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2月28日电(记者 付博) 2月28日,记者走进位于首府银川市南端、贺兰山东麓、永宁县西部的闽宁镇,这里是福建与宁夏对口扶贫协作的起点。闽宁镇因地制宜、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成功步入全国重点乡镇行列。闽宁镇原隆村目前形成了葡萄种植、畜牧养殖、劳务输出和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
闽宁镇原隆村是“十二五”期间的移民村,有14个村民小组1987户9642人,其中回族805户3403人。移民来自隆德、原州两县区。原隆村引进宁夏福润源、大地公司集中发展葡萄产业2400亩,每年土地流转金33万元。依托壹泰牧业公司养殖园区扶持养殖大户,鼓励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购买牛羊,扶持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残疾人家庭进园区托管养殖,2015年进园区托管养殖规模达到870头,肉牛托管每年为每户贫困户增收4000元。充分利用原隆村农贸市场21套营业房和1480平方米交易大厅,捆绑187万元互助资金贷款和全民创业贷款,鼓励移民群众多渠道自主创业,扶持实体经营店21家,流动摊位12家,每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创收12万元。
重点发展劳务产业,对18-55周岁的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农业实用技术、全民创业等培训,全年有组织输出劳动力3260人,占劳务输出的85%,全年劳务收入3500万元。2015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081元,同比增长15%以上,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比由33.8%提高到80%,经营性收入占比由55.8%下降到4%,财产性收入占比由0.9%增加到1.5%,转移性收入占比由9.5%增加到13.5%。
2014年开始在闽宁镇原隆村流转移民土地实施的集温室设施农业种植、光伏太阳能发电售电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项目,项目规划流转土地10000亩,装机容量200兆瓦。目前,一期项目占地1245亩,装机容量30MW,建成农业设施大棚588栋,应用智能精准灌溉、农业物联网溯源、农业自动化控制、二氧化碳气肥、无土栽培、立体种植、雄蜂授粉、物理杀虫、苗床雾化等先进技术及设备,逐渐形成以花卉、茶叶种植为重点,以蚯蚓、蝎子特种养殖为亮点,以食用菌、有机蔬菜种植为抓手的产业布局,使415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增加土地流转收入1500元,带动350多人就业,每人每年劳务收入超过2.5万元。该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创造4000-5000个就业岗位,使原隆村群众每年获得土地流转收入500万元,实现劳务收入1.3亿元。
原隆村周边土地贫瘠,产业基础薄弱,贫困户较多,移民增收困难,青岛昌盛日电公司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光伏农业园区与当地扶贫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工农业一体化投资,完善水、电、交通等配套设施,配备农业专家团队指导种植,使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农业产出大大增加,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部分租金收入后,企业再免费为移民提供技术培训、咨询服务,让移民可以就近进入光伏农业园区打工,获得每人每天70-100元、每月2500元左右的务工收入,成为农业产业工人。同时,企业挑选优秀的产业工人作为培养对象,给予大棚、生产物资免费、合同价保底收购、多劳多得的优惠承包政策,让技术成熟的村民承包温棚创收,承包户收入可达到3万元以上。此外,企业开办农业创客空间和创客大学,开设微景观多肉植物、黑枸杞育苗、农业观光采摘园、红豆杉盆景、有机蔬菜配送、活体菜配送等多个创客项目,鼓励有意愿与企业合作的贫困户加入到创客行列中来,公司提供指导培训、固定设施、创业基金和销售平台,承包户以合作社或个人与公司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实现农业创业,帮助村民实现从产业工人到承包户再到创业者的“三级跳”。 2015年,该项目带动原隆村实现劳务收入300余万元,今年闽宁镇依托该项目,实施大棚分红脱贫工程,整合扶贫资金与昌盛公司入股合作建设日光设施大棚,可使全镇76户贫困户连续3年每户每年获得经营分红1万元,预计解决400-500人就业,带动村民实现劳务收入800万元。昌盛日电光伏农业造血式精准扶贫模式变“输血”为“造血”,变“漫灌”为“滴灌”,既发挥了资本的效能,又尊重了劳动的价值,能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宽阔的就业创业平台,帮助贫困户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