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是希望的田野
是丰收的季节
行走于武都区的广袤山乡
一个个“致富良方”催生
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近日,记者来到两水镇、马街镇、洛塘镇等地
看看他们如何奋力绘就乡村振兴多彩画卷
两水镇:拓展多元产业 增强振兴活力
九月的白龙江畔,果木葳蕤。站在两水镇后村大湾沟高处,俯瞰千亩油橄榄示范园,漫山遍野的油橄榄树上硕果累累,青翠欲滴,预示着今年的丰收。
“两水镇大湾沟油橄榄示范基地,是武都区最大的油橄榄种质‘资源库’,目前共收集莱星、阿尔伯萨拉等油橄榄种质资源100多个。”两水镇镇长卢伟介绍说,大湾沟油橄榄示范基地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覆盖杜家沟村、两水村、后村三个行政村1.1万余人,“2022年挂果面积2100亩,鲜果产量126万公斤,产值760余万元,户均收入5000多元。”
“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价格,让大家发展油橄榄产业的热情越来越高。”卢伟说。
油橄榄是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的木本油料树种,地处长江流域的陇南境内有多个干热河谷地区,其气候、土壤条件与地中海沿岸相似,是我国油橄榄引种栽培的“黄金地带”。
而地处白龙江畔的两水镇,适宜的纬度和海拔使得油橄榄成为优质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目前,两水镇油橄榄种植面积达2.2万亩、年产值5500万元。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据了解,近年来两水镇围绕区委“3+6”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任务,积极开展油橄榄树高接换优和特色产业3年倍增行动,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企业党支部等方式,以良种繁育为主线,积极推进油橄榄种质“资源库”建设,建立了育苗、栽培、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油橄榄产业发展体系。
两水镇大沟村村民张云,从原来的种植大户转变为育苗大户。
“我们培育的幼苗都是经过反复试验的,挂果率和出油率都很高,在向区内销售的基础上,还向云南、四川等地销售。”张云说,“育苗+种植”的模式,不但形成新的产业链条,又拓宽了增收的渠道,真正实现了双赢。
油橄榄产业发展生机勃勃,花椒、养殖、水稻、大樱桃等特色产业也是齐头并进。
时下,烟墩沟村420亩水稻开镰收割。稻田里,稻穗低垂,一片金黄,收割机在金色的“海洋”中来回穿梭,村民们在收割过的田地里捡拾散落的稻谷,装袋、运输……人与机械在田间地头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丰收图景。
烟墩沟村村民陈龙告诉记者,现在种植水稻的土地原来栽种着花椒,但由于靠近拱坝河,土壤太过湿润,从而导致栽种的花椒树根部朽烂,产量低下。
“在政府的引导下,我们村将这片地种上了水稻,今年已是第二年种植。”陈龙说,通过总结去年的种植经验,今年换了新品种,收成还不错。
丰收,始于希望,结于丰盈。“要想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就得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卢伟说,下一步,两水镇将继续探索多类型、多渠道的村级经济发展路径,带动村民增收,以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
好政策、人努力、天帮忙。如今,两水镇一片片涌动生机的田野、一个个茁壮发展的产业、一户户忙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释放着崭新的活力,化为跃动的音符,奏响乡村振兴的优美旋律。
马街镇:扶强产业打造“花椒小镇”
初秋时节,站在武都区马街镇下南山花椒种植基地的山梁上,放眼望去,一株株花椒树整齐地排列,缕缕椒香伴随着清风沁人心脾。
“花椒适应性强,易于栽植,这几年得益于花椒产业的发展,我们村人均收入达到11000元。”马街村杨湾村村支书杨早富向记者介绍。
杨早富依稀记得以前的苦日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光种麦子没收成。由于立地条件差、干旱缺水,群众连年种粮不见粮,连吃口饱饭都是件极为奢侈的事……”
如今,通过大力发展花椒产业,这一切都变了模样。
武都区素有“千年椒乡”之称,古书便有“蜀椒出武都”的记载,其所产花椒色彩红艳、味道麻香。
近年来,作为武都区花椒主产乡镇之一,马街镇通过科学开展综合管护,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助推辖区农产品和服务优化结构、提质增效,成了当地有名的“椒香民富,林茂粮丰”的植椒致富典型。
目前,马街镇花椒总面积达6万亩,现有沙坪流域、北山片、下南山片3个万亩花椒示范基地,2022年人均花椒纯收入7800多元,占人均纯收入的64.3%,花椒树已成为当地老百姓的“摇钱树”。
来到位于马街镇的武都花椒大市场,记者了解到,该市场通过整合资源,进行品牌管理和质量提升,打造优质花椒交易中心、产品集散中心、信息发布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实现信息一体化、运行规范化,预计年交易量达25亿元。
“昨天是农历七月初五,一天的交易额达到80多万元。”这里的负责人袁振莹介绍,每逢农历二、五、八、十,客商群众便会来到市场进行交易,最高一天交易达200多万元。
在花椒交易市场楼下,则是花椒无尘精加工车间,记者了解到,这里加工全程采用自动化筛选、无菌真空包装等先进工艺,生产量每小时达1吨,产品达到食品安全标准和出口等级。
“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依托武都花椒大市场,采取组织合作社上门收购、现场收购等方式,有效解决了农户花椒积压问题。”马街镇副镇长张鹏强介绍,该镇还立足国际火锅产业联盟认购基地优势,全面拓宽花椒销售市场,定期邀请火锅联盟成员企业开展订单式消费,年认购量达100万斤以上,实现产值5000万元。
他介绍,下一步,马街镇将继续立足产业发展优势,不断延伸花椒产业链条,提高花椒产品附加值,健全“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带动农户做强花椒产业,打造“花椒小镇”,实现武都花椒产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产业发展是巩固脱贫成效的“压舱石”,构建多元化产业发展体系,形成多点开花、全面推动的产业振兴新格局,是不断拓宽乡村振兴之路的重要举措。
包括花椒产业在内,近年来,马街镇按照全区“3+6”特色产业发展体系,结合“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思路,全力推动马街镇“千万亿”综合产业协同发展,特别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富足劳动力及便利交通优势,发展猪牛羊鸡兔等养殖项目。
走进位于马街镇感恩村的老黄牛专业养殖合作社的集中养殖小区,听见哞哞的牛叫声响彻整个牛场,西门塔尔、安格斯等品种的牛被分类圈养在六幢标准化养殖圈舍里,悠闲地吃着饲料。
“我们采用半散养模式,现有川坝圈舍50亩,租赁高山草场面积千余亩,以养殖育肥牛为主,主要销售到岷县、安徽、贵州等地,带动了当地30余户脱贫群众就业增收。”负责人袁格花介绍,这里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非常方便,今后将继续以肉牛养殖为核心,构建集体饲养、出售的肉牛养殖产业链。
而在海拔2600米的马街镇菜阳沟村大旋里,耀辉农民专业养殖合作社的工人们正忙碌着储运饲料,“这里空气无污染,原生态,有独立的繁育、育肥、饲料加工及牧草种植基地和优质的天然牧场,所产的牛肉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负责人李耀福介绍。
据了解,合作社现存栏牛340余头,其中能繁母牛176头,年产犊牛150多头左右,年出栏良种繁育母牛70多头。目前正在扩建一栋1500平方米以上的高标准圈舍,升级和完善原有圈舍和设施,既能繁育又能育肥。
值得一提的是,合作社流转周边村社闲置土地600余亩,对粪便进行发酵处理,集中连片种植燕麦、紫花苜蓿等饲草,既有效降低种植成本,更起到循环利用、带头示范作用。
联农带农、助农兴农,马街镇将通过持续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拓宽产业路径、带动群众增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吹响群众增收致富“集结号”。
洛塘镇:产业探新路 致富“菌”有道
走进秋日的洛塘镇塄头坪村,绵延青山的山坳处,一座座大棚整齐坐落,一排排菌棒密密排列。在武都区红平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们正在忙着整理菌棒,重新疏松土地。
“今年第四茬的木耳刚刚采摘结束,我们正在做土壤修复工作,全力为羊肚菌的种植做好准备。”在塄头坪村木耳种植基地,合作社负责人杨红平高兴地介绍着木耳采收情况:“我们的种植基地占地120亩,共建成大棚79个,引进70万个菌棒,每年木耳的收入都很稳定,今年采收木耳60万斤左右,产值可达100万元。”
塄头坪村属于丘陵地势,独特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宜食用菌的种植。借助当地天然优势,2016年,村上因地制宜引进陇南市武都区红平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20亩,全力发展木耳产业。
积累了木耳种植的成功经验后,杨红平又将目光瞄准经济价值高的珍稀食药用菌“羊肚菌”。
“羊肚菌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市场价值也高。目前,国内市场的干菌价格基本上达到每斤400到500元,收入非常可观。”通过外出考察的机会,杨红平发现羊肚菌是冬种春收,生长周期只有3个月,结合“木耳+羊肚菌”的轮作模式,既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更能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凭着灵活的头脑和勇于尝试的拼劲,杨红平带领当地村民开始第一批羊肚菌种植。“去年,我们种植的120亩羊肚菌,产值达到400万元,主要销往兰州、成都、西安等地。”杨红平说,虽然实现了一定的产量,但是和预期还有一些差距,“羊肚菌和木耳、平菇等菌类不同,它对温度、湿度、光照等要求非常苛刻,种植技术不好掌握,投资也大,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探索更为科学的种植模式,在当地政府产业项目补贴和政策支持下,合作社与市农科所合作,在青陇示范园进行羊肚菌示范栽培工作,并通过外出学习考察、专家技术指导、技术人员培训等方式,不断学习羊肚菌种植新技术、新知识,让羊肚菌产业真正在这片土地“扎”下根。
“今年,我们选育了‘六妹’‘七妹’‘梯棱’三个羊肚菌优良品种,从选种、搭棚、整地、通风到微灌,采取先进的管护模式,确保每一个环节顺利推进。”杨红平满怀信心地说,预计今年羊肚菌产量将达到800斤左右,已有外地的老客户在提前预定。
种植食用菌,收获好“钱景”。目前,种植基地主要以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为主,通过流转土地、务工等方式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据统计,2022年,基地累计吸纳务工村民1800多人次,参与到搭棚、下种、管护等工作中,每人每天务工收入100到150元左右。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近年来,洛塘镇依托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引进多家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大力发展黑木耳、羊肚菌等特色产业,同时引导合作社带动周边群众,吸纳务工人员,有力带动农户增收。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推进乡村振兴的多元化道路,持续落实产业奖补政策,着力培育壮大特色富民产业,不断丰富群众收入渠道,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洛塘镇党委副书记王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