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4月7日讯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高素质农民是核心力量。近年来,莱西市沽河街道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懂技术、会营销的“新农人”,他们扎根土地,通过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优化配置农业生产要素、紧盯市场寻求机遇,用自己的力量带动广大农民向着共同富裕之路大步前进。

小甘薯做出“大文章”

眼下正到了甘薯育苗季节,在莱西市沽河街道西赵格庄村甘薯合作社的综合基地里,工人们正在苗床上忙着排列脱毒种薯,种薯在工人们的手中整齐列队,随后浇水覆土盖棚,15到20天后,甘薯苗将破土而出,从这里走向胶东半岛各种植户的地里,为广大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提高收入贡献力量。

近几年烤红薯因香、甜、面、糯成为城市居民的零食“新宠”,价钱节节攀高,引发广大农民种植积极性。但普通农户没有技术,缺少优良种苗,导致甘薯产量少、甜度低、卖相差、贮藏难,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甘薯却销售困难。一边是优良甘薯收购价格连涨,一边是广大种植户手中普通甘薯滞销,西赵甘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玉堂看准时机,发力甘薯特色产业,全力推广甘薯脱毒秧苗和科学化种植,把小小甘薯发展成农民致富的大产业,成为农民手中的“金疙瘩”。

“去年我种了300亩老王的脱毒甘薯,我没有贮藏条件全部回销给了老王,纯收入100万元左右,今年我准备扩大规模种植400亩,就种西瓜红和烟薯25。”听闻种薯下地育苗前来考察的种植大户张国栋说。

每年合作社可以向种植户提供1000多万株秧苗,此外,王玉堂还与各大农业科研部门联合推广优质秧苗,年推广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左右,每亩甘薯产量达到5000斤。产量高了,为解决农户销售难题,王玉堂又以高于市场1-2毛的价格从农户手中回购甘薯,每年回购可达800万斤左右,仅此一项就为农户增收100万元以上。

甘薯高价回购看似王玉堂“吃了亏”,却带动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为种苗的销售和后续贮藏加工提供了便利。农闲季节,王玉堂就招聘附近农民来到合作社加工烤薯条,个大不利于销售的甘薯被加工成男女老少都喜爱的休闲食品,他制作出来的烤薯条,甜度高、色泽红润有嚼劲,通过网络电商以每斤20元的价格销售,成为网红们纷纷打卡的高端休闲食品。甘薯深加工为合作社每年增加100多万元的收入,同时还解决了周边数十位农民的就业问题,短短3个月的加工期,可以为每人带来15000元以上的收入,村民实现了农闲季节足不出村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新农人”唱响共富曲

走进莱西市沽河街道于家寨子自然村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大棚,只见一根根黄瓜挂满枝蔓,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丰收景象。

于家寨子村党支部书记董良帅作为“新农人”,带头成立了果蔬专业合作社,种植黄瓜、西红柿200余亩,为更好地解决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他不断的学习、探索、实践,“只要听说金妈妈有相关的培训,我就会积极报名参加,每次培训都有收获,回来以后,我就把自己学到的技术传授给其他人,我们村的合作社也在这一次次培训中不断发展壮大”,董良帅说。有时,他还把金妈妈的专家请到村里讲课,在田间地头解决实际问题。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合作社,黄瓜、西红柿的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亩,现在每年营收800多万元。“村里还和芋头种植公司签订了合同,下一步将扩大芋头种植规模,因地制宜优化种植结构,使村民一亩地种植的纯收入达到2000元,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董良帅介绍说

在沽河街道,像董良帅这样的“新农人”大概有1156名,沽河街道把这些种植、养殖、农机等各类“土专家”“田秀才”组织起来,组成“传帮带师傅团”,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面对面交流,讲的知识农民一听就懂,学到的农业技术现场就用上了,这样的培训形式,农民喜欢也爱听。

近年来,沽河街道深入探索“新农人+村集体+农户”发展机制,开办各类技术培训班20余期,培训学员2000余人。培训模式主要采用课堂授课与田间实操相结合,通过座谈教学,为农民学员梳理构建起完善的葡萄种植方法;通过实地观摩,让农民学员能够看得见、会操作,熟练掌握所学所记。带动更多的种植户运用新知识、新技术,进一步壮大特色产业,努力做乡村振兴路上的“新农人”。(通讯员 程强 孙守梅)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