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开封讯(记者 崔学庆 实习生 吴文中)有一种苦难,叫命运多舛;有一种责任,叫养家脱贫;有一种志气,叫自立自强。这是尉氏县岗李乡袁庄村贫困户王喜平的真实写照。

王喜平是袁庄村4组村民,家有5口人,其丈夫袁长发和两儿一女,短短两年来王喜平靠“自强自立”通过苦心经营流动包桌和精心饲养绵羊致富脱了贫。2017年底王喜平主动向村委申请退出贫困户序列。

“流动包桌”让俺起了步

王喜平是2014年经民主评议程序被识别为贫困户,时年他老父亲已90多岁,长年有病;两个儿子正读初中,女儿在新郑读中专,困难低谷期家无隔夜粮,穷出名的王喜平在村上连10元钱都借不到,面对如此穷困潦倒的现状,她没有消极悲观,而是重整精神决心奋斗一场。一次和亲戚闲聊,获得开设“流动包桌”能致富的信息,想好就干是他的性格,夫妻俩“不谋而合”开始盘算如何经营,万事开头难,致富思路打开了,一时间两口子为了筹钱寝食难安、东奔西跑,所有亲戚都借了个遍。她先买了30套包桌餐具,花费4000元买来二手货车,简简单单开始了“流动包桌”锅碗瓢盆曲……。用她的话说“虽然起早贪黑辛苦点,但很充实,也是我致富第一步”。经过两年的苦心经营,2017年,她的流动包桌餐饮业务越做越大,原30套餐具已发展到现在的170多套,3辆货车,雇佣26名工人。有了固定收入的王喜平,又想起了村里的贫困户,主动联系贫困户5人给他打工刷碗打杂,增加他们的收入,贫困户黄遂云就是其中一位,黄遂云逢人便说:“喜平让我有了活干,还管吃饭并且每月能有1500元收入,太谢谢了!”

“养羊”助我“脱了贫”

为帮助王喜平一家脱贫,市派驻村工作队、县派驻村第一书记陈昊亮几次登门帮他谋划脱贫项目。她说:“我年轻时给生产队里放过羊,有经验,还想靠养羊脱贫。”

市派驻村工作队、县派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包村干部经过商议后认为,王喜平家是因学致贫,两口子都有劳动能力,而且都不是懒人,可以通过养殖杜湖杂交羊方式,激发他们脱贫的内生动力,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

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才能精准帮扶。方案提出后,王喜平一家非常激动,感觉干劲十足。

俗话说,“要想人救,必先自救”,为尽快摆脱贫困,王喜平对养殖杜湖杂交绵羊格外上心,一有时间就到附近村养羊致富户家里“取经”,或到村里的农家书屋翻看养殖方面的书籍。养殖专家入村培训时,王喜平更是次次必到,学得非常认真。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努力,王喜平喂养的绵羊已从最初的6只发展到现在的117只,收入可观。儿子又到富士康打工,月收入有3000多元,并且享受了每年一次的300元交通补贴。还领到户增收补贴款,企贷企用捐赠款2000元,还有每月流动包桌收入……王喜平激动地说,“感谢县里的扶贫好政策,感谢市派驻村工作队、县派驻村第一书记和乡村扶贫干部的帮助,短短两年时间,让俺全家摆脱了贫困”。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