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黑木耳;仿野生;林耳间作;栽培技术
论文摘要介绍了黑木耳的栽培习性、室内接种发菌技术,林地仿野生栽培管理措施,以期为黑木耳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早春在北方三至五年生树林内生产黑木耳,可实现树木与黑木耳间的优势互补,既节约了耕地,又可比传统大田栽培和荫棚栽培具有更高的生物学效率。
1黑木耳的栽培习性
1.1营养
黑木耳生长对养分的要求以碳水化合物和含氮物质为主,还需要少量的无机盐类。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果树、杨树等阔叶类树木的锯末或其他农作物下脚料,含氮物质主要来自麸皮,另外还要加入少量的石膏、蔗糖和磷酸二氧钾等,以满足黑木耳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要。
1.2温度
黑木耳属中温型菌类,具有耐寒怕热的特性,对温度反应敏感。其菌丝适宜温度22~26℃,子实体最适温度15~25℃。适宜范围内温度越低生长发育越慢,但子实体色深、健壮、肉厚、产量高、质量好;温度越高生长发育越快,但菌丝细弱,子实体颜色淡、肉薄、产量低,并易流耳,感染杂菌。
1.3水分
水分是黑木耳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黑木耳菌丝体和子实体在生长发育中都需要大量的水分。在菌丝生长阶段,培养基的含水量为65%左右,在子实体发育期,空气相对湿度要求保持在90%~95%。
1.4光照
菌丝体生长不需要光照,但子实体原基的形成、耳芽的分化需要在一定的散射光下才能展出茁壮的耳片。因此,要做到“3分阳、7分阴”,促使子实体迅速发育成长。
1.5氧气
黑木耳是一种好气性真菌,在菌丝体和子实体的形成、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进行着有氧呼吸。因此,要经常保持培养室的空气流通,以保证黑木耳生长发育对氧气的需要。林地栽培黑木耳,由于树木光合作用释放大量氧气,因而比大田栽培和荫棚栽培具备充足的新鲜氧气,可以实现稳产高产。
1.6酸碱性
黑木耳菌丝体生长适宜偏酸的环境,但易生长霉菌,导致菌袋污染率上升。为此,在配方中要适当提高pH值,使之达到偏碱的环境,降低污染率。
2黑木耳室内接种发菌技术
2.1品种选择
根据市场需要和消费习惯,北方主要栽培的黑木耳应选颜色深、肉厚、高产、抗逆性强的广温型菌株。
2.2培养基的配置
2.2.1配方。适应黑木耳袋料栽培的原料很多,常见配方有:①阔叶杂木锯末80%,麦麸4%,稻糠10%,玉米面3%,豆饼2%,生石灰1%;②棉子皮90%,麦麸8%,石灰1%,石膏粉1%;③棉子壳78%,锯末20%,生石灰1%,石膏1%。
2.2.2拌料。一般选择在水泥地面上进行拌料与装袋。将料充分拌匀,含水量达60%~65%。拌的料要当天拌当天使用,否则容易变酸发臭。
2.3装袋与灭菌
2.3.1装袋。塑料袋的选择非常重要,高压灭菌应选择聚丙烯塑料袋,常压灭菌要选择聚乙烯塑料袋,我们一般是常压灭菌,所以选择聚乙烯塑料袋,规格17cm×35cm比较适宜,也可以选择17cm×55cm的塑料袋。装袋时要松紧适宜,过多过实,易造成塑料袋破裂;装料过松,菌丝纤弱无力。袋装好后,用直径2cm的圆木棒从中间打眼,打到底,再旋转拔除,然后套上颈圈。
2.3.2灭菌。装好袋后要及时装锅灭菌,防止变酸。装锅时要注意留出蒸汽循环的通道,不能形成死角。常压灭菌时当料温达100℃,开始记时,保持8~9h,焖锅1~2h后开锅,待锅内温度降到60℃以下时趁热出锅。
2.4接种与发菌
2.4.1接种。接种在接种箱内进行,用接种钩(匙、铲)沿瓶壁挖出黄豆粒至花生粒大小的菌种,接入袋内培养基孔内,每棒2~3块,随后扎口。
2.4.2发菌。将接好菌的菌袋及时放入培养室培养,室温控制在25~28℃。一般接种5~7d后,菌丝往下生长,这时检查菌袋内有无杂菌,发现后及时挑出;接菌15d后,菌种已全部覆盖料面,这时将温度降到20℃左右,后期培养温度宁低勿高,低温养菌虽然生长发育慢,培养期长,但菌丝粗壮,生命力强,产量高。在养菌期,培养室要经常开门或用换气扇换气,保证室内有足够的氧气,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
3黑木耳林地仿野生栽培管理措施
3.1选择适宜栽培时间和场所
3.1.1时间。仿野生栽培,需要在10~12月制作菌棒,3月中旬排棒催耳,4~5月出耳。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早春自然环境和气温,实现仿野生栽培。
3.1.2场所。选择光照适度、离水源较近,但不积水、通风好
的林地。北方实行林耳间作,以树龄3~5年为宜。树龄过小,起不到遮荫的作用;树龄过大,套种行内光照不足,不利子实体生长发育。子实体生长阶段常以“3分阳、7分阴”为光照强度界限,确定是否加盖遮阳网。
3.2整地做床
先在栽培场地四周挖好排水沟,清除地面杂物。在3~5年树龄的树林行间进行整地做畦,采取南北或顺坡方向,做宽1.0~1.5m、深20cm、长度不限的浅畦,畦底压实。畦间留0.5m宽的作业道(雨季可作排水沟),畦内棒间行距和间距均为20cm。排15万棒/hm2。摆棒前,顺着畦面铺盖厚约3cm左右的稻草、麦秸或干净沙子,以防畦田内水分蒸发和将来木耳沾上泥土,降低品质。然后,撒1层石灰粉或驱虫剂杀虫,灌1遍透水。
3.3菌棒畦床出耳管理
3.3.1开洞排棒。选择早晚或雨后的晴天开洞。在畦床边开洞,边排棒,边盖湿润草帘。割口刀片用刮脸刀片或手术刀片,17cm×33cm的菌袋,每棒均匀割8~12个洞,“品”字型排列,要割“V”型口,角度45°,边长1cm,深度0.5cm,见浅层菌丝割断,适宜菌丝扭结形成原基。“V”型口如同一个小门帘,防止浇水进入棒内引起污染。划完口的棒立即排于畦床上,棒与棒间隔3cm,盖上湿润草帘(如气温低,可盖塑料膜,但应注意定时通风),进行催耳。
3.3.2催耳。春耳划口后,常因早春气温低、空气干燥,造成原基形成慢、出耳不齐等现象,延长出耳期,影响产量。床内温度15~25℃,温差8~10℃,相对湿度保持80%~90%时,适合原基形成。如温度低,可在草帘上覆盖薄膜或小拱棚来保湿增温催耳;温度高,则加盖1层草帘来降温保湿。早晚通风,每次10~20min。该期管理的关键是增氧、加湿、闭光,达到“9分阴、1分阳”。
3.3.3分床。分床管理要适时,最佳时期是分化出锯齿状曲线耳芽时。要在晨曦或夕照中揭开草帘,将棒疏散开,按20cm×20cm品字形摆放。若分床过晚,会造成耳片粘连,甚至导致床内感染。
3.3.4出耳及成熟期管理。在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和光照条件下,一般分床7~12d,肉眼能看到洞口有许多小黑点产生,并逐渐长大,连成一朵耳芽(幼小子实体)。这时需要更多的水分、15~25℃的温度、较强的散射光照和良好的通风。如果遇见连阴雨天气,可把已形成耳芽的栽培袋挂在露天下,温、湿、光、空气都能充分满足,耳芽发育更快。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耳芽形成后大约10~15d,耳片平展,子实体成熟,即可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