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的厣如果与壳口面平齐,说明田间营养刚好够田螺生长需求,如果螺肉已凸出壳口面,厣不能密合,则说明田间营养过剩,如果厣已凹陷到壳口里面,则田间营养不能满足田螺生长需求。”骄阳似火,科技特派员李庆华向养殖户传授稻田螺养殖技术。

田螺养殖是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的传统农业项目,是当地农户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然而,以前田螺产量低、青苔问题难解决,田螺平均亩产不足100斤。现如今,五夫镇稻田螺亩产已经可以达到400斤左右,去年,五夫镇田螺养殖面积达到1800余亩,全年田螺产值约540万元。

这一重大的转变,得益于五夫镇打造的科技特派员“田间课堂”。

科技特派员制度已在武夷山市实施多年。近几年,五夫镇打破传统的科技特派员只服务某家企业或者某个行政村的模式,邀请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打造科技特派员“田间课堂”。李庆华就是五夫镇科技特派员“田间课堂”的众多老师之一。

刚开始,李庆华的“田间课堂”也遇冷,农户并不相信他:这样产量就可以上去,青苔问题就可以解决?面对一个个质疑,李庆华一边聘请几个农户到自己服务的田螺湾养殖基地做工,手把手指导;一边深入田间地头,与广大田螺养殖户面对面交流,捞田螺看长势,评不足给方案。当年,经过测产,农户在基地的“实验田”亩产田螺达到1000斤,农户自己的稻田螺亩产近400斤,困扰农户几十年的田螺青苔现象也有所好转。田螺品质改善了,销路自然供不应求。

产量的增加,销售市场的畅通,养殖户尝到了科技特派员“田间课堂”带来的甜头,笑逐颜开,而游走在“田间课堂”的李庆华也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螺特派”。

李国平(左二)和莲农探讨莲子长势

享受“田间课堂”待遇的不止田螺。在万亩荷塘区域,科技特派员李国平在莲田上和农户聊起今年莲子丰收,喜开颜笑,原来亩产干莲子只有80斤的莲田,现在增产了一半。

与田螺一样,白莲也是五夫的主导产业之一。但传统种植方式品种单一,产量低。自从李国平开设“田间课堂”后,手把手教授当地农户改良品种,加强病虫害防控,帮助他们研发荷叶茶、莲子粉等附加产品。如今,五夫藕粉、荷叶茶、莲子冰棒、莲子粉等产品层出不穷,农户不再单单只销售白莲,“全身是宝”的五夫白莲成为当地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在五夫镇,除了 “螺特派”“莲特派”外,还有高端的科研基地,科技特派员把实验室搬到“田间课堂”,李新奇团队就是其中之一。

五夫镇杂交水稻科研基地是武夷山稻香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袁隆平杂交水稻专家工作站合作共建的基地,李新奇等科技人员在科研基地研发的“象牙香珍、玉针香、稻香1号”等高端大米品种,深受喜爱,在五夫镇及周边地区推广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所产优质大米的市场价格是普通稻米的4倍。同时,基地也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第三代杂交水稻攻关展示的数据收集,该基地成为全国首个联合国科技特派员南南合作减贫示范基地。

现如今在五夫镇,像李庆华这样的科技特派员有10余人,科技特派员的“田间课堂”随处可见,他们把农业种养科技搬到田间地头,俯下身子,挽起裤脚,走下田坎,为群众开展生产指导和技术服务,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