村已连续举办十届草莓采摘文化节,盐都区草莓产业年吸引游客120万人次,直接收入2亿元。
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草莓产业?盐城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潘黄街道党委书记徐启楼表示,当地将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为契机,突出特色草莓主导产业,重点实施科技共享服务、种植规模增加、种苗产业提升、农民技术培训等项目,着力补链延链强链,加快推动草莓产业质态实现新提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