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昭化区红岩镇天星村:
茯苓基地托起乡亲们的“致富梦”
在茯苓基地劳作的村民。受访者供图
2月17日,大年初八,闲不住的刘兴全骑上摩托车前往林场巡视。在一大片遮天蔽日的松林下,有许多高高拱起的土堆,有些“土疙瘩”微微露出白色。“估计又是被野猪和黄山羊拱过了哟。”刘兴全叹息着翻看土堆,心疼不已。
这些“土疙瘩”中生长着茯苓,是大家所熟知的道地药材之一。在广元市昭化区红岩镇天星村,它是村民心目中的“金疙瘩”。如果向村民打听茯苓产业和胥昌敏的名字,大家总会争先恐后地回答,甚至赞不绝口。原来,胥昌敏是茯苓基地的老板,是他带领村民们走上“致富路”。
在茯苓基地务工 夫妻俩一年能挣三四万元
刘兴全今年62岁,是天星村茯苓产业的管理人,也是大家眼里的“总工头”,平时除了召集工人、计算工时之外,他也会跟着大家一起做活。
种植茯苓前,刘兴全和天星村其他人一样都是靠天吃饭的农民。2019年,胥昌敏来到天星村选址种茯苓,这座村庄因为他的到来,发生了不一样的改变。
“比以前种地好太多了。”刘兴全说,以前种庄稼一年辛苦到头,刨去人工成本几乎赚不到什么钱。“今年过年,我给两个孙儿一人发了3000元红包,都是种茯苓攒的嘛。”刘兴全一边说一边打开手机计算器算起账来:一天工钱80块,一年自己能干两百多天,算下来净收入一两万元,加上老伴何玉莲,两人一年能挣三四万元。
如果将不用的荒地租给胥昌敏,还能再赚一笔。平时夫妻俩开支小,久而久之,便攒下了一笔不小的存款。
“一点也不累!”刘兴全喜欢这份巡护工作,尤其喜欢夏天的茯苓基地,松涛阵阵,微风轻拂,比在家畅快。
平均年龄六十岁 种植队全是留守的老人
“没有胥老板,我们哪像现在这么轻松。”蒲秀蓉接过刘兴全的话茬说,年逾六十的她心脏不好做不了重活,只能和老伴种几亩地勉强维持生活,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村里建起茯苓基地后,夫妻俩每年到基地打一百多天零工,算下来也有两万多块收入。
“胥老板还会开车来接我们去林场。”蒲秀蓉说,她家离茯苓基地较远,遇上下雨道路泥泞,胥昌敏担心他们骑三轮车危险,便会开车接送大家。
和大部分村子相同,天星村留守老人居多。胥昌敏请的工人里,大多数都像蒲秀蓉这样没有太多劳动力,平均年龄60岁以上,最大的有73岁。
种植队虽然全是老年人,但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佩服认可“85后”的胥老板。
“有时候也想偷懒,胥总不会发火,总是好言提醒。”在刘兴全老伴何玉莲的眼中,胥昌敏就像一个好脾气的孩子。
“我哪有他们说的那么好哦。”得知被大家赞不绝口,胥昌敏有些害羞。
1986年出生的胥昌敏,是广元市昭化区宝轮镇人,也是昭化区红岩镇天星村锦芋家庭农场的经营者。他一共在天星村选址四处种茯苓,总面积900余亩。“工人都是就近找的村民,高峰期能有七八十个人同时务工,平时也有五十多人。每年给大家开工钱都会开七八十万元。”胥昌敏说。
双向奔赴“致富梦” 希望茯苓产业越来越好
“我们都愿意跟着胥总干,他从来都没有拖欠过我们的工资。”村民们对胥昌敏的信任,是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
由于自身技术的不成熟,胥昌敏没有自己制菌种,而是选择在外购买。胥昌敏还记得,2022年遇上高温干旱,他花大价钱购买的菌种不少干死,收成微薄。当时村民们都惴惴不安,担心胥昌敏开不起工资。但即便大家心里泛起嘀咕,手上的活计依然没有停下。
“胥总当时还是立马就把工钱给我们结了。”何玉莲说,大家担忧的事没有发生,很快就收到了工钱。
和刘兴全一样,现在大家不上工的时候,也都爱到林子里去转悠,看看茯苓生长情况。“我们都把茯苓种植当成自己的心血,胥总赚得多,我们也就挣得多。”刘兴全说。
“现在我们茯苓产值在300万元左右,根本不愁销。”胥昌敏说,现在昭化区有专门的茯苓协会和企业品牌,茯苓会统一卖给医药公司。平时,协会还会请专家来基地给村民们传授技术,大家都很乐于学习,“我希望茯苓产业能够越来越好,带动更多人就业。”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