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镇昌大村王槐志用心琢磨“养牛经”

“老黄牛”犁开致富路

致富经黄牛_致富经黄牛养殖技术大全_黄牛致富经

7月29日,澄迈桥头镇昌大村村民王槐志(左)与技术员李达宽交流养牛技术。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苏晓杰 通讯员 王家专 摄

见习记者 余小艳

海南日报记者 李佳飞

通讯员 王家专

“哞,哞……”7月29日傍晚,在澄迈县桥头镇昌大村的一块撂荒地里,村民王槐志的15头黄牛吃草正欢。“牛倌”王槐志戴着草帽,背着手,悠闲地走在牛群后面。

过去,由于要供孩子上学,还要赡养老人,王槐志长时间无法外出打工,一家人的生活十分拮据,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尝试过种植各种瓜果蔬菜,也养过猪,但是由于缺乏技术等问题,经济效益一直不太理想。

之后,在桥头镇委、镇政府的帮扶下,王槐志努力发展养牛产业,很快便实现脱贫。从4头牛到15头牛,从对养牛一窍不通到如今的养牛土专家,他克服重重困难,把养牛产业越做越大。

“当时帮扶责任人给我送来3头成年母牛、1头公牛和饲料,鼓励我发展养牛业。不懂技术,镇里就派来指导员,手把手地教。”看着眼前觅食的牛群,王槐志由衷地感谢党和政府的关爱。

得到帮助,王槐志懂得珍惜。他一边养牛,一边自己琢磨起养牛“秘诀”,识字不多的他通过向孩子请教,上网搜养牛资料。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网上结识了一群全国各地的养牛大户和行业专家,并互留了联系方式。他常常拍摄养牛的视频,向专家咨询。

“没想到对方及时回复,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王槐志说,在专家的指导下,牛越养越好,他也逐渐摸出了门道。

平时,王槐志还积极参加扶贫电视夜校和县畜牧局举办的养殖技术培训。经桥头镇帮扶责任人郑其巧牵线搭桥,王槐志认识了本地养牛专家李达宽。李达宽经常上门指导,为他提供技术跟踪服务和销售渠道。

2017年,王槐志家的房屋被列入危房改造计划,他用补贴的危房改造资金建起了新房,他的妻子也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在当地找到一份义务岗的工作。2017年底,一家人成功脱贫摘帽。

“现在养殖黄牛15头,其中8头母牛待产仔,预估年产值10多万元。”王槐志说,为给考上研究生的女儿交学费,他最近卖掉了2头黄牛,收益1.4万元。

看到王槐志靠养牛脱了贫,日子过得越来越好,附近村民们也纷纷前来交流、学习养牛经验。“母牛除了吃野草,每天要额外补充营养,一天一头母牛喂20克至25克食盐,补充钠、氯等微量元素。母牛若是怀孕了,还要补充薏米粉、小苏打等。”说起养牛“秘诀”,王槐志打开了话匣子,毫不吝啬地分享他的“养牛经”。

“我想在下半年扩大牛棚,迎接这批小牛仔的出生,再种些牛草,防止冬季干旱,野草不够吃。”看着远处的牛群,王槐志心里已经有了计划。(本报金江8月1日电)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