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黄鱼养殖及其病害的研究现状
1 大黄鱼养殖现状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属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分布在我国黄海中部以南至琼州海峡以东的中国大陆近海及朝鲜西海岸,是我国传统的“四大海产”之一。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是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但由于最初渔民滥捕,大黄鱼的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逐渐形不成鱼汛,到 1987 年在自然海区基本已捕不到成熟个体的大黄鱼。
20 世纪 80、90 年代,在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参与下突破了大黄鱼的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为大黄鱼养殖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大黄鱼的海水养殖更是在东南沿海得到了迅速发展。2002 年大黄鱼是我国海水网箱养殖单一产量最高的鱼类,已被农业部确定为我国六种最具优势出口产品之一。
2 网箱养殖大黄鱼的主要疾病及其病原
随着大黄鱼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养殖规模和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网箱养殖大黄鱼的病害也不断发生,频率和规模都呈逐年上升趋势。在 2009 年,有着“大黄鱼之乡”美誉的福建宁德市发生大规模大黄鱼白点病,在蕉城区的发病率竟达到了 100%,全市损失超过 2 亿元,在 2005 年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白沙角海区也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大黄鱼白点病的暴发,造成约 4000 吨大黄鱼死亡,大约占福建全省大黄鱼年产量的 8%,养殖户因此损失 6000 多万元。
目前确定的养殖大黄鱼的病害主要有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疾病和病毒性疾病,其中以细菌性疾病发生范围最广,造成的损失最严重。细菌性疾病主要有大黄鱼的溃疡病、结节病、烂尾病等。
目前发现的细菌性流行病的主要致病菌有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哈氏弧菌、恶臭假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沈锦玉等(2008)针对浙江宁波、台州等地发生的网箱养殖大黄鱼的大量死亡,确定该病的病原菌为恶臭假单胞菌(P. putida);针对浙江沿海养殖大黄鱼的流行病,金珊等(2005)对其病原研究中发现溶藻弧菌(V. alginolyticus)和哈氏弧菌(V. harveyi)是主要致病菌;纪荣兴等(2004)从福建厦门西海域的患皮肤溃疡病的养殖大黄鱼中分离出病原菌,经鉴定为副溶血弧菌(V. parahaemolyticus);毛芝娟、李清禄等报道,副溶血弧菌,鳗弧菌(V. anguillarum)均可引起大黄鱼弧菌病。林克冰等(1999)和鄢庆枇等(2001)分别对宁德市网箱养殖大黄鱼的弧菌病进行了调查,金珊等(2005)和王军等(2001)分别对发生在浙江和闽南地区的大黄鱼弧菌病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大黄鱼的细菌性疾病中尤以溶藻弧菌等引起的弧菌病最为严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给大黄鱼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吉山花瑶钟建荣]
3 大黄鱼疾病的病原鉴定及其防治
目前国内外对病原菌的鉴定主要有传统方法、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技术、酶链反应技术(PCR)及其衍生技术、16S rRNA 技术。传统方法主要是直接培养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试验和人工感染试验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这种方法虽是目前大黄鱼细菌性疾病诊断的主要方法,但其过程耗时长,说服力弱,需要寻求其他方法的帮助。免疫学技术应用于病原菌的检测可缩短病原菌的检测时间,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臧红梅等研究了应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技术检测副溶血弧菌,该方法可以快速、直观地确定结果。王军等建立了溶藻弧菌的间接荧光抗体快速检测方法。PCR 技术具有敏感、特异、简便和快速的特点,也越来越多地用到病原菌的检测技术中。Conejero 等人针对哈维氏弧菌的溶血素基因建立了特异性 PCR 检测技术等。马妍等以 t1 为靶基因,将菌落 PCR 技术和平板菌落计数法相结合,建立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快速、半定量检测方法。16S rRNA 是所有生物体生存所必需的基因序列,也是较为保守的序列之一。16S rRNA 的序列检测方法在水产动物病原菌的鉴定方面的也得到广泛运用(范文辉等,2005;Kwok et al。其中已经有些方法可以用于大黄鱼体内病原菌的检测,如沈锦玉等不仅建立了大黄鱼的哈维氏弧菌 1108-1 菌体及 LPS 的单克隆抗体,还建立了多重 PCR 检测弧菌的试剂盒,获得了国家专利;鄢庆枇等利用溶藻弧菌 LSP 间的 ELISA 检验方法用于大黄鱼体内溶藻弧菌的检测。
目前,对于大黄鱼流行病的某些病原已有针对的药物,如溶藻弧菌对氯霉素、环丙沙星、呋喃妥因等抗生素较为敏感;副溶血弧菌对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等敏感;各种寄生虫类,常见的贝尼登虫、车轮虫等可以采用福尔马林溶液、CuSO4溶液、FeSO4溶液等试剂用不同方法进行浸泡等。免疫防治能提高鱼体自身的免疫力来抵抗病原的侵害。我国首次研制出大黄鱼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三联灭活疫苗,经验证免疫保护率达到 76.6%-88.9%;对大黄鱼投喂低聚多糖、维生素等免疫添加剂,40%大黄鱼的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增强,抗病力提高;简纪常等使用中药投喂大黄鱼后也能提高大黄鱼的免疫力,而且郑天伦等研究发现石榴皮、地榆、五味子、大黄等 4 种中草药对大黄鱼溶藻弧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虽然有这些针对性方法和防治措施,但由于鱼类的特殊性,其在发病后往往无法进食,因此无法针对发病鱼体进行对症治疗,所以在发现病情后进行了治疗效果甚微,而且在养殖水域中长期使用这些药物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病原产生抗药性,不利于养殖品种的延续养殖。
目前对养殖大黄鱼疾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疾病流行分析、病原的鉴定描述、免疫机制研究方面,整个治疗过程消极、被动、盲目。建立网箱养殖大黄鱼疾病的预报模型,它不仅可为大黄鱼养殖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也可为进一步建立其它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预警预报系统提供理论与方法,为我国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